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引发智慧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孩子们请看:什么是崛起?生:兴起。之是什么意思?---的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为了中国的兴起而读书。
2.这句话是谁说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3.手指课题,说这句话的时候呀周恩来年仅12岁,孩子们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却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你们看,这就是周恩来当时生活的年代,我们中国虽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但到了清朝中期,朝廷上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所以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到了1840年,英国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我们今天的这篇课文正是发生在那个时代。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师生共享 生成智慧
1.初读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本,可以参考老师给你的自主学习单读课文。通过课件看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单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在预习时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同桌交流一下。适当做批注。(2)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
2.孩子读课文并交流。
3.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先检查一下词语掌握情况。指名读,再齐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三、内化总结凝结智慧
1.孩子们我们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生回答)师总结。(板书)第一件 立志“振兴中华”第二件 耳闻“中华不振第三件 目睹“中华不振”
2.三件事我们总结出来了,那老师告诉你们,这三件事他们之间是因果的关系。孩子们那哪件是结果,哪件是原因呢?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老师的这个问题。3.师生交流:哪件是结果?哪件是原因?师:原来这件事情不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而是先写了结果,又写了原因,这种写作方法叫倒叙。倒叙的写作方法可以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找到了原因找到了结果,现在谁能尝试着把这三件事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师总结。
4.孩子们,观察这三件事,你们认为这三件事都是围绕着哪个词语来写的?(生:中华不振)是的,正是伯父说的这就中华不振贯穿着整个全文。那请孩子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并完成下面的要求。(课件自主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提示:(1)自由读,用---画出中华不振的句子。(2)在印象深刻的词句旁做批注。(3)小组交流,准备汇报。
5.孩子汇报
6.中华不振地方一:第十一自然段伯父的话 中华不振地方二:街道上热闹非凡——————新问题: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为什么外国人能霸占一块地方横行?却不让中国人进入?为什么这个妇女失去了亲人,————(渗透中华不振)
7.看老师补充资料,体会中华不振。孩子们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够不伤心,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处处受欺辱的事情太平常了。你们看:(看图片)看了这些事例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欺人太甚!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竟然敢这么猖狂,这么蛮不讲理,欺人太甚!这是为什么啊!因为——(中华不振呀) 看着外国人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桩桩事情。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翻江倒海的难过。从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回来以后,周恩来更是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哪!于是,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我们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的,我们的周总理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8.课后题《大江东去浪淘尽》
四、扩展延伸,升华智慧
1.师:中华之崛起的愿望实现了吗?观看“大阅兵视频”
2.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写下来,写清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