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2.识字写字,解决多音字“塞、将”,难理解的字“塞”的意思,指导写字“塞”。
3.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诗句,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诗句,说出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七单元,(出示单元导读页)谁来读本单元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天下”是指国家,“匹夫”是指百姓,这句话告诉我们国家的兴盛和衰亡,每一个百姓都是有责任的。这句话是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的,他的人生中经历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关,对国家覆灭痛心疾首,写下了这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生齐读)。这句话告诫后人,人人都要有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2.师: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指名生读: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写书信。
3.导语:带着单元学习目标,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三首古诗)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哪些同学想读给大家听。生读。师评价小结:初读课文做到了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真棒!
2.师带领学生比较古诗异同:这三首古诗都体现了爱国的主题。其中,前两首都是唐诗,七言绝句,而且都是边塞诗;第三首是宋诗,五言绝句,它是一首怀古诗。前两首诗风更为接近,今天,我们把这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学习。
(三)精读古诗,总结学法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出塞》。
1.解诗题,知诗人。
(1)请伸出手指,跟老师书空诗题。“塞”是生字,写“塞”时:宝盖头不要太大,注意中间笔顺,撇捺舒展,大于宝盖头。它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齐读诗题,读准字音。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塞”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指的就是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屏幕出示字典中对“塞”的解释,鼓励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字义、词义,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出塞”呢?学生试说。师小结:我国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以来,就在边塞的险要地方修筑长城,设置关卡,像著名的嘉峪关、山海关等,来保卫祖国领土不被外地入侵,国家必定要派出军队奔赴边疆,守家卫国。什么是“边塞诗”呢?指名读一读。师:《出塞》就是一首运用乐府旧题写的的一首边塞诗。
(2)师:在学习这首诗前,老师先去搜集了王昌龄的资料,你们呢?谁能分享你搜集的诗人或创作背景的资料。学生分享资料。学习方法小结:刚才,老师带领大家先来了解了诗题和诗人,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2.诵诗句,明诗意。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学?学生试说,老师总结、板贴——诵诗句,明诗意。
(1)回顾学习古诗、文言文,读懂内容的方法,梳理展示“读懂诗意小锦囊”。
(2)同学们轻声读诗句,运用读懂诗句的方法说说诗意。教师巡视,了解疑惑。
(3)大屏幕出示全诗,指名说说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借助注释、插图、查资料等)
多名学生发言,可相互补充。师:这首诗最难翻译的一句是——“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在修辞上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这里秦、汉、月、关交错使用,互相补充,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 而要翻译成: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学生练习说一说。
师:“万里长征人未还”——离家万里,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还没有回来。这句中的“万里”是虚指。
(4)指名完整叙说诗意。过渡语:知道了诗句的意思,是不是古诗就学完了?(不行,还要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词句,悟诗情。
师:同学们,但凡优秀的诗作都蕴含着诗人极强的思想文化魅力,那么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在哪里,需要我们到诗句的字里行间去发现和品味。
(1)回顾体会思想感情的小妙招,总结梳理,大屏幕展示出来,逐句体会。
(2)首句。先看“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你能抓住哪些关键词,想象怎样的画面?
预设生1:“秦”“汉”让我感受到时间漫长。(老师补充:从秦汉到诗人王昌龄所处的盛唐,历经了近千年的时光。)
预设生2:一轮明月照着边关。出示画面。师:这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凄凉)“明月、边关”是边塞再普通不过的景物,但放在诗的首句,一上来就渲染了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请同学们看边塞图片,这么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明月变了吗?(生:没有)
师:还是秦汉时的一轮明月高照。边关变了吗?(生:没有)
师:还是从秦汉就修筑的长城、边关屹立千年而不倒。变的是什么?是一批又一批守边的将士们呐,他们前仆后继奔赴边疆,保家卫国,一批将士倒下了,又一批将士涌现出来。 (3)第二句。师:看过了这一幕幕画面,“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又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战争的残酷)
预设生1:万里长征----离家万里,路途遥远。(师补充:那时,从家乡到边关,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别说步行,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至少也得半年之久。)
预设生2:人未还----战争很残酷。(师追问:为何没回?——也许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也许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一个“人未还”,饱含了多少凄凉与残酷啊!)
师:遥远的边关,明月高挂,那些背井离乡、历经生死考验而幸存下来的征人们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学生体会、试说。人未还,心相系呀!在家的妻子、父亲、孩子同在一轮明月下,想着远方的丈夫、儿子、父亲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学生试说。想想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战争残酷无情,对战争的憎恨、悲愤等)教师板书:残酷恨战争②读诗句,明诗意。③品词句,悟诗情。教师相机指导。板书:饯行豪饮视死如归
4.对比两首边塞诗的异同。学生试说。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写边塞生活的边塞诗。两首诗意向不同,场面不同,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都写出来边塞的残酷,都有对捍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诗中都流露出一种豪迈之气。
学法总结:今天,我们又收获了新的学习方法,将风格类似的古诗放在一起对比学习,帮助我们加深理解与感受。下节课,我们还将对比学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看看你会不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