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爬天都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爬天都峰》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4 17: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爬天都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圈画、感情朗读爬山前“我”内心想法的重点词句,以及描述天都峰“高”“陡”的词句,想象并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读出“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害怕”心理。
2、通过圈画、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我”与老爷爷的对话,揣摩并读出人物各自的爬山前互相鼓劲,互相赞扬的想法。
3、通过圈画、感情朗读、动作表演表示人物爬山动作的词语,边读边想象“我”爬山的姿态。
4、通过圈画、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动作表演等重点词句,明白可以抓住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方法,把事情的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写清楚,并尝试运用到小练笔中。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圈画、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动作表演等重点词句,明白可以抓住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方法,把事情的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写清楚。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质疑引出
1、出示:揭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回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出示内容结构图)
3、质疑:按一定的顺序能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课文写“我”爬天都峰,开始“我”不敢爬,最后“我”爬上去了。文章是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二)重点研读理清方法
*重点研读“爬山前”(第 2-5自然段):
1、重点研读第 2节:(1)指名朗读第 2节,用“ ”勾画爬山前“我”内心想法的词句,想想“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2)交流体会:并圈出描述天都峰“高”“陡”的词句,(出示天都峰图片)。(3)朗读体会并评价:试着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害怕”心理。(4)引导小结:通过抓住人物“怎么想的”,就把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面对这样的困难时,“我”害怕退缩的心理写出来了。
2、重点研读第 3-5自然段
(1)面对高险的天都峰,正当“我”望而却步、犹豫不前的时候,遇到了位老爷爷,彼此从对方又是怎样“汲取”了“力量”呢?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①默读,第 3-5自然段,用“ ”画出“我”与老爷爷的对话,揣摩一下人物各自的想法,再试着有感情的读一读。②小组讨论交流:“我”和老爷爷的话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③小组内朗读体会:尝试读出惊讶、赞许的语气。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我”和老爷爷的话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师生分角色朗读并评价;引导小结:通过抓住人物的对话,“怎么说的”,就把爬山前的互相鼓劲,互相赞扬的心理感受写出来了。
*重点研读“爬山中”(第 6-7自然段):
1、默读第 6自然段,圈画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边读边想象我“我”爬山的姿态。
2、表演、交流体会: “攀着铁链” “手脚并用”,
3、引导梳理小结:通过抓住人物的“怎么做的”,就把“我”爬向顶峰的过程写清楚了。4、回顾朗读体会 2-7自然段
(三) 重点研读“爬上峰顶后”(第 8-10自然段):(1)同桌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登上峰顶后的对话,你能从这组对话里感受到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收获提炼
1、引导总结:(1)要想把一件事情写条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才能做到?(2)要想把一件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才能做到?
2、交流总结。像《爬天都峰》一样,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就能把一件事情写条理。像《爬天都峰》一样,把人物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都写了下来,就把一件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思考:本文与一般记事类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所不同,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4、讨论交流:突显面对困难,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这一主题。
(五)学以致用巩固训练
1、出示小练笔:把自己或家人做一项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可以抓住人物“怎么做”“怎么想”清楚的写出来。分析要点:(1)内容:自己或家人做一项家务的过程(2)篇幅:一段话(3)要求:写清楚。(4)方法:一是按顺序;二是抓住人物“怎么做”“怎么想”描述;
2、尝试写作。
3、展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