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惩办、志向、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 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晰课题:
1.有一位伟人,他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逝世后,举国哀痛,十里相送,他就是周恩来。对于他,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借助课前资料交流。总结: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曾站在世界的舞台,发出了新中国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少年时代的故事。齐读课题。
2.了解词意,明晰课题:“崛起”是本课的一个新词,指名说它的意思,进而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读懂了题目,再来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指导难读易错的词语。课前,出示学生在自主学习卡中圈出的难读的词,指名读。第一行:模范 惩处 轧死 相机指导学生读准三个多音字。第二行:光耀门楣 疑惑不解引导学生借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三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引导学生明白:当时的语言环境正处在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因此会出现之乎者也等句式,再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注意停顿,齐读句子。
2.指导生字书写:师:在检查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卡,看同学们书写时,老师发现有个字出问题较多。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肃(1)观察生字,整体认知:让学生先说说怎样写好这个字。(2)订正易错笔画,实现正确书写:引导学生发现上横要出头,撇不能写成了点。(3)微课引领,掌握书写规律: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横平竖直方能中正平和,一
段微课送给大家。播放微课:首先引入字源,其次总结书写要领,关注书写笔顺,最后范写提升,练习书空。(4)口诀提示,自主练写:上横长,中竖直;撇点外张相呼应。
三、概括内容,落实要素。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结合自主学习卡上的表格进行交流。①先引导学生概括第一件事。这件事人物多,信息杂,学生不易抓住重点,可以教学生抓主要人物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如:修身课立志向。②再让学生试着运用习得的方法概括第二件事,发现问题及时引导,相机归纳:耳闻中华不振。③第三件事情,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相机归纳:目睹中华不振。
(2)出示并齐读三个小标题。
(3)启发学生梳理三件事的联系:哪两件事是原因,哪件事是结果?再明确这三件事的主人公都是——周恩来。
(4)总结方法,概括多件事:看,关注主要人物,把握好主要事件,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整篇文章的大意了。谁来试试?引导学生串联起来概括课文内容,相机指导。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过渡:周恩来立下志向原因是-----(板书:中华不振)
1.默读思考,知“中华不振”: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呢?自读11-16画出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句,通过交流谈感受,实现对“中华不振”的初步理解。
2.品读人物,悟“中华不振”: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巡警局的门前,出示1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人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设1: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オ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1)透过“亲人”,体会情感:老师和很多同学一样,对中国女人的遭遇感到万分同情。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句,这里的亲人有可能是她的?(丈夫、孩子、父母......)(2)理解“哭诉”,入情领悟:失去丈夫的女人,她会哭诉什么?没有了挚爱的孩子,她会怎样哭诉?失去爸爸?失去妈妈呢?......相机总结:透过哭诉,读出了情感,读出了画面。(3)引导学生把感受放入句子中,读句子。
总结:不管失去的是哪位亲人,对她来说,都是人间至痛。
预设2: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1)过渡:可怜的女人想让巡警局给她撑腰,可是-指名读句子(2)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巡警局是干什么的?(3)正是因为这样,失去了亲人的女人才指望巡警局,(指望变红)孩子们,这个指望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指望不仅仅是希望,她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寻求巡警局帮忙是她唯一的办法,唯一的出路了。(4)原本应该保护国人的巡警却这样做,你读到了怎样的巡警?你是从哪体会到的?引导学生通过“不但不......反而”,体会中国巡警那可恨的走狗模样。(5)通过文字,交流:这个可恨的巡警会怎样训斥女人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巡警形象:多么无耻的语言,简直就是外国人的走狗。(6)启发学生带着感受,读一读这句话。(7)那个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的女人,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学生交流。随机评价:是的,她有理却无处诉说,没有任何办法了,该是多么绝望啊!(8)再读前文,你觉得女人还会哭诉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并适时总结:天理何在?公道何在?反复品味语言,我们会读出更多的内容。
预设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1)面对这一幕,如果你是在场的的中国人,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谈出对中国女人的同情,对中国巡警的痛恨。(2)可是当时在场的中国人却是这样,出示句子,指名读。
(3)重点理解反问句:“谁又敢怎么样呢?”试着换一种说法。随机追问: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怎么大家都不敢怎么样呢?学生交流,顺势引出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3.资料助读,明“中华不振”:中国的土地,怎么成了外国人的地盘?
(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根据学生交流,图文结合,补充资料: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统治者贪生怕死,外国侵略者以武力威胁,占据了中国的很多地方,偌大的中国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外国人在中国胡作非为,无恶不作,中国人遭受了百般侮辱、压迫,社会黑暗,民不聊生。(2)引导学生回扣课文内容:这就是伯父口中的——中华不振,加深对社会状况的了解。(3)出示整段文字,配乐入情入境地朗读:中国女人的遭遇只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带着你所有的感受,一起来读。
4.回读“明志”,誓振兴中华: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拯救祖国拯救人民,这份信念,像一团烈火燃烧在他的心中,于是就有了修身课上的那一幕。
(1)将开篇的对话改编成剧本,师生合作读:老师当魏校长,指名当周恩来、学生1、学生2、学生3,分角色读,体会周恩来的坚定志向。
(2)借助诗句,理解志向:少年时的志向一直激励着他,1917年周恩来满怀救国之心踏上了去日本留学的道路,出发前,他写下了这首诗。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①结合注释,引导学生交流体会:说说周恩来求学日本是为了什么?从而理解周恩来的读书志向。②总结提升,朗读感悟: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这正是------(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他立志救国,豪情万丈,振兴中华的志向,伴随着他整个求学生涯。这正是-------(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五、联系实际,练笔提升。
过渡:现在的中国已日益强大,站在世界的舞台,奏响时代的强音。(1)出示中国日益强大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练笔提升:如今的你又为了什么而读书呢?拿起笔,在练笔纸上写一写。学生交流,相机点拨。(3)总结课题,升华情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你端起书本,追逐理想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要------齐读课题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抄写词语。2.推荐阅读:《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名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