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三.教学过程:
(一)播放图片,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播放: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布达拉宫、颐和园的图片)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中国,圈占土地、建造楼房、强占租界,并在租界挂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先辈们的生命就这样被残害......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贫穷落后,帝国主义国家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非常混乱,常常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中却被外国人欺辱,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大家却敢怒而不敢言。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图片和资料,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把你的感受说出来。预设一:我感觉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行为太无耻了。预设二:我觉得国家要富强,我们就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一穷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可是,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一起走近周恩来,认识这位有远大抱负的少年。(板书课题: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
1.读课题。让我们一起把课题齐读一遍。读课题时,我们应该把哪个词读重一点?(中华)2.品课题。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我们先来看看“崛”的字形,“崛”是山字旁,跟山有关,是说山突起。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课件出示:兴起,振兴),中华指“中国”。那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课件出示: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让我们坚定有力地再读一遍课题。(齐读课题)
(三)走近总理,了解丰绩
师:学习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主人公周恩来总理——课件出示:周恩来简介周恩来总理一生献给自己挚爱的祖国:少年,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他为中国的明天而革命;中年,他于外交场上挽回了大国尊严;老年,他为新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再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按要求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将几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出示会认的生字所在的词语:(1)指名读词语;(2)齐读词语。
3.认识多音字并应用:难。
4.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1)指名读生字;(2)齐读生字;
(五)指导书写
师: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我们一定要识好字,写好字。在本课生字中,有两个容易出错的汉字:1.出示易写错的生字:肃、振。2.师生共同书空生字;
3.在预习单田字格里每字写三遍,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两个易错字的笔顺,书写三遍加以巩固,提醒写字姿势培养学生书写的好习惯。
(六)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默读课文,想想: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2、将几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交流后出示课文所讲三件事,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并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出示并板书:立志中华崛起——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3.分析交流:本文的写作思路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出示:本文中事件一是结果,事件二、三是原因,作者把结果放在开头写,原因放在后面,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方法。这样做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引出悬念,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4.交流:将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出示: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但在租界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因此,在修身课上,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七)学习第一部分
1.出示阅读要求:快速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要求:画出“同学们为了什么而读书,周恩来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句子。思考:他们读书的目的有什么区别?
2.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并思考。
3.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交流同学们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句子。
4.周恩来的回答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第5、6自然段。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从哪看出来?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同学们,你能清晰而坚定地读出这句话吗?指名读——齐读。
5.当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和周恩来的回答截然不同,出示:同学们和周恩来的回答。同学们的读书目的和周恩来的读书目的有什么不同?出示:同学们的读书目的和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6.出示课文第7—9自然段,从红色字体“睁大眼睛”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惊讶,不敢相信)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却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连声赞叹,“赞叹”的近义词是什么?
(赞扬、肯定)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的?(有志者当效此生!)理解“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胸怀大志,心系中华振兴)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赞叹,对少年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
7.出示综合拓展:《大江歌罢掉头东》(1)教师范读诗文;(2)齐读诗文。(3)出示诗义: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4)带着理解齐读诗文。
8.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齐读: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八)小结回顾:
出示:这一部分讲在(),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志向——“()”,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并号召大家向周恩来学习。
1.补充填空;
2. 思考: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什么?
3. (九)写作方法指导:出示:表明观点要写清楚理由本文作者写当在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说读书是为了亲人、有的说是为了明理、有的说是光耀门楣,而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则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什么这样回答呢?文章通过两件事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件事是听到的,一件事是看到的,并且记叙得很清楚,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事件。
(十)小练笔:出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十一)齐读《少年中国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十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