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最新最全2013文言实词推断七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最新最全2013文言实词推断七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10 12: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文言实词推断七法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推断七法
一、借助语境推断
4
二、借助字形推断
三、借助通假推断
四、借助结构推断
五、借助语法推断
六、借助成语推断
七、借助课文推断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
借助语境
(一)方法指导
方法:借助语境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学以致用
欺骗
褒义,顽皮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深”有“深厚” 之意,但联系下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是“秦之遇将军” 的具体表现,可见“深”为贬义,应释为
“刻毒”。
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借助字形
你能推断出“籴” 和“粜”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一)方法指导 借助字形推断
形声字:

主“义”+标“声”=形声字
注: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
声旁:主要起标声的作用
形旁:表示事物的类别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会意字:

表示两人前后相随

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可见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凡: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
从“求”与毛皮关; 从“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从“系”与捆绑有关; 从 “攴(pū) ”与敲击关;
从“歹”与死亡有关, 从“月”与肉有关,
从“页”与首有关, 从“目”与眼有关。
总之,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3.生而眇者不识日
4.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和氏璧》
(二)学以致用
田 地
绳索
瞎 ,双目失明

5 、“傥窀穸zhunxi不为盗所发”,选出句中的加点词意义正确的一项:
A.墓穴 B.棺材 C.财物 D.山洞

分析:根据“穴”部多与洞穴有关,就可排除BC两项,再根据语境可推出A项正确。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点)
你能推断出 “蚤”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辨明通假
(一)方法 通假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风吹草低见牛羊
3.张良出,要项伯
通“背”,背叛
通“现”,出现
通“邀”,邀请
(二)学以致用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顾”通“雇”,雇佣)
(“翼”通“翌”,第二天)
(“趣”通“促”,催促)
4、秦王还柱而走。
5、众皆伏泰之义
“还”通“环”,环绕着。
加点字“伏”,中学里虽没见过,但
从各种关系来看,“伏”通“服”是顺理成
章的。
1、文过饰非
2、前倨后恭
你能推断出“文” 及“倨”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文,掩饰
倨,傲慢
借助结构分析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一)方法指导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追亡逐北
飞奔的马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二)学以致用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通五经,贯六艺
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忧劳—逸豫,安逸享乐)
(通—贯,通晓)
(除—攘,排除)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怎样解释?
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2、“变姓名,诡踪迹”
3、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由“用”可以推出“以”为“用”的意思。
由“变”推出“诡”为动 词,是“隐蔽”的意思。
“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
思也是“多”。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略:简略
【答案】D大致的,小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
“坚”解“ ”,
“锐”解“ ”才能搭配。
坚硬的盔甲
锐利的兵器
借助语法知识
(一)方法:借助语法推断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名词代词
副词介宾短语
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名词代词
名词代词
信誉
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形容词,为“ ”之意。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兵车行》)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③信义著于四海 (《赤壁之战》)
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 ”之意。
确实
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 ”之意。
真实
(二)学以致用 解释句子中的“信”。
1、烟涛微茫信难求
 2、楚王贪而信张仪 
 3、信义著于四海
 
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为状语,副词,可推断为“实在”的意思。
“信”为谓语,带宾语,应是“相信”的意思。
“信义”为主语,肯定是名词,可推为“信用”的意思。

“信”,谓语不能是名词只能判断为通假字,通“伸”,“伸张”的意思。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答案:C
在句中作什么成分?
“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
高考链接
2005年浙江卷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条”带有宾语“其言”,应该是个动词。结合语境,把“他的话”一条一条的分好,写在壁上。可以理解为“整理” 。
相如因持璧却立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后退) 望而却步
(倒下,后退)
望风披靡;所向披靡
借助成语
成语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保留了古代汉语中的众多语言现象。
(一)方法 借助成语推断
1、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2、(07年福建)今姑贷汝
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二)学以致用
例题展示: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
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2、薄而观之
3、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4、“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索求”之意。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
的意思。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注意大语境代入法。“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由成语忠贞不渝可判断。从句法结构亦可判断。
【答案】B
【解析】渝,改变、违背
1、除南清河太守
联系课内: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授予官职
借助课内积累
2.乃令甲兵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联系课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一)方法借助课文推断
(二)学以致用
1.城之不拔者二耳。
2.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卫风·氓》
拔:被攻取。
爽:差错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生孩
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D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秦人开关延敌,而六国之师逡巡不敢前
【答案】C
【解析】延:邀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