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堂导入
在公元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的两端,有着两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汉朝和罗马,但随着罗马的衰亡,欧洲再也没能出现像罗马一样统一的政权,而在中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为什么中国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保持统一呢?
罗马帝国时代的欧亚大陆(2世纪)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大一统的思想酝酿
(二)大一统的制度萌芽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荀子-王霸》
“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议兵》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诗经 · 小雅》
夏(前21C):
商(前17C):
西周(前11C):
世袭制
内外服制
贵族等级分封制
宗法制、礼乐制
大盂鼎:记述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
内外服制——维系中央集权和部落联盟的一种政治体制,是西周分封制度的雏型。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王直接统治地区称王畿
四周诸侯统治区称领地
王畿在诸侯领地内故称“内”
诸侯领地在王畿之外故称“外”
在内直接为王服务者称为“内服官”
在外直接为诸侯服务者称为“外服官”
由内服官组成的群体属于中央政府
由外服官组成的群体可视为地方政府
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
“诸侯承认天子”式
嫡长子继承
(1)分封对象:同姓贵族(主体)、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2)权利: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3)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
天子封立诸侯式
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等级分封制国家结构已包含着大一统的制度萌芽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智慧——从争夺到稳定
世袭制:王权从多姓到一姓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王权从多子到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从此天下归心。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一)概念辨析
1、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处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体现的是君臣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二)建立原因
经济根源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社会根源 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前朝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
思想根源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政治基础 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逐步瓦解。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体制核心“皇帝制度
(1)特点:
(2)地位: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三)主要 内容:包括皇帝制、郡县制、 官僚制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臣下议论后,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去泰号,取名“皇帝”。皇帝自称“朕”或“始皇帝”,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2 000多年
皇帝独尊 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
皇权至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和 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皇位世袭 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2.官僚制:三公九卿制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3.地方制度:全国推广郡县制
(1)原因:在总结西周以来因分封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秦实现了大一统,
(2)内容:
(3)作用:
①彻底废除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②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③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④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⑤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秦朝文书
材料一: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 内史杂》
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书律》
材料三:“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
条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秦统一后,统一车轨,修驰道,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秦朝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以法治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十分严密。
情况: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
影响:
(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 传送到全国各地
(2)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五)评价
积极影响 疆域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
政治 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专制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专制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经济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民族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文化 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等
消极影响 政治 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
经济 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思想 文化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思想上独尊一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压抑了人性及其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内) 朝
外 朝
有事上报
执行机构
决策机构
出身低微
亲信侍从
西汉晚期后,
中朝尚书的增大
东汉:刘秀将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魏晋:逐渐形成三省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体制:
皇帝(皇权至上)
尚书省
执行机构
中书省
决策机构
门下省
审议机构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三省六部制
运行:中书——门下——尚书——六部
回顾:
名称职责、
特点、
运行、
评价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枢 密 院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书门下
军政
行政
财政
隋 唐 三省六部制
不参与政事
不参与政事
宋:二府三司制
三 司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
皇 帝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元代只设中书省,相权加强
明代废丞相,亲掌六部
皇 帝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皇 帝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明 朝:
废丞相、亲自掌管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低权轻
明成祖:位高权重
内 阁
内阁首辅==宰相
同:都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异:丞相有决策权,地位明确,牢固;
内阁阁臣无决策权,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只是内侍咨询机构,其地位职权完全取决于皇帝。
顺治
康熙
雍正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内阁—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限
南书房
皇权得以加强
军机处
皇权高度发展
清朝:
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内景
原因:
直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根因:加强皇权
特点: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
简化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品级不高、跪奏笔录、
完全听命于皇帝。
职责:
清代:军机处
明清皇权强化,实质反
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秦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外朝
丞相
内朝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一省制
废丞相
重用亲信
削弱相权
相权一分为三
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相权扩大
相权消失
君主专制的演进示意图
君权
相权
六部
军机处
顶峰
(二)地方行政体制:
1、西汉:
2、东汉:
3、魏晋:
4、隋朝:
5、唐朝:
6、宋代:
7、元代:
8、明朝:
9、清朝:
小结:趋势
郡县两级制(郡国并行制)。
太守
郡丞
郡尉
(军事)
(行政)
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②郡下设县(或道),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
③汉初地方行政体制还包括王国和诸侯国
④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不断被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⑤到东汉晚期,原来的检查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①汉承秦制
(二)地方行政体制:
1、西汉:
2、东汉:
3、魏晋:
4、隋朝:
5、唐朝:
6、宋代:
7、元代:
8、明朝:
9、清朝:
小结:趋势
郡县两级制(郡国并行制)。
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领兵权,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①唐继隋制,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后,设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形成省、路、 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①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
②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明清时期,
形成省、府、县
三级行政体制。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课堂检测
1.商王不仅拥有辅佐他的尹和庶尹,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巫、史、卜,还有管理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官员,而且有了成套的暴力机器和精神统治武器,同时掌握了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文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商代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商代国家机器已经实现制度化
C.商代的王权位于神权之上
D.商代已经具备奴隶制文明特征
【解答】A.从材料中看不出商朝在世界上的地位;
B.材料反映出商场有各种职能部门负责管理社会,说明商朝国家机构已经实现了制度化;
C.材料看不出商朝王权位于神权之上;
D.材料没有反映出奴隶制文明的特点。
故选:B。
2.《史记 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
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
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
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西周通过分封先代贵族实现统一战线的目的,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B正确;
材料未涉及历史的延续,A排除;
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排除;
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排除。
故选:B。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自为政,此消彼长”与此不符。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层层分封,等级分明”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与题意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兴,禅让制灭”开创于夏朝,不是秦朝新制度的突出特点,与题意不符。
故选:B。
4.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制,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处理民族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化地方权力”是其目的之一,而非主要目的。
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处理民族关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D.“提高行政效率”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A。
5.明太祖朱元璋一改自秦以来将内侍人员逐步升为正式朝官的做法,而是将已定型的国家机关人员和职官重新贬降为侍从。下列属于这一做法的是( )
A.废除三省六部制 B.废除宰相制度
C.建立内阁制度 D.设立中外朝制度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废除六部制。
B.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将已定型的国家机关人员和职官重新贬降为侍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把法定的官员变成了皇帝的顾问机构的人员。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度建立于明成祖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明太祖”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建立于汉武帝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明太祖”不符。
故选:B。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