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请观察下图,你认为两幅图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概况,理解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3. 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认识和理解各民族冲突、在交流与交融中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
课程标准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第
一
部
分
族
民
兵戈声里看交融
回顾旧知——时空观念
十六国形势图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
东晋、前秦形势图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
西晋
265
304
魏
蜀
东晋
317
222
220
221
十六国
前秦
吴
淝水之战
风声鹤唳
团结一致
从容应对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一、兵戈声里看交融—淝水之战
自主归纳
下图是淝水之战形势图,请同学们结合课本93页,简介淝水之战,完成表格填写。
时间
交战双方
相关成语
战争结果、特点
战争影响
已学类似 战役
383年
前秦、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
①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②前秦退回北方后,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为何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选自《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一、兵戈声里看交融—淝水之战
前秦 东晋
启示:顺应民心,凝心聚力,才能一统天下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长途跋涉……
以逸待劳……
公元世3纪前期
公元383年
淝水之战
实现局部统一
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部崛起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思考:面对困境,北魏将何去何从?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第
二
部
分
族
民
改革潮中促交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467年-499年),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改革潮中促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史家百传,无不该涉。 善谈老庄,尤精释义。 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编自《魏书·高祖纪》
平城
洛阳
迁都洛阳,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平城鲜卑贵族集中,崇尚武力,不利于改革
平城地处北方,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齐)魏收《魏书》
二、改革潮中促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说汉语
材料一
具体措施
二、改革潮中促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说汉语
材料二
《孝文帝出行图》
穿汉服
具体措施
二、改革潮中促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
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后鲜卑族服饰的变化
说汉语
材料三
穿汉服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改汉姓
具体措施
二、改革潮中促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说汉语
材料四
穿汉服
改汉姓
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通汉婚
具体措施
二、改革潮中促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
特点:汉化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洛阳迦南记》
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改革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以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以史为鉴
1.改革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2.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
第
三
部
分
族
民
胡风汉韵大交融
陆源(步六孤源),一名鲜卑族的北魏官员,跟随孝文帝从平城到达洛阳,安居乐业已有9年。近日,陆源的儿子即将大婚,迎娶汉族王姓女子。
假设:我们穿越到北魏的洛阳城,参加这场婚礼,婚礼是怎样的呢?
大喜之歌舞表演
腰鼓
羯鼓
胡笳
羌笛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穿裤褶服的汉人乐队
大喜之日!歌舞升平!
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大喜之日!整点美食!
汉 人 胡 食
阅读课本95页,民族大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民族交融领域
民 族 交 融 的 表 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民族心理
相互学习
实行君主专制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三、胡风汉韵大交融—北方地区民族的发展
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苻坚、王猛)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想一想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
公元3世纪前期
公元383年
淝水之战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再度统一北方
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部崛起
公元5世纪末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589年 隋统一南北
中国再次统一
课堂小结
坚定民族自信,传承中华文明!
1.如右图所示,公元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于( )
D
2.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B
3.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