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4 08:22:23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标要求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花神芙罗拉》(约公元1世纪 壁画)意大利庞贝出土。
广州横枝岗西汉墓出土的应产自罗马帝国的深蓝色玻璃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877年《中国》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线。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01
漫漫丝路之缘起
找一找:西域指的是哪里?
西域
玉门关
阳关
材料一: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后汉书》
材料二: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远去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探究学习:通过下列文献资料分析西域社会环境,探寻张骞出使西 域的原因。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
出发时间
结果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联络乌孙防御匈奴,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自主学习:依据课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并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有何不同?有何启示?
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西域各国认识到汉的富足,派使节来长安
家国情怀:张骞出使西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青少年可以学习张骞的哪些精神品质?
自开辟以来冰雪所聚。春夏不解。
——《三藏法师传》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法显《佛国记》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年),惟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匈奴)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史记·大宛列传》
敢于担当、勇于开拓
忠于国家、持节不失
坚守诺言、不忘初心
《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裴駰集解引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使节往来日益频繁。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之久,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历史解释:为什么史书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
如何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02
漫漫丝路之形成
河西走廊
西域地区
西 亚
欧 洲
长安
“丝绸之路”路线:从_______穿过 ,经________运往 ,再转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长安
西域
欧洲



中亚、西亚
河西走廊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东南沿海港口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
孟加拉湾沿岸
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原中
域西
丝绸
漆器
良种马
香料
葡萄
开渠
石榴
铸铁
宝石
苜蓿
玻璃
核桃
乐器
歌舞
中原
西方
贸易文化
特点:交流具有双向性、互惠性、多样性。
你认为 丝绸之路 是一条_______路?
商贸互惠之路?
物种交流之路?
宗教传播之路?
乐舞融汇之路?
民族交融之路?
科技交流之路?
和平友谊之路?
03
漫漫丝路之守护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73年(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97年,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123年,班超的儿子班勇子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97年,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123年,班超的儿子班勇子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04
漫漫丝路之传承
2013 年由国家主席提出
纵观千年丝路繁荣,你能感受到哪些丝路精神?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你觉得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对各国有何影响?
(1)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