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会读“崛起、帝国、模范、巡警”等生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讲了几件事。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讲了几件事。3.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比今日的强大,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观看视频谈感受师:请同学们观看阅兵仪式视频,(70秒)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预设:生1中国很强大生2作为中国人很自豪
2. 出示图片激怒气师:同学们,每一个观看建国70周年阅兵仪式的中国人都心潮澎湃,民族自豪感爆棚。但你们知道吗?70多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让我们看一下这些图片(出示图片)看完这些图片,你又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如果你看到帝国列强欺凌我们,我们的祖国被分割的七零八乱,你会怎么做呢?
3. 揭示课题师:是的,少年周恩来向你们一样,他目睹了中国人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恩来,感受他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解析课题
(1)师:读了课题,谁能给我们大家解释一下崛起的意思。(兴起、兴盛) 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为中国的兴起而读书)
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建国以来取得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出示建国前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出周恩来报效祖国的决心,揭示课题,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生2: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立下这一志向的?
2. 提出初读要求孩子们,你们提的问题都特别有价值!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到课文当中去寻找答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课文写了那几件事?问题2,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 检查读词看到同学们挺直的小腰板,老师就知道你们已经读好啦!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读得这么认真,那相信课文里生字词也难不到你们。出示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
4. 整体感知(1)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概括:疑惑不解、目睹惨剧、励志读书
(2)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指名多人回答,概括并板书中华不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而你们却读出了一个词语,你们很会读书!
设计意图:本课是第七单元的课文,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本册第四单元的学习能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加之,课前学生做了预习,能说清楚课文讲了几件事并找到“中华不振”是周恩来立志向的原因,教师适当总结概括有助于他们把握文章大意,为后边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中华不振”。
2.体会租借里的“灯红酒绿”(1)说一说周恩来听到了什么出示: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延伸“租借地”(2)说一说周恩来看到了什么租借地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出示: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①指名读,思考大不相同、热闹非凡两个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谈感受。②小结:租借是那样的繁华,那样的热闹!那么往来在租借地里的人都是些什么人?是一些外国人。正如文中所说“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中国的土地,往来的大多确是外国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些租借地甚至还在入口挂着写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国人却不能入内,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华不振啊!
2. 交流“中华不振”的具体事例
(1)出示16自然段,通过想象与指导朗读,感受妇女的不幸①齐读16自然段,想象画面②读描写妇女表现的句子(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激发情感师:就是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此时,她的亲人却被——生: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师:这位亲人可能是她的——生:爸爸生:丈夫,也可能是儿子师:可能她们早上出门时还高高兴兴的,可是现在却————生: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师:这是多么不幸的妇女啊,你来读一读妇女的不幸:——————师:你再来读一读:
师:你读出了妇女的不幸,可更为不幸的是——?③读描写巡警表现的句子 生读
师小结:是啊,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的巡警本应该替这位可怜的妇女撑腰,惩处这个洋人。可是,他们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华不振啊!让我们把悲愤送进去,读!(齐读“中华不振”)④师生对话,感受围观中国人的表现师:孩子,从你的读中,老师感受到了那份愤怒,不只是你们,文中的另一群人也感到了愤怒,他们就是————生:围观的中国人。
师:他们是怎样做的?生:紧握拳头。师:告诉我,这握紧的拳头里有什么?生:愤怒:生气:憎恨师:是呀,尽管这握紧的拳头里满是愤怒,满是憎恨,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能怎样了,只能是——生:紧握拳头师:只能是——
生:劝劝那个妇女。孩子们,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华不振啊!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中华不振”一次,先借助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初步理解,再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想象画面,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这样的学习路径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拉进来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四)拓展延伸,激情明志
1.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的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直到有一天的修身课,他立下了这样的誓言,一起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一起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孩子们,立下这样誓言的周恩来从此更加发奋读书,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 师:中国虽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出示图片),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出示图片)。(配乐)
3. 师生合作读:孩子们,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振兴中华。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要我们振兴中华。
4.师:孩子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2020年,新冠肺炎来势汹汹,是他,终南山爷爷,80多岁依旧挂帅亲征,赶到武汉,与病毒战斗。是他,李兰娟奶奶,巾帼不让须眉,始终浴血奋战在战疫第一线。是他们,李开复、刘燕、哈弗八剑客,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他们真正做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因为他们,我们国家才打赢了武汉疫情这场战役,让世界对我们刮目想看。
5. 请记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齐读《少年中国说》)生活在新时代的你们更要铭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