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1、资料助读
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⑵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左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⑶书信格式
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2、字词积累
注音
赃( )物 箱箧( ) 制裁( ) 给( )予 恍( )若 琉( )璃 珐( )琅 眼花缭( )乱 惊骇( ) 晨曦( ) 瞥( )见 劫( )掠
3、自读感悟
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是__________,包含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疑难:
模块二:合作探究
1、组内合作,交流疑难
2、重难剖析,师生探究
⑴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
⑵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 为什么
⑶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它是怎样消失的?
⑷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⑸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
⑹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⑺他是用很激烈的言辞从正面谴责的吗
⑻雨果使用了哪些反语?
⑼ 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⑽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⑾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⑿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模块三:形成提升
以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看法。
模块四:小结评价
1、我的收获
2、我的不足
3、自评
4、组评
【课后作业】
A层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是( )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2.对文中的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A. 作者真诚地认为作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对中国人干了一件看似野蛮的事,暗示欧洲人是无辜的。
B. 作者真诚地认为作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对中国人干了一件野蛮的事,而作为野蛮的中国人当时是无辜的。
C.作者用反语的修辞方法,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中国人才是真正文明的人,而当时的欧洲人却是最野蛮不过的。
D.作者用反语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极为愤怒的心情:自认为“文明”的欧洲人却对中国的文明成就干了件极为野蛮的事。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雨果虽然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他却凭着丰富奇妙的想象,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这座空前绝后的“万园之园”。
B.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它表达了作者对辉煌的东方文明的仰慕之情和对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行为的无奈与惋惜。
C.作者在信中热情称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殖民主义者洗劫、焚烧圆明园的野蛮罪行。
D.文章大量使用见解独到、言简意赅的反语,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侵略者虚伪、丑恶的嘴脸,便文章幽默而深刻,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B层
1.请写出两个具有反语表达效果的句子
2.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中考衔接:
1.学校家长会后,一同学的家长好心地对小鸥有母亲说,“这次综合检测中,小鸥与同学们的差距这么大,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应该到医院去查一查。”母亲听后很不是滋味,然而回到家里却对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发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⑴a.文中表达不得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可改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联系一下文章,补写出母亲说的话。
2.下面是美国关于眼镜的一则广告,你喜欢这一广告吗?为什么?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为了保护低您的灵魂,请给窗户安上玻璃吧!
板书:
教学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