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专题训练 光现象实验探究
1.石林中学的张江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
(2)他选择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______。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会______(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5)他用刻度尺的目的是______。
(6)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环境中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如图所示,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器材进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
(1)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2)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图所示。经检查,三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______。多次实验的目的______。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3)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如图乙,若将F面向后折,F面上______(填“有”或“没有”)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填”有”“没有”)改变
(4)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上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5)如图甲乙,得出的结论______。
3.物理兴趣小组选用了图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来研究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所发生的光现象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______ ;
(2)使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______(选填“由小变大”、“由大变小”或者“不变”),且折射角总是______相应的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者“不变”)。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竖立的薄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两支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
(1)平面镜所成的像比玻璃板成像更清晰,选择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由是______;
(2)若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在桌面上移动蜡烛B,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3)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选取器材的要求是______;
(4)为验证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5)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A.若蜡烛A距玻璃板4cm,则蜡烛B距玻璃板8cm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B.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C.若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
5.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选用了平面镜、白色硬纸板A、B和激光笔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1)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________(填“粗糙”或“光滑”),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___________,这样我们就能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2)观察如图甲所示的器材,为了方便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还需对器材做出的改进是_______。
(3)为寻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当纸板A上显示出光路时,该同学将另一半纸板B绕ON向后折,在纸板B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实际上是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的,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
(4)如图乙所示,一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一点光源S,点光源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中心轴O匀速转动20度角时,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__度。
6.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时,纸板与平面镜应互相_______(填“平行“或“垂直”)。
(2)小红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着E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B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纸板B向后折,则纸板B上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___(填“存在“或“不存在”)。这一实验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______
(3)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可得:反射角_____入射角(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入射角变小时,反射光线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4)如果让光线逆着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_____方向射出,这表明光路是____
7.新思维科技社团的同学们学完光学中小孔成像知识后,提出一个问题,小孔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像的形状可能与物体形状有关;
猜想二:像的形状可能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了“E”、“F”和“R”形状的LED发光字来充当物体,做成两个小孔形状不同的纸筒,纸筒另一端绷装半透明膜,做好装置后同学们进行实验探究。
(1)物理上将“F”、“E”和“R”形状的LED发光的字称为光源;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_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同学们将“F”发光字固定好后,先用小圆孔纸筒进行实验,同学们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倒立的“F”,如图所示,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半透明膜上,同学们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后,再换用小方孔纸筒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
(3)同学们再换用“E”和“R”形状发光字,分别按照实验(2)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实验次数 发光字 小孔形状 像的形状 半透明膜上是否呈现
1 F 圆形 倒立 呈现
2 F 方形 倒立 呈现
3 E 圆形 倒立 呈现
4 E 方形 倒立 呈现
5 R 圆形 倒立 呈现
6 R 方形 倒立 呈现
(4)通过比较 ______,同学们验证了猜想一,得出结论:在小孔形状相同时,小孔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5)同学们通过比较1、2,3、4和5、6,得出结论:______。
(6)实验小组在该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______。
8.如图甲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用透明璃璃板、刻度尺等器材做实验。实验中,首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透明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的位置画一条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另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中成的像重合。记录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新进行实验,白纸上记录的信息如图乙所示。移去蜡烛B,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
(3)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_,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
(4)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在图丙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_____)
(5)该小组同学为了使实验操作更简便,将实验进行改进,刻度尺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玻璃板竖直放置,将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刻度尺上,将没有点燃的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的刻度尺上,如图丁所示,结果无论怎样在刻度尺上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___________。
9.小明在学了光的折射后,想知道光进入不同介质时,弯曲程度是否相同(折射角是否相等),如不同,弯曲程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老师帮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用一厚玻璃缸盛一定量的水,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从水中进入玻璃,再次进入空气中,其光路如图所示。小明上网查出一些介质的其他参数如下表。
物质 密度/(kg/m3) 光速/(m/s)
空气 1.29 3.0×108
水 1.0×103 2.25×108
玻璃 2.0×108
植物油 0.8×103
(1)分析光路图(a)可得出结论: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猜想玻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填“大”或“小”);
(3)分析光路图(a)和表中数据可得出折射角变化的规律:______;
(4) 你认为光在植物油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填“大”或“小”);
(5)现代医学治疗中常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当超声波斜射入人体时,能发生类似光一样的折射。如图(b)所示,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应在O点的______侧。(选填:“左”或“右”)
10.小明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 _____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明亮”或“黑暗”);
(2)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______(填“虚”“实”)像;
(3)小明把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的某一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否合理?______。理由是:______;
(4)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小明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鞋子,小明发现放在鞋柜旁的地上的小镜子就是一面平面镜,顾客用它来观看自己试穿的鞋子,下图中,镜子摆放位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______)
参考答案
1.确定像的位置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 不变 不能 虚 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较黑暗
2.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反射角判断错误,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了 为了得到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没有 没有 在 不能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3.在同一平面 由小变大 大于
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能 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 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直接看光屏,如果能看到像,说明是实像,如果看不到,说明是虚像 B
5.粗糙 漫反射 在纸板上标出角度 存在的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0
6.垂直 不能 存在 同一平面内 等于 靠近 OE 可逆的
7.较黑暗 1、3、5或2、4、6 当物体的形状相同时,像的形状和小孔的形状无关 控制变量法
8.较暗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A 虚 相等 垂直 直尺与玻璃板不垂直
9.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大 光从光速大的介质斜射入光速小的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大 右
10.较暗 不能 虚 不合理 一组数据具有偶然性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