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03 23:4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测试卷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6 B.8 C.14 D.20
2、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是(  )
3、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多国对此表示反对。核污水中含有氚,如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  )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4、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硒属于非金属元素
B.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
5、某些人睡觉常常磨牙是因为缺锌,这里的“锌”是指(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6、下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C.水变成水蒸汽——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D.湿衣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更易晾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7、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B.“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气凝胶冰”是一种不同于水的新物质
D.“气凝胶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水的大
8、载人航天器工作舱中的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基本一致。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决定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 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工作舱中空气的主要成分,图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9、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属于混合物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氧原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
10、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模型 B.物质的构成模型 C.物质分类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11、下列各组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对元素是(  )
12、用如图装置研究分子的性质。同时挤压胶帽,滴入浓氨水,观察现象。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更环保
B.ii图中棉花更快变红
C.浓氨水的滴加量不影响实验结论
D.观察到滴有酚酞的棉花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二、填空题:
13、由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或事实:
(1)湿衣服晒干,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2)气体受压,体积减小 ;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发生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
(4)氧气和氮气通常都是无色气体,但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 不同;
(5)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如果是由同种分子构成,该物质属于 。
14、李明上课时没来得及抄完老师的课堂笔记,请你帮他补充完整,并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①是 ,②是 。
(2)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用符号表示)。
(3)图2是氦、氖、氯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是 。
②氦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 不同。
③氦和氖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 (填“相似”或“不相似”)。
15、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你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⑤号元素的元素符号为 ,⑧号元素的元素名称为 。
(2)表中⑦号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在①~⑩号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为稳定的元素是 (填元素代号)。
(3)表中⑩号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 ,①、②、⑩号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族的原因是
16、如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有关的4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1)由图可知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钠元素和氯元素都位于周期表中的第 周期;
(3)A粒子的化学符号 ;A和B的化学性质 (填“相似”或“不同”);
(4)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字母)。
A.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B.各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C.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1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D 5、A 6、C 7、D 8、C 9、D 10、D
11、A 12、C
二、填空题:
13、答案:(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3)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4)分子的构成;
(5)纯净物。
14、答案:(1)元素;原子;
(2)Na+、Cl-;
(3)①7;
②质子数;
③相似。
15、答案:(1)C;氟;
(2)8;Ne;
(3)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16、答案:(1)35.45;
(2)三;
(3)不同;
(4)A。
17、答案:【进行试验】溶液变红;溶液未变红;对照;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讨论】(1)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
(2)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拓展延伸】(1)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