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单元作业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治:治理
B.①兄之不慈弟 慈:慈爱②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盗:偷窃
C.①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看见②故不孝不慈亡有 亡:同“无”,没有
D.①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乱:扰乱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说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贷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亓不至乎?”
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选自《墨子 鲁问》)
【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都攻其小都 都:大邑,城市
B.以为铭于席豆 豆:豆类植物
C.曰:“莫若我多。” 莫:没有人
D.虽中国之俗 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B.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C.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D.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话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豕,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是猪。除此之外,猪在古代还有“豚”“加(一指公猪)”“彘(指母猪)”等别称。
B.笞,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是对犯有轻微过错的人所使用的惩罚手段,笞在中国奴隶社会已广泛使用。
C.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曹操《陈损益表》中的“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钟鼎之任”一句中的“钟鼎”比喻富贵荣华。
D.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本用来盛黍稷,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从“豆”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然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
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亓不至乎?
②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6)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6.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B.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C.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D.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2)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 按,小篆字形,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 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 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 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 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 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②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5)吴又可为什么认为温疫患者“乃死于古册之遗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默写(共3小题)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出“ , ”,这表明,无论交往的对象是否贤明,君子都会从对方身上得到有益于自身修养的启示。(《论语》)
(2)《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将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的句子是: , 。
(3)《礼记》中《大学之道》用“ ,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和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读 , ,能体会到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买花声里透出,写的形象而又深致。
8.经典篇目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
(2)《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 ”。
(4)《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6)《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
(7)《老子》第十一章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话“ , ”。
(8)《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句子是 , 。
(9)《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句子是 , 。
(10)《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1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 , 。
(1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 , 。
(13)《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 , 。
(14)《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
(15)《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 , 。
9.理解性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
(3)《<论语>十二章》中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 , ”。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 , ”。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 ”来概括“君子”与“小人”对待“义”与“利”的不同态度。
(6)《<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7)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8)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
(9)《<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文”与“质”关系的句子是“ , ”。
(10)《<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一定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原因是“ ”。
(11)《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 , , ”,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12)《大学之道》中“ , , , ”四句,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地论述了志向坚定带来的一系列益处,也是达到“至善”境界的过程。
(13)《大学之道》中,“ , ”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14)《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 , ”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15)《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 , ”。
(16)《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 , ”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17)《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 , ”。
(18)《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从人的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 , ”。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_______ 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__ 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目不识丁 依赖 建造 名不副实
B.不学无术 依赖 锻铸 名存实亡
C.不学无术 信赖 建造 名存实亡
D.目不识丁 信赖 锻铸 名不副实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百家争鸣单元作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B.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故选:B.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2.【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所谓古义就是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平时要多积累。
【解答】①②④古今同义。①孺子:小孩子。②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④四体:四肢。
③⑤⑥古今异义。③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⑤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⑥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故选:B。
【点评】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4)词义感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
3.【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解答】A.“内”同“纳”,结交。
B.“要”同“邀”,求取。
C.“然”同“燃”,燃烧。
D.不含通假字。译文: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故选:D。
【点评】常见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通“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
4.【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解答】A.正确。
B.“盗爱其室”中的“盗”,应译为“盗贼”,句意为: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
C.“视父兄与君若其身”中的“视”,应译为“看待”,句意为: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
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的“劝”,应译为“鼓励”,句意为:怎么可以不禁止人民之间相互憎恨,而劝导人民之间相爱呢?
故选:A。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5.【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4)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6)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
【解答】(1)B.豆:古代食器形,似高脚盘。句意:铭记在席子食器上。
(2)D.句意: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鲁四境之内”表示地点的偏正词语,不可断,排除AB.“小家”是“小家族”的意思,不可断,故选D。
(3)C.“比喻富贵荣华”错,此处比喻高官重任。
(4)C.“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错,原文“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墨子并不赞同鲁阳文君的看法,他认为中原的风俗和夷人的风俗一样是丑恶的,鲁阳文君如果不施仁义,那么就没有资格批评夷人的恶俗。
(5)①举,发动;其……乎,反问句式,难道……吗?译为: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
②所谓,所说的;然,正确。译为: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6)原文墨子与鲁阳文君关于攻打郑国的对话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两段中分析墨子的语言,从中找出阻止鲁阳文君的理由来即可。如“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乎”,上天已有惩罚。“则岂不悖哉”“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
答案:
(1)B
(2)D
(3)C
(4)C
(5)①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
②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6)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国四境之内,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货财,那怎么样?”鲁阳文君说:“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像您具有鲁国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
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不是有悖常理吗?”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邻国的人民,掠取邻国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镂刻在金石上,铭记在钟鼎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现在的平民,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也书写在竹帛上,铭记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都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却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一样。”
鲁阳文君告诉墨子说:“楚国的南面有一个吃人的国家,名叫‘桥’,在这个国家里,长子出生了,就被杀死吃掉,说这样有利于弟弟。味美就献给国君,国君喜欢了就奖赏他的父亲。这难道不是恶俗吗?”墨子说:“即使中原地区的风俗也像这样,父亲因攻战而死,就奖赏他的儿子,这与吃了儿子奖赏他的父亲有何不同呢?如果不施行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夷人吃他们的儿子呢?”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6.【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
【解答】(1)B.句意: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纷纷”是修饰“论者”,不可断,排除AC.“迨夫临症所见”是“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句意完整,不可断,故选B。
(2)B.“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是“抚摸、抓住”的意思;“按图索骥”的“按”字是“依照、依据”之意;而文中的“按”是“查验”的意思,与前两者意思不同。
(3)C.“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错,“合门传染”是“全家都被传染上瘟疫”的意思。
(4)①“竟”,终究;“霄壤之隔”,很大差别。译为: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
②“别”,另外;“笃”,重。译为: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4)根据“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也就是《伤寒论》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版本。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张仲景的《伤寒论》因战火而散佚,里面可能有关“温疫”的解决之道。
答案:
(1)B
(2)B
(3)C
(4)①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
②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4)因为据吴又可所知,张仲景的《伤寒论》尚有一部分书稿因战火而散佚。他推测,有关“温疫”的解决之道,可能早就存在于这部分散佚的书稿当中。
文言文译文参考: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过去张仲景创作《伤寒论》,大概是为了伤寒病而设立的。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探求其中所说的伤寒患者,一百个里面也没有一两个。我就查验各本古籍,都认为春季、夏季、秋季发病的,都属于温病,而伤寒一定发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对病例,温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伤寒患者,总是病发在深冬严寒之际。虽然有头疼、浑身酸痛、畏寒、无汗、发烧等症状,每次使用驱除邪气的药剂,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偶尔有不服药也能自己康复的患者,并没有因为经常失汗,导致出现黄疸、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这都是感冒这样的小病,不是真正的伤寒病。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现在鹿和马分得很清楚了,更能看出伤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种病。张仲景认为伤寒是一种急症,乱世当中失去医治的机会,大多导致损伤生命,于是写下论著来挽救天下苍生,用意可以称得上仁德。然而伤寒与温疫都是急症,因为少见的疾病,尚且恳切地告诫世人,何况温疫患者比伤害患者多出百倍,怎会忍心搁置病症不去论述?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也就是《伤寒论》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版本。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崇祯辛巳年间,瘟疫盛行,感染的人很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严重,有的全家被传染。疫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每次看到当时的医生错误地用伤寒之法来医治患者,没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属错误地听信了医生“七天之内将会自己痊愈。不这样,十四日内一定痊愈”的话,因而失去医治的机会。有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感染邪气较轻的人有的侥幸得救;感染邪气比较重的人,又加上得不到有效医治,白白死去的人数也数不完。啊呀!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切,投奔医生越混乱。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医生之手;不是死于医生之手,是死于对古籍的散佚遗忘。一千年以来,为什么百姓这样不幸?我虽然鄙陋,沉静心性,穷尽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气、邪气进入的途径、邪气在体内到达的地方和它传染的规律,归纳平时多次使用的有效方法,详细地叙述在下面,来等待有学识的人指正它。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三.默写(共3小题)
7.【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贤)
(2)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重点字:倚、膝)
(3)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重点字:治)
(4)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重点字:巷)
【点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8.【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克己复礼为仁(重点字:礼)
(2)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重点字:焉)
(3)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重点字:饱)
(4)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重点字:德)
(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庶、壹)
(6)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重点字:致)
(7)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重点字:利)
(8)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重点字:伐、矜)
(9)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重点字:智)
(10)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重点字:胜)
(11)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重点字:末)
(12)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重点字:慎)
(13)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重点字:镜、暮)
(14)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重点字:材)
(15)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重点字:寂、惟)
【点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9.【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慎、焉)
(2)人而不仁 如礼何(重点字:仁)
(3)朝闻道 夕死可矣(重点字:夕、矣)
(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重点字:喻)
(5)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重点字:喻)
(6)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重点字:喻)
(7)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焉、贤)
(8)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焉、贤)
(9)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重点字:野)
(10)任重而道远(重点字:任)
(11)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重点字:善)
(12)动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重点字:静、虑)
(1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重点字:欲、治)
(14)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重点字:致、格)
(15)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重点字:修、治)
(1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庶、壹)
(17)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重点字:利)
(18)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重点字:企、跨)
【点评】《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
【解答】(1)第一处,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用“目不识丁”更合适。
第二处,信赖:信任并依靠。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根据语境,此处是说孔子让别人信任的结论只有“修身”,用“信赖”更合适。
第三处,建造:建筑;修建。锻铸:锻造和浇铸。根据语境,这里搭配的是“人格”,是抽象性的概念,用“锻铸”更合适。
第四处,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用“名不副实”更合适。
故选D。
(2)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都是“目标”,“不但”应放在“目标”后;二是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成“达到”“实现”。综合分析四个选项,C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C。
(3)根据上文,“这一条”指代的是“修身”,再结合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以“修身”为主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BC;比较AD两项,A项与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之间的转折意味更浓,故A项更恰当。
故选A。
答案:
(1)D
(2)C
(3)A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第1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