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
1.振荡试管里液体的正确操作是 ( )
A.手紧握试管,用臂晃动
B.拇指堵住试管,上下晃动
C.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左右摆动
D.手紧握试管,上下晃动
2.在下列仪器中,可用于配制溶液、加热较多量液体及作反应容器的是 ( )
A.试管 B.烧杯 C.集气瓶 D.量筒
3.下面是实验室常见的玻璃仪器,其中能够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是( )
4.下列加热试管中药品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热试管时,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
B.试管底部要接触酒精灯的灯芯
C.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
D.加热试管时,试管外壁要干燥
5.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橡胶塞旋进容器口
B.玻璃导管口沾水后旋进胶皮管
C.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压进橡胶塞孔中
D.玻璃导管口沾水后旋进橡胶塞孔中
6.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
A.有其他物质生成 B.发光发热
C.有气体生成 D.有沉淀生成
7.图中,一只小猫安然地坐在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制作平板的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
A.透气 B.导电
C.绝热 D.透水
8.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
A.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
B.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C.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及功能
D.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
9.“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学校的垃圾运到校外焚烧
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对废旧电池做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10.图示中的“错误的实验操作”与图下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11.某同学取一支蜡烛,点燃,蜡液流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发现烧杯壁有水雾产生,接触烧杯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他得出的以下四个结论中,你认为不能得出的是 ( )
A.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B.蜡烛的熔点低
C.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D.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12.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
13.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做法或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
A.用燃烧的木条来判断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B.由“氮气不为人体所吸收”可推测呼出的气体中含氮气
C.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以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D.用燃烧的木条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氧气比空气中少
1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15.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 )
A.导电性 B.腐蚀性
C.不助燃 D.沸点高
二、非选择题(5小题)
16.以下是某同学实验课上练习药品的取用和给物质加热的操作图,请回答问题。
(1)请将步骤二的错误操作更正: 。
(2)步骤三的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3)实验完成后清洗该试管,试管洗干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 ,也不 。
17.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先向盛有石灰石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他可以根据观察到 的现象,推测石灰石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变化。再根据从烧杯中观察到 的现象,断定石灰石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变化,其理由是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新物质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型灭菌消毒剂——ClO2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为抑制新冠病毒传播,“含氯消毒剂”被广泛使用,其中就包含一种新型灭菌消毒剂——ClO2。在通常情况下,Cl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熔点为-59 ℃,沸点为11 ℃。在常温下,1 L水中大约能溶解2.9 g ClO2。ClO2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含有2%ClO2和0.085% Na2CO3的水溶液无色、无臭、无腐蚀性,常温下稳定,不易分解;该溶液用于杀菌、消毒的同时,还有除臭、防霉、保鲜等作用,是特性优良、高效安全的消毒剂。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ClO2取代氯气(Cl2)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1)ClO2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均任写一点)。
(2)下列有关ClO2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0 ℃时,ClO2为黄绿色气体
B.常温下,100 g水中大约能溶解0.29 g ClO2
C.用棕色试剂瓶盛装ClO2并置于冷暗处保存
19.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时,除了要控制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 相同;实验现象是 。
20.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数字化实验。
(1)该小组把测试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的探头放入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乙所示,表示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的是 (填“X”“Y”或“Z”);Y曲线表示的气体的体积分数在60 s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
(2)实验中,200 s时没有被采集数据的其他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 。
(3)由实验采集的数据,你认为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比较,组成上发生较明显的变化是: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
1.C
【解析】: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
2.B
【解析】:试管用于少量液体试剂的加热,一般不用作溶解固体、配制溶液,故A错误;烧杯可以用来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多量液体试剂及作反应容器,故B正确;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不能用于配制溶液、加热较多量液体及作反应容器,故C错误;量筒只用来量取液体,而不能用来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及作反应容器,故D错误。
3.A
4.B
5.C
6.A
【解析】: 化学变化是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其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7.C
8.B
【解析】: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9.D
10.D
【解析】:A.给试管加塞子时不能将试管按在桌面上,否则试管底部发生破裂,故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进而污染试剂,故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失火,故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D.用蒸馏水润洗滴瓶上的滴管会导致药品被稀释,但不会污染试剂,故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
11.D
【解析】:A.取一支蜡烛,点燃,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接触烧杯壁的手感到发烫,说明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B.取一支蜡烛,点燃,蜡液流淌,说明蜡烛的熔点低,故选项说法正确。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发现烧杯壁有水雾产生,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D.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石灰水,题述实验不能得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12.B
【解析】:A.蜡烛火焰分成三层,并且各层的温度不同,所以小木条会产生不同的烧痕;B.澄清石灰水与氧气不会反应,所以没有明显现象;C.蜡烛罩上干冷的小烧杯,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D.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燃着的小木条会立即熄灭。
13.A
【解析】:A.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用燃烧的木条不能判断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氮气也不支持燃烧,此项说法错误;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说法正确;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此项说法正确;D.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故此项说法正确。
14.C
【解析】: 使用胶头滴管时,滴管应竖直悬空于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其中,更不能接触试管壁,以防污染药品。
15.C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七氟丙烷可以作灭火剂,所以它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另外,该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说明其沸点低,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其不具有导电性和腐蚀性。
二、非选择题(5小题)
16.(1)胶头滴管应该竖直悬空于试管口的正上方
(2)沸腾时液体喷出伤人
(3)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17.有大量气泡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解析】: 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故根据有气泡产生这一现象只能推测石灰石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变化,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由此可断定石灰石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变化。
18.(1)在通常情况下,Cl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或熔点为-59 ℃,沸点为11 ℃等,合理即可) 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或具有强氧化性、很强的腐蚀性等,合理即可)
(2)BC
19.加入澄清石灰水的量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很快变浑浊,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20.(1)X 水蒸气冷凝 (2)76.73%
(3)低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