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课件--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课件--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04 07:2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郎溪县定埠中心学校
刘奇
两位化学家的“争论”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因此他认为化学反应前后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时,却发现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相等的
总质量不相等
总质量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到底是如何变化的?
做出猜想
反应物的质量和 生成物的质量和
大于
等于
小于
用托盘天平称量某一个反应前后的质量,作为对比
探究一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硫酸铜 + 氢氧化钠 硫酸钠 + 氢氧化铜
CuSO4
NaOH
Na2SO4
Cu(OH)2
现象:锥形瓶内有蓝色絮状物生成
天平仍
保持平衡
分析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锥形瓶、胶头滴管、橡胶塞、水的质量
氢氧化铜的质量
硫酸钠的质量
锥形瓶、胶头滴管、橡胶塞、水的质量
硫酸铜的质量
氢氧化钠的质量
=
硫酸铜的质量
氢氧化钠的质量
硫酸钠的质量
氢氧化铜的质量
反应物的质量和
生成物的质量和
=
得出结论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经过无数次实验证明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之和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相等。
1.该定律适合一切化学反应,物理变化不一定适用
2.在计算反应物的质量时,未参与反应的不能计算在内。
3.反应前后的是总质量保持不变,物质的体积不一定改变。
探究二
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碳酸钠+氯化氢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Na2CO3
HCl
NaCl
H2O
CO2
现象: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体
天平不再平衡,
且向右倾斜
难道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有如下关系:
碳酸钠
氯化氢
二氧化碳

氯化钠
反应物的质量和
生成物的质量和
=
由于该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导致生成物的质量偏小。
有气体参加的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请同学们思考波义耳为什么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擦肩而过呢?
两位化学家的“争论”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因此他认为化学反应前后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时,却发现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相等的
总质量不相等
总质量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有没有微观的必然性呢?
宏观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微观呢???
下图是金属镁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
=

氧气
氧化镁
反应前
反应后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镁原子和氧原子
镁原子:2个
氧原子:2个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镁原子和氧原子
镁原子:2个
氧原子:2个
微观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每个原子的质量保持不变
微观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宏观
元素种类
物质质量
微观上的“三不变”
必然导致宏观上“两不变”
学以致用
1.铜生锈的产物叫铜绿,铜生锈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等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的,据此判断铜锈一定含有 元素。
2.已知,1g氢气能与8g氧气完全反应
则生成多少克水?
如果1g氢气与10g氧气反应呢?
如果2g氢气与8g氧气反应呢?
Cu、C、O、H
9g
9g
9g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