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2课时
1 北京的春节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梳理出了春节里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课前导入
课文中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活动,略写的是采买东西、打扫房子等活动。
品读鉴赏
春节
腊月
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
腊八
读第1、2自然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
①这段话写了腊八这一天的什么习俗
熬腊八粥
腊八粥
②这段话写出腊八粥的哪些特点?
食材多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③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把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说明食材丰富,写出老北京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表达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这段话写了腊八这一天的什么习俗
泡腊八蒜
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
②这段话写出腊八蒜的哪些特点?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色味双美
作者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特点,让我们体会到了腊八节的美好,感受到了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读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从腊八起,街上买年货的情景 ,孩子们的心情。以及孩子过年时需要做的三件事。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
写出孩子们对春节的喜爱,为下文孩子们做事蓄势。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排儿。
写孩子们过年要做的第一件事。
对孩子们而言,春节时的杂拌儿比饺子更具吸引力。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破折号写孩子们过春节时做的另外两件事--买爆竹和各种玩意儿。“玩意儿”是北京方言,指玩具。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大人们紧张忙碌的情境。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写出大人忙的内容,突出了忙的目的。
读课文6、7自然段,体会过小年及过了小年后人们为迎新年的忙碌,然后回答问题。
腊月
二十三
这里的“彩排”一词具有特殊含义,不是指表演前的彩排,而是说过小年就已经很热闹,预示着春节会更加隆重。
为什么这一词用了双引号?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总起句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
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够吃一个星期的。
“必须”“都” 说明人们为过新年做好充分准备。
读课文第8自然段,体会文中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边思考问题:这部分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除夕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热闹
关键句
写除夕的热闹场景。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的风俗非常重视。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除夕这一日“热闹、团圆”的气氛。
读课文第9、10自然段,体会除夕的热闹与初一的宁静祥和。
初一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人们享受着初一这一日的休闲时光。
总起句
这是过渡段。除夕的热闹与大年初一的宁静祥和形成对比,既承接了上文对除夕景象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正月初一人们活动的叙述。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是最有名的。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不同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
作者为什么分类写不同人的活动,还重点描写了小孩子逛庙会的场景?
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活动,是正月初一最突出的特点,所以分类描写;而孩子们的活动最有意思,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作为重点来写。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初一热闹和美好。
读课文12、13自然段,体会“元宵节”部分人们的欢乐情景。
元宵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都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又”引出春节的又一高潮
对比,突出元宵节的美。
总起句
数量多
排比句,说明种类多。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将这里的“一律”“清一色”“通通”
替换成“都”,好不好?为什么?
这几个词虽然和“都”的意思一样,但用不同词语来表达,可以体现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不好
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对春节的留恋之情。
一眨眼,到了残灯庙会,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表达了人们对春节的恋恋不舍。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春节结束后情况的描写。同时照应课文首句,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起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清闲
写春节习俗的影响力,不仅是农村,城市也一样。
板书设计
主旨概括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课后习题解答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点拨:课文中第10段写孩子们逛庙会,第13段写孩子们过元宵节。先想一想自己过春节时都会做哪些事,和文中老北京的孩子们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和同学交流。
示例一:我每年都和爸爸妈妈回老家过年。一般来说,除夕一早我们就会启程,差不多中午就能到老家。吃完午饭,妈妈就和奶奶一起准备年夜饭,爸爸和爷爷去拜访亲戚。初一早上,奶奶会给我戴上“枣牌牌”,这是一种用来辟邪、祝福的吉祥物。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
秧歌队到每家每户拜年,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示例二:我家在广州。每年过年,我们都会逛花市,买各种各样的鲜花,馈赠朋友,迎接新春。我们这里过年必备红包,有的商场门口的树上也会挂满红包,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
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
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
···
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点评 老舍的“京味儿”语言主要体现在词语的选用上。先读读“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等词语,读好儿化音,从中体会北京
话的特点。也可以将这些词语换成普通话中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在对比中体会作者语言的“京味儿”特点。
“零七八碎儿”在文中指小孩子们喜欢吃的零食,“杂拌儿”指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
果脯等,“玩意儿”指的是一些小玩具,“闲在”在北京方言中是“清闲自在”的意思。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口语化特色和地方色彩,质朴平实,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原文略,见教材)
②《北京的春节》的写作视角是整个老北京,《除夕》的写作视角仅仅是一个家庭。
③《北京的春节》对做年菜、吃团圆饭很简略,《除夕》详细介绍了做年菜、吃团圆饭的情景。
①《北京的春节》写的是老北京的习俗,《除夕》写的是闽南的习俗。
题目小结:北京的春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我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节日的风俗,比较异同。
课外拓展
例说春节习俗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去。
贴对联:对联也叫门对、对子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对联,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
贴“福”字:在贴对联的同时,
一些人家还在屋门上、墙壁上、
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
字。“福”字寓意福气、福运。
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守岁:守岁是我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之一。古时候,年长者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有祈祷父母长寿的意思。
随堂练习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 除夕是指( )
A.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B.春节第一天的晚上
C.春节最后一天的晚上
A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这段话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描写了除夕的热闹场面。( )
(2)“万不得已”“必定”两词写出了人们对除夕吃年夜饭的重视程度,年夜饭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 )
×
√
4.该片段描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请你说说你是怎样过除夕的。
3.过年除了要贴对联外,我还知道有贴 的习俗。
门神、窗花
除夕,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完饭,爷爷奶奶便给我压岁钱,我会给爷爷奶奶磕头,说吉祥话。然后大家开开心心地坐在电视机前,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守岁。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故事或者诗歌。
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写一篇小短文。(共34张PPT)
语文要素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单元主题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习作要求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第1课时
1 北京的春节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精读课文
◎略读课文
◎习 作
环环相扣
关系紧密
学习方法
习作实践
迁移运用方法
◎语文园地
归纳方法
课前导入
猜谜语
挂灯笼,贴对联。
舞狮子,敲锣鼓。
(打一节日)
春节
助学资料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老舍(1899-1966)
生平介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小说家、戏剧家。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xiǔ),
初一初二满街走。
春节童谣
蒜
醋
饺
摊
(蒜泥)
(白醋)
(饺子)
(摆摊)
我会写
字词乐园
蒜
拌
眨
(搅拌)
(眨眼)
宵
燃
贩
彼
(燃放)
(小贩)
(彼此)
(宵夜)
骆
驼
恰
(骆驼)
(恰当)
贺
轿
(祝贺)
(轿车)
(骆驼)
蒜
字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眨
巧记:眼睛乏了要眨一眨。
识字方法
古代用贝壳代替货币,故贝字旁多与金钱买卖有关。如财、货等。
驼
字谜: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齐看,脚踩万里沙。
贩
挂灯笼
蒜
轿
宵
贩
摊
醋
燃
重点字讲解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大蒜 蒜苗 蒜薹
造句:弟弟最喜欢吃蒜苗炒鸡
蛋这道菜了。
部首:艹
书写指导:左边的“示”写得略窄。
suàn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 陈醋 白醋 争风吃醋
造句:妈妈正在气头上,你就
不要再添油加醋了。
cù
部首:酉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酉”中短横不要忘,“昔”的横竖间距相等,上横短下横长,左竖短右竖长。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煎饺 水饺
造句:北方人过年都要吃饺子。
jiāo
部首:饣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交”的横稍短,第三笔是短撇,第四笔是点,最后两笔撇捺要舒展。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燃放 燃料 自燃 死灰复燃
造句:楼道里电动车充电自燃
造成了楼房失火。
rán
部首:火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火”细长,不要丢掉“然”右上角的点,下边的四点要摆放均匀,位于“火”的右边。
一位热心人士,给寺庙提供( )了很多供( )品。
供
ɡònɡ( )
ɡōnɡ( )
供品
提供
ɡònɡ
ɡōnɡ
多音字
辨析
例句
例句
表示把物资或钱财给需要的人使用时,读一声,表示祭品时,读四声。
养路工人正在店铺( )门前铺( )路。
铺
pù( )
pū( )
店铺
铺路
pù
pū
辨析
例句
表示商店、床或用于地名时,读四声,表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读一声。
我会读词语
饺子 高醋 蒜瓣 热情 鞭炮 眨眼 自傲 通宵 间断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轿车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杂拌儿 摆摊儿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解词义
造句:妈妈给我买了很多零七八碎的零食。
【悬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造句:喜庆佳节,大街上到处悬灯结彩。
【万象更新】象:事物或景象。更:改变,改换。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造句:开学了,校园里万象更新。
初读感知
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团圆
热闹
祥和
喜庆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腊月初旬、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初六、元宵、正月二十九
时间顺序
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和春节里人们的活动,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 人们的活动
时间 人们的活动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拜年、逛庙会
铺户开张、放鞭炮
赏灯、吃元宵
春节结束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然后借助表格,说一说文中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课后第1题)
课文中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活动。
略写的是采买东西、打扫房子等活动。
好处: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表现了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体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欢喜心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堂练习
米(酷 醋) 元(霄 宵)
(贺 货)年 彼(bǐ pǐ)此
轿(jiào xiào)车 眨(zhǎ zǎ)眼
一、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或字形下打“√”。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1.万象更新
A.更加( )B.变更( )C.又、再( )
2.日夜不绝
A.穷尽( ) B.走不通的( ) C.断绝( )
√
√
·
·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算来明月十分圆 ④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1)上联: ( )
下联: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
三、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对联补充完整,并在后面的括号内写上相关的节日。
④
端午节
(2)上联: ( )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
(3)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 )
下联: ( )
(4)上联:占得清秋一半好 ( )
下联: ( )
③
①
元宵节
②
重阳节
中秋节
课后作业
1.读熟课文,并能够用自己的
语言复述。
2.抄写课后生字,并组词(至少
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