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章末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甲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乙中的 ( )
2.如图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 ( )
3.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4.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如图所示是用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登录网址、查看物品相关信息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物品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应使物品不动,把手机靠近物品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3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等大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2 cm处时,则( )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
D.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6.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变,只移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把蜡烛移到10 cm刻度线处,再向左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照相机
B.把蜡烛移到26 cm刻度线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投影仪
C.把蜡烛移到35 cm刻度线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放大镜
D.烛焰在光屏上已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片,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
7.如图所示的光学元件中,其成像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8.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从C点移动到B点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B点移动到A点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二、填空题
9.雨过天晴时,蔬菜塑料大棚的积水窝相当于一个 镜,此时为防止阳光灼伤蔬菜,菜农总是及时将积水除掉,这是因为它对阳光有 作用。
10.如图所示是两束激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的传播径迹,由图可知, (选填“甲”或“乙”)透镜是凹透镜,可用于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的矫正。
11.人进入老年后,眼睛的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太远、太近的物体都看不清楚。近视远视一体眼镜(双光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戴上这种眼镜,透过下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书上文字,透过上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远处景物。由此可知,近视远视一体眼镜的下半部分是 透镜,上半部分镜片对光具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12.在光的世界里有很多美妙、神奇的现象,如图所示现象中,看到的像是虚像的有 ;看到的像是实像的有 。(填图下的字母即可)
13.如图所示的六个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 ,属于凹透镜的有 。(填序号)
14.人的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图中 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能将来自物体的光 (选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成 、 的实像,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 。
15.小明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f=10 cm)前18 cm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 的清晰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由于远视眼镜片对光有 作用,所以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如图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他可将光屏 凸透镜。
16.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年的6月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爱眼日”。如图所示,表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图。
(1)对两个图,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近视眼的成像图,图乙表示远视眼的成像图
B.图甲表示远视眼的成像图,图乙表示近视眼的成像图
(2)其中,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3)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能够成虚像的透镜是 。
A.只有凸透镜 B.只有凹透镜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以
三、作图题
17.如图所示,ab是光源S射向平面镜的一条光线的反射光线,并射向凹透镜的焦点F。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1)光源S的位置;(2)ab的入射光线;(3)ab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18.如图所示,小张喜欢在家中养花,为了使客厅里花盆中的花能茁壮成长,小张想让室外太阳光照射到盆中花上的B处。请你在图中把光路补充完整并画出在A点放置的平面镜。
四、实验题
19.小彦同学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小彦同学利用平行光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实验时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 。若成像在光屏的上方,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则需将凸透镜向 移动。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 cm处时(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 的实像; (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20.“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已于2016年10月11日在江西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其中刘贺玉印是确定海昏侯墓主人身份的决定性证据,它只有大拇指般大,它的宽度只有约2.1 cm。如图所示,(a)是玉印的上部,(b)是玉印的底面。江西省博物馆为了让观众能同时欣赏到该文物的(a)(b)两部分,没有采用高科技的方法,而是采用了普通的光学知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图(c)所示,在展览时除把它放在水平的透明玻璃支架上外,在这个支架下方还放有A,它是 (填光学仪器名称),利用 特点能看到玉印的底部,观众能在A中看到玉印正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虚像,若A中玉印的像与水平面恰好垂直,则A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B是 (填光学仪器名称),B和玉印的距离小于 时,观众能从B的上方透过B看到玉印正立、放大的 (选填“虚”或“实”)像。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解析:】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焦点越近时,像越大,故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保持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4.C
5.C
【解析:】 距离凸透镜30 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凸透镜焦距:f=v=×30 cm=15 cm;若将物体移至透镜前12 cm处时,物距u=12 cm,满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C符合题意。
6.A
【解析:】 蜡烛移到10 cm刻度线处,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7.C
8.C
【解析:】 由图象知,u=v=2f=20 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 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f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错误。将蜡烛从C点移动到B点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C正确。将蜡烛从B点移动到A点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D错误。
二、填空题
9.凸透 会聚
10.乙 近视
11.凸 发散
【解析:】 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由题意可知,戴上这种眼镜,透过下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书上的文字,说明近视远视一体眼镜的下半部分起到了远视眼镜的作用,是凸透镜。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可以通过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进行矫正。由题意可知,透过上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说明上半部分镜片是近视眼镜,该部分对光有发散作用。
12.A、B D
13.acd be
14.晶状体和角膜 会聚 倒立 缩小 底片
15.放大 会聚 靠近
【解析:】 已知f=10 cm,则2f=20 cm,蜡烛在凸透镜前18 cm处,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所以远视眼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经过凸透镜的光会比原来提前会聚成像,所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16.(1)A (2)远视眼 (3)C
【解析:】 (1)图甲中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为近视眼的成像图;图乙中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为远视眼的成像图,故A正确。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所以戴上凸透镜制成的眼镜后,能使光提前会聚,则可以矫正远视眼。
(3)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所成的像是虚像;当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以成虚像。
三、作图题
17.如图所示
18.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19.(1)会聚 11.0 (2)同一高度 下 (3)倒立 放大 投影仪
20.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 等大 45° 凸透镜 一倍焦距 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