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3、体验合作学习和共同竞争的愉悦。
学习重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的初步建构。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学习难点
对实验事实进行筛选、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方法的建构。
学习策略
基本策略:
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合作与自主相结合进行科学探究实施知识的建构。
基本流程:回顾旧知→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具体实施: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养成严谨思维品质并推动探究进程。
教学准备
1、据全班人数分为10个实验组:各组备: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粗丝或条)
2、老师预先准备好演示实验(学生演示):酒精灯、坩埚钳、镁带、铜丝、金项链
3、多媒体课件及探究记录,评价记录表。
4、与学生协商,确定好评价标准,等级(评价后的统计,表扬具时间的多少可放课后)。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引 入 同学们,金属是我们生活生产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重要物质,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我们都需要它。在现在考古——。大家看看下面的三幅图片,想想其中的原因,今天我们就要探索其中的奥秘。 读引言思考: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 明确课程目的,引导关注重点。
情 景 创 设 演示: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现在准备了三种金属:Mg\Cu\Au,把它们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请大家观察现象。 三个学生帮助完成,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实验的同学来说明现象。 据学生展示猜出的结果进行互动评价――学生观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的实验现象可以把三种金属猜出,同时感受到不同的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励探究激情,并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中发现规律和问题。 以存在“问题”为后续探究留下悬念。
规律建构1 导思:1.同学们在猜金属的游戏中,你们发现了它们化学性质的共性和差异性吗?2.通过发现,我们能粗略确定这些金属的活动性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铁与氧气反应的知识,接着导出多识一点 小结 为了寻找差异性和规律性,我们是否还可以根据以前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寻找规律呢? 同学们,你们还学过哪些金属?如何确定它们的活动性? 讨论金属的共性与差异性 Mg、Cu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剧烈程度不同,Au不与氧气反应,初步归纳 活动性:Mg>Cu>Au(教师提出Mg在常温下也能与氧气反应) 学生回顾 学生学习理解,巩固Al和氧气的反应 师生互动,总结出金属和氧气的相关知识。 讨论与发现:学生从教材及生活中经验:“真金不怕火炼”,铜制品(如铜锁)裸露保持光泽,铁制品裸露易生锈等事例归纳规律并互动评价。 活动性:Mg、Al>Fe、Cu>Au 发现:仅凭上述探究,还很难更广泛找出金属的活动性规律。 学生交流汇报,提出Zn、Fe等,然后思考。 这一过程,学生仅能 从最基本的认知层次初步归纳少量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存在的问题,继续为后续的探究留下悬念
规律建构2 引导学生对新的探究进行猜想、设计、结果预测 讨论:探究目的;哪些金属可与酸反应?剧烈程度;原因如何? 猜想并预测:镁、锌、铁、铜在酸(盐酸、稀硫酸)中的可能化学行为? 设计:①用酸性的二氧化硫溶液探究不便,选择盐酸、稀硫酸;②控制的条件——酸足量,浓度同;③为观察较准确,金属质量大致相等;④注意观察反应剧烈程度 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为规律的建构向更深层次发展
教师指点学生完成探究实验 组内合作探究并填写探究记录表(打印) 表一:金属与稀盐酸反应: 金属现象方程式结论(活动性)Mg Zn Fe Cu
表二: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表略) 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自己的猜想,发展合作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结论是这样的吗? 多媒体Flash动画: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观看动画,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惊呀,笑): 师生互动 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想象力,将真实事物以“图景“形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协调。
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归纳总结,整理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 各组交流获取的信息: 1.能与稀硫酸、盐酸反应的金属及不能反应的金属。 2.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速率(差异大的,进行讨论) 分组: 活泼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反应):Mg Zn Fe 不活泼金属(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Cu 活动性: Mg>Zn>Fe>Cu 使学生享受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更深层次对知识进行建构 通过总结巩固新知
概念建构 引导学生写出镁、锌、铁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并找出其规律。 复习以前学习的其他三个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方程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认识所发生的反应,认真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 回忆,比较,深刻认识。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深刻的置换反应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导行: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其实它并不是在课本上才出现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需要利用这些知识的 进行“药金”游戏:学生互动,找出正确的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提出两点。方案一:利用金属和氧气反应;方案二:利用金属和酸溶液反应。 以“玩”的形式,让学生学会把知识转移到生活中,从而体现化学来自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运用与深化 进行课堂练习1、2、3、4、 完成问题的解答,互动评价: 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对认知的自省与反思。
课后
小结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金属的活泼性越强 2、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越易与酸反应,金属的活泼性越强 3、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 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等都属于置换反应。 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对本课时的认识。
实践与创新 1、实验室制氢气常选择锌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1)选用的依据是什么?(2)不选铜的理由?(3)猜想:为什么也不选钾、钙、钠? 2、计算等质量的Mg、Zn、Fe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并依据探究过程中粗略测得的反应速率,在坐标图中,粗略绘出反应时间与产生氢气质量的关系图(金属质量自己决定)。 3、看一看学校、家庭、工厂铁器、铜制品等如何保存,想一想这些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否有关? (答案略) 4、完成习题1题、8题 5、完成配套练习册第一课时 (1)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知识的价值,内涵等延伸,扩展学生认知领域。 (3)持续发展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氧气反应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酸=盐+氢气
3、置换反应
课后反思
本课以多层次科学探究为主线,渗透建构主义思想,以“猜金属”、“玩卡片”创设情景,互动评价激励探究热情,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效果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