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
2.初步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
2.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pH试纸或pH计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玻璃棒、烧杯、洗瓶、表面皿、药匙、镊子、火柴、酒精灯、胶头滴管、pH试纸、点滴板、白瓷板(pH计或数字传感器)。
药品:溶液样品、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溶液、生锈的铁钉、柠檬汁、肥皂水、蔗糖水、氧化铜、锌粒、镁条、洁净的铁钉、石灰石、碳酸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某学生做中和反应的实验,直接向氢氧化钠中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忘了加酚酞,于是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酚酞,发现酚酞不变色,就得出了恰好完全中和,所得溶液呈中性的结论。该同学的结论对吗? 学生分析素材内容,思考并讨论素材中发现的问题 用任务驱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若有条件将实验背景拍摄成视频的形式,更有助于激发兴趣、提高发现问题的欲望。
引导学生分析发现的问题。 发现问题:“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是错误的。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板书课题: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猜想假设:溶液样品可能呈酸性可能呈中性。 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归纳利用到的酸的化学性质。 制定计划:先独立设计方案,然后小组讨论。汇报方案,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学生汇报方案:①锌粒,看是否有气泡;②碳酸钙看是否有气泡;③碳酸钠看是否有气泡;④石蕊看是否变红;⑤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⑥氧化铁看是否溶解;⑦氧化铜看是否溶解;⑧氢氧化铜看是否反应。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方案的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方案的甄别能力和可行性的分析论证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 进行实验:各小组根据对方案的初步分析,利用提供的仪器,自选方案任选试剂进行实验探究。 验证猜想:实验中将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
对学生的实验结果给予肯定,同时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评价。在实验器材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利用传感器或pH计对溶液样品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对从现象是否直观、药品是否廉价、试剂是否环保、操作是否简便、思维是否创新等角度对各种方案评价。 得出结论:溶液样品呈酸性,并验证原来猜想是否正确交流评价:讨论并评价实验探究方案。 借助数据增强实验说服力,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发展,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评价激情,培养学生评价意识。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中异常或偶然现象、反思利用到的实验原理的优劣。 反思提升: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2.你所设计的实验主要是为了检验溶液中有哪种物质?它的性质是哪种粒子体现的?若原实验用的是硫酸,你能用上述方案来解决吗?为什么?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从规范实验操作和优化实验原理的角度反思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是否呈碱性。 拓展延伸:按刚才探究历程,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某溶液是否呈碱性。 巩固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历程。
小结: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了溶液的酸碱性,希望同学们发扬这种“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态度,在化学的王国里飞的更高、更远。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