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概念解读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概念解读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
——《读通鉴论》
目录
01
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创新利变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02
03
一、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诸侯兼并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变化一: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分析战国政治局势有哪些变化?
东南西北到中间
齐楚秦燕赵魏韩
口 诀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名称 交战国家 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
增兵减灶
纸上谈兵
材料: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思考:根据战国的局势变化,列举各诸侯国相互攻伐的典型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一、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时期 战争名称 交战国 双方 兵力 持续 时间 伤亡 人数 战争
目的
春秋 城濮之战 晋 楚 8-9万 11万 1天 共约2万
战国 长平之战 秦 赵 30-50万 40-50万 3年 20万 45万
争霸
兼并
思考:对比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典型战役,概括战国时期战役的特点?
——数据来源:《中国战争史(一)》、《战国史》等
兵
力
多
时
间
长
伤
亡
重
材料:春秋时期的战争,战幕一开,胜败立定;战国时期的作战时间从数月延长到数年,战线延长绵亘。而战国末期,一次大战就要动员和布阵几万辆战车。
——《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杨德权
一、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变化二:战国时期社会裂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社会生产力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铁制工具
牛耕推广
奴隶制度的瓦解
封建制度的确立
变化三:战国时期社会裂变在文化方面的表现?
百家争鸣
诸侯兼并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变化一:战国时期社会裂变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混战不断
一、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走向统一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文本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简图
舌战群臣 舆论宣传
南门立木 取信于民
二、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方面 内容 作用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思考: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其内容的作用及影响?
集权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富国
强兵
使秦国国力增强
大为增强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冠带之伦。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二、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商鞅变法
收复河西
前362
前338
前311
前307
前251
秦孝公
秦惠文王
秦武王
秦昭襄王
车裂商鞅
举兵灭蜀
伐韩治楚
赢长平之战
修建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创新利变
公元前256年
思考:请结合教材观看图片,回答都江堰建造的时间、建造者、功能?
李冰
防洪、灌溉、水运
都江堰示意图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创新利变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之为天府之国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部编版《中国历史》
思考:阅读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的影响?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都江堰示意图
课堂小结
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创新利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秦国完成统一
感知历史
风卷狂沙,晋分三家。 烨烨雷电,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纵横天下。 吴白两起,创造不败神话。
血染黄沙,争雄图霸。王于兴师,修我兵甲。气贯长虹,金戈铁马。 且问苍生,谁能一统天下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