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师用书(选修3-2):10-3实验十一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师用书(选修3-2):10-3实验十一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9-10 14:1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讲 实验十一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实验目的
1.认识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传感器的特性.
2.了解传感器在技术上的简单应用.
?实验器材
热敏电阻、光敏电阻、多用电表、铁架台、烧杯、冷水、热水、小灯泡、学生电源、继电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
?实验过程
一、研究热敏电阻的热敏特性
二、研究光敏电阻的光敏特性
?注意事项
1.在做热敏实验时,加开水后要等一会儿再测其阻值,以使电阻温度与水的温度相同,并同时读出水温.
2.光敏实验中,如果效果不明显,可将电阻部分电路放入带盖的纸盒中,并通过盖上小孔改变射到光敏电阻上的光的多少.
3.欧姆表每次换挡后都要重新调零
.
热敏电阻传感器
【例1】 热敏电阻是传感电路中常用的电子元件,现用伏安法研究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特性曲线尽可能完整.已知常温下待测热敏电阻的阻值约4~5 Ω.将热敏电阻和温度计插入带塞的保温杯中,杯内有一定量的冷水,其他备用的仪表和器具有:盛有热水的热水瓶(图中未画出)、电源(3 V、内阻可忽略)、直流电流表(内阻约1 Ω)、直流电压表(内阻约5 kΩ)、滑动变阻器(0~20 Ω)、开关、导线若干.
图10-3-1
(1)在图10-3-1(a)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在图10-3-1(b)所示的实物图上连线.
(3)简要写出完成接线后的主要实验步骤.
解析 
图甲
常温下待测热敏电阻的阻值(约4~5 Ω)较小,应该选用安培表外接法.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由零逐渐增大,滑动变阻器选用分压式.
(1)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如图乙所示.
图乙
(3)完成接线后的主要实验步骤:①往保温杯里加一些热水,待温度计稳定时读出温度计值;②调节滑动变阻器,快速测出几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值;③重复①和②,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数据;④绘出各测量温度下的热敏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答案 见解析
光敏电阻传感器
【例2】 为了节能和环保,一些公共场所使用光控开关控制照明系统.光控开关可采用光敏电阻来控制,光敏电阻是阻值随着光的照度而发生变化的元件(照度可以反映光的强弱,光越强照度越大,照度单位为lx).某光敏电阻RP在不同照度下的阻值如下表:
照度/lx 0.2 0.4 0.6 0.8 1.0 1.2
电阻/kΩ 75 40 28 23 20 18
(1)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10-3-2给定的坐标系中描绘出阻值随照度变化的曲线,并说明阻值随照度变化的特点.
图10-3-2
图10-3-3
(2)如图10-3-3所示,当1、2两端所加电压上升至2 V时,控制开关自动启动照明系统,请利用下列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给1、2两端提供电压,要求当天色渐暗照度降低至1.0 lx时启动照明系统,在虚线框内完成电路原理图.
(不考虑控制开关对所设计电路的影响)提供的器材如下:
光敏电阻RP(符号,阻值见上表)
直流电源E(电动势3 V,内阻不计);
定值电阻:R1=10 kΩ,R2=20 kΩ,R3=40 kΩ(限选其中之一并在图中标出);开关S及导线若干.
解析 (1)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曲线.
阻值随照度变化的特点: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度的增大非线性减小.
(2)因天色渐暗照度降低至1.0 lx时启动照明系统,此时光敏电阻阻值为20 kΩ,两端电压为2 V,电源电动势为3 V,故应加上一个分压电阻,分压电阻阻值为10 kΩ,即选用R1;此电路的原理图如图所示.
答案 (1)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变化的曲线见解析
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度的增大非线性减小
(2)电路原理图见解析图
图10-3-4
【例3】 一中学生为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设计了一个可测定竖直方向加速度的装置,其原理可简化为如图10-3-4所示.连接在竖直弹簧上的重物与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连接,该装置在地面上静止时其电压表的指针指在表盘中央的零刻度处,在零刻度的两侧分别标上对应的正、负加速度值.关于这个装置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运行和回收过程中示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飞船在竖直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如果电压表的示数为正,则飞船在竖直减速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为负
B.飞船在竖直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如果电压表的示数为正,则飞船在竖直减速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为负
C.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时,电压表的示数为零
D.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时,电压表示数所对应的加速度大小应约为9.8 m/s2
解析 该装置在地面上静止时,kx=mg,指针指在表盘中央的零刻度处;飞船在加速上升的过程中,kx>mg,滑动头下移,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正;飞船在竖直减速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向上,此时电压表示数仍为正,故A、B错;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时,飞船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弹簧恢复原长,电压表示数不为零,故C错、D对.
答案 D
【例4】 如图10-3-5所示,电容式触摸屏的构造主要是在玻璃屏幕上镀一层透明的薄膜导体层,再在导体层外加上一块保护玻璃,电容式触摸屏在触摸屏四边均镀上狭长的电极,在导体层内形成一个低电压交流电场.在触摸屏幕时,由于人体是导体,手指与内部导体层间会形成一个特殊电容(耦合电容),四边电极发出的电流会流向触点,而电流强弱与手指到电极的距离成正比,位于触摸屏后的控制器便会计算电流的比例及强弱,准确算出触摸点的位置.由以上信息可知(  ).
图10-3-5
A.电容式触摸屏的两极板分别是导体层和手指
B.当用手触摸屏幕时,手指与屏的接触面积越大,电容越小
C.当用手触摸屏幕时,手指与屏的接触面积越大,电容越小
D.如果用带了手套的手触摸屏幕,照样能引起触摸屏动作
解析 电容触摸屏在原理上把人体当做一个电容器元件的一个极板,把导体层当做另一个极板,故A正确;手指与屏的接触面积越大,即两个极板的正对面积越大,故电容越大,B、C错误;如果带了手套或手持不导电的物体触摸时没有反应,这是因为手与导体层距离较大,不能引起导体层电场的变化,D错误.
答案 A
1.(2011·江苏卷)美国科学家Willard S.Boyle与George E.Smith因电荷耦合器件(CCD)的重要发明荣获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CCD是将光学量转变成电学量的传感器.下列器件可作为传感器的有(  ).
                  
①发光二极管 ②热敏电阻 ③霍尔元件 ④干电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发光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①错;热敏电阻和霍尔元件都可作为传感器,②③对;干电池是电源,④错.
答案 C
2.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法国和德国的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开发的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被认为是纳米技术的第一次真正应用.在下列有关其他电阻应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热敏电阻可应用于温度测控装置中
B.光敏电阻是一种光电传感器
C.电阻丝可应用于电热设备中
D.电阻在电路中主要起到通过直流、阻碍交流的作用
解析 电阻在电路中对直流电和交流电都有阻碍作用,将电能转换为热能,故D项错.
答案 D
3.
图10-3-6
如图10-3-6所示的电路中,当半导体材料做成的热敏电阻浸泡到热水中时,电流表示数增大,则说明(  ).
①热敏电阻在温度越高时,电阻越大 ②热敏电阻在温度越高时,电阻越小 ③半导体材料温度升高时,导电性能变差 ④半导体材料温度升高时,导电性能变好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C
4.
图10-3-7
如图10-3-7所示,由电源、小灯泡、电阻丝、开关组成的电路中,当闭合开关S后,小灯泡正常发光,若用酒精灯加热电阻丝时,发现小灯泡亮度变化是________,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小灯泡的电阻发生了变化
B.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率随温度发生了变化
C.电阻丝的电阻率随温度发生了变化
D.电源的电压随温度发生了变化
解析 电阻丝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电阻也增大,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可知,电流减小,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减小,所以变暗.
答案 变暗 C
图10-3-8
5.(2010·全国高考Ⅱ)如图10-3-8所示,一热敏电阻RT放在控温容器M内;○A 为毫安表,量程6 mA,内阻为数十欧姆;E为直流电源,电动势约为3 V,内阻很小;R为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 Ω;S为开关.已知RT在95 ℃时的阻值为150 Ω,在20 ℃时的阻值约为550 Ω.现要求在降温过程中测量在95~20 ℃之间的多个温度下RT的阻值.
(1)在图中画出连线,完成实验原理电路图.
(2)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a.依照实验原理电路图连线.
b.调节控温容器M内的温度,使得RT的温度为95 ℃.
c.把电阻箱调到适当的初值,以保证仪器安全.
d.闭合开关,调节电阻箱,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0,并记录______.
e.将RT的温度降为T1(20 ℃f.温度为T1时热敏电阻的电阻值RT1=________.
g.逐步降低T1的数值,直至20 ℃为止;在每一温度下重复步骤e、f.
解析 (1)电阻箱的最大阻值与热敏电阻的最大阻值相差不大,因此电阻箱应与热敏电阻串联.
(2)本实验原理是当电路的电流相等时,外电路的总电阻相等,所以95 ℃和T1时RT对应的电路的电阻相等,有150 Ω+R0=RT1+R1,即RT1=R0-R1+150 Ω.
答案 (1)实验原理电路图如图所示
(2)d.电阻箱的读数R0
e.仍为I0 电阻箱的读数R1
f.R0-R1+150 Ω
6.(2011·嘉兴模拟)一台臭氧发生器P的电阻为10 kΩ,当供电电压等于24 V时能正常工作,否则不产生臭氧.现要用这种臭氧发生器制成自动消毒装置,要求它在有光照时能产生
臭氧,在黑暗时不产生臭氧,拟用一个光敏电阻R1对它进行控制,R1的阻值在有光照时为100 Ω、黑暗时为1 000 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3 mA;电源E的电压为36 V、内阻不计;另有一个滑动变阻器R2,阻值为0~100 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4 A;一个开关S和导线若干.
图10-3-9
臭氧发生器P和光敏电阻R1的符号如图10-3-9所示.
设计一个满足上述要求的电路图,图中各元件要标上字母代号,其中滑动变阻器两固定接线柱端分别标上字母A、B(电路图画在方框内).
解析 为了能控制臭氧发生器,应该使用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式连接,有光照时P能正常工作,无光照时P不工作.
答案 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