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二)
年级 二 学科 数学 主题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二) 主备教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时间 导学教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 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量关系。
导学方法 通过实践,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导学步骤 导学行为(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学教师复备
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花园里有许多漂亮的花儿,你想看吗? 出示:红花7朵,蓝花5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一共有多少朵花?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 红花比蓝花多几朵?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教师示范操作。 红花比蓝花多2朵,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新知探索 出示例题,提出问题。 (1)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示问题:小华做了多少朵?小平做了多少朵? 在解决问题前我们先来猜一猜:谁做的最多?谁做的最少?你是怎样想的? 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要求小华做了多少朵?需要哪些信息?齐读。 读了这两个信息,你能知道小华做了多少朵吗?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例题精讲 教学例4 解决第1个问题。 启发: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让学生动手“排一排”, 组内合作,集体交流。(提醒学生注意一对一) 反馈提问:你知道小华摆了多少个吗?你是怎么想的? “算一算”。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学生列出算式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第二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指出: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和,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解决第2个问题。 启发: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平做了多少朵? 让学生动手“排一排”, 组内合作,集体交流。(提醒学生注意一对一) 反馈提问:你知道小平摆了多少个吗?你是怎么想的? “算一算”。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平做了多少朵?学生列出算式后,问:为什么要用减法算?第一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指出: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平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差,所以要用减法计算 比较两题: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三人一共做了多少朵? 集体交流。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加法 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减法 摆一摆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依据操作的结果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算法的重要手段。
课堂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各自在书中画一画,填一填,列式。 指名回答,并说说这样列式的道理,集体评议。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出示直条图,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让同时多,要先知道什么,但要引导比较,认识到应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各自读题,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答案。 提问:谁来说说解答这道题时的想法? 比较两题: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 4、“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在头脑里把两个数量排一排,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订正。 5、“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读题审题,师帮助学生审查出多余条件。 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以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好学习习惯。 摆一摆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形成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提升 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加法 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减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加法 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减法
本课作业 补充练习
本课教育评注(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学生通过练习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能够体会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