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乘加、乘减
年级 二 学科 数学 主题 乘加、乘减 主备教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时间 导学教师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减式题。
导学方法 通过实践,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导学步骤 导学行为(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学教师复备
回顾旧知 引出新课 老师今天想和各位小朋友参观金鱼呢。想不想啊?不过咱们可得正确地回答老师提的问题才能参观呢!有没有信心答对啊? 首先背诵口诀表,然后出示题目。 (1)口算 3×4= 4×4= 12+2= 3+4= 4+4= 16-2= (2)在○里填上“>”、“<”或“=”。 3×3○18-10 2×2○2+2 3×4○8+7 3×1○3+1 复习导入新课。
新知探索 今天老师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 鱼缸里有4条金鱼,1个鱼缸里只有1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会列算式吗? 根据情境图引起学生兴趣。
例题精讲 教学例7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样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个鱼缸里的鱼一样多,才能改成乘法。 那你认为可以改写成什么算式? 学生交流: 方案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4+4+4+1=13 方案2:先算3个4是多少,再加上1条。 3×4+1 =13 对比呈现两道算式: 4+4+4+1 =13 连加 3×4+1 =13 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 你能看着乘加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讲解计算过程 你还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4×4-3.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3? 这种算式我们跟它叫什么呢? 像4×4-3这种算式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 你能看着这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者减法。 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连加,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会进一步想到乘加。实物图在这里就很重要了,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乘加的含义,然后再讨论计算顺序。总之,不能机械地教给学生先算乘法。 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乘减算式。
课堂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说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4、“想想做做”第4题 画画算算。 讨论:求一共有多少个圆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相差2的数的积加上1等于这两个数中间那个数与他自己的积。 6、你知道吗? 学生读一读“你知道吗?”的内容。 一定要让学生说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理清运算顺序。 第3题可以根据下一句口诀想上一句。 比较两组算式,说说乘数有什么关系,积有什么关系。
总结提升 在乘加,乘减里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4+1 =13 乘加 4×4-3 =13 乘减 在乘加,乘减里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本课作业 补充练习
本课教育评注(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这里教学的乘加、乘减算式,乘号都在加、减号的前面,所以运算顺序学生基本不会有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