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认识平均分(一)
年级 二 学科 数学 主题 认识平均分 (一) 主备教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时间 导学教师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 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导学方法 通过实践,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导学步骤 导学行为(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学教师复备
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1、我来说一个算式,你来说一句口诀怎么样?师生合作。 2、齐背1---6的乘法口诀。 刚才我们复习的是上一单元学习的内容,表内乘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为学除法做准备。
新知探索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趣味导入
例题精讲 教学例1 动手操作 教师出示6个桃子图片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学生拿出小圆片代表桃子分一分。 学生操作摆桃子。 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方法一:一堆2个,一堆4个。 方法二:一堆1个,一堆5个。 方法三:两堆都是3个。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一堆2个,一堆4个,可以分成一堆1个,一堆5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像这样,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认识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6个桃子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得出结论:三堆都是2个,也是平均分。 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例2 出示8个桃子 谈话:同学们看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学生在下面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说。 小组讨论、交流。课件演示结果。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试一试 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每3根、4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师: 同学们真聪明!都能运用平均分的知识顺利完成任务。说说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课堂检测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书本第43页的第2题 学生自己动手圈一圈,边圈边写答案。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可以用小圆片摆一摆,也可以圈一圈。 4、补充练习 10个苹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 )个人 10个苹果,每人分5个,可以分给( )个人 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总结提升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本课作业 补充练习
本课教育评注(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学生通过练习初步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