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比一比
年级 一 学科 数学 主题 比一比 主备教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时间 导学教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导学方法 通过实践,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导学步骤 导学行为(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学教师复备
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通过和老师比身高这一生活中的事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新知探索 例题 精讲 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 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孩子们在公园一角或者是小区里玩耍。 图中有电线杆、路灯、灯箱;有一个圆桌和两个圆凳;一棵柿子树和一棵石榴树;两条小石子路;两个小男孩站在小桥上;两个小女孩在跳绳。 1.比长短。 (1)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2)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4)巩固:实物出示两根铅笔的比较,你能比出他它们的长短吗? 得出结论: 比较长短的方法: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 得出结论: 比较高矮的方法:站在同一高度。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4)比较长颈鹿和小老鼠的高矮。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得出结论: 比较轻重的方法:下沉的一端重。 (4)看图比较萝卜和胡萝卜的轻重。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4)找一找教室里的事物进行比较。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两个问题侧重培养孩子的发现数学信息及提问题能力。 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课堂检测 在最长的后面画√ 答案:第二枝最长。 2、比一比高矮 答案:从高到矮依次是:绿、浅黄、蓝、深黄、粉 引发主动思考,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总结提升 比较长短的方法: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比较高矮的方法:站在同一高度。 比较轻重的方法:下沉的一端重。
板书设计 比一比 比较长短的方法: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比较高矮的方法:站在同一高度。 比较轻重的方法:下沉的一端重。
本课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本课教育评注(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课本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了应用意识,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