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江川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与西方传统不同,中国通过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来不断发展自己的文明。
阶层开放、上下流动是中华文明对内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提倡“明明扬侧陋”,让新生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战国时期,主持各诸侯国变法的商鞅、吴起等等,大都不是本国人。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建立,人才的选拔路径更宽敞也更开放,所以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话语。与欧洲依靠经济力量的新兴阶级完全不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这类新兴政治人物,依赖的主要是知识和个人的才学。这种开放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但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而且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在史书上俯拾皆是。现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例如,据《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里所说的“摩诃兜勒一曲”实际上就是指流行于中亚的马其顿歌曲。它被带到长安,后来又被汉武帝时期的音乐家李延年“更造新声”而流行中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1609年,伽利略在意大利发明并制成天文望远镜。10年后,望远镜传入中国,并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历法变革、学术研究与军事斗争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可见,即使在明中后期这样被认为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华文明的开放步伐也并未停止。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深扎根于5000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复兴,传承中的升华,开放中的飞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世界意义,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复兴都深刻、都伟大。因为它顺乎历史潮流,合乎发展规律,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青铜时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因外敌侵犯和内部斗争而中断了。
B.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虽然出现少数民族政权,但他们乐意接纳并且学习中华文明。
C.从世界历史上看,从古至今,只有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因为连续记录历史而一直赓续至今。
D.科举制度建立后,人才选拔的路径更宽敞、更开放,这种方式选拔的人才促进新生力量的成长,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在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
B.文章先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即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没有空发议论,而是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分析透彻、论证有力。
D.文章在中外文明对比的基础上,指出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当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欧洲和古中国在阶层流动的机制上有区别,欧洲依靠经济力量而古中国依靠知识和才学。
B.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不过遗憾的是在明清停止了开放的步伐。
C.中华文明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D.文章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来思考中华文明,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今年的“两会”上,成都又火了一把,被媒体称为“地摊经济”的实践,先是被报道,然后被代表委员点赞,到最后直接被总理说上了记者会。
疫情冲击下,很多人就业面临挑战。成都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不影响市容市貌,不扰乱环境秩序情况下,允许商贩临时占道设置摊点摊区,临街店铺可以越门经营,也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这一举措增加了十多万个就业岗位,中心城区餐饮复工率超过98%,市民消费更方便。在一片点赞声中,中央文明办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今年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入文明城市的测评考核内容。
(摘编自《央视新闻·看流动民生,感受城市烟火气》)
材料二:
早在明末清初时期,每天就有城市外的农户及买卖人,一早进城售卖时令蔬菜、水果、北京小吃等产品。有的走街串巷,有的在一些指定地点售卖,卖完或到时间就回家去。由于没有租金,相对就实惠,是百姓人家不可或缺的购买方式。买卖较好的就租个门面或买个门面,但大部分还是以地摊为主。
解放后,这些个体经济基本没有了,一些城外的个体也就在各个村生产队里种地拿工分了。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一些返城知青和城市待业青年,开始做起各种小生意买卖,从分散的地摊,逐步到有组织的售货摊位或临时小屋,规范升级。
这时形成的王府井、隆福寺等夜市,成为当时北京市民的一种文化生活。夜市改变了天一黑就回家的单调的生活习惯,市民有事没事儿就到夜市逛逛,吃点小吃,买点东西,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到了九十年代,有些下岗人员及外来人员也加入到个体经济浪潮中,做起各种买卖。温州等地的个体人员到北京做一些服装生意,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后来形成了永定门、温州商城等几个比较集中的商圈。这一批人基本上结束了那个时期的地摊生意。到了2000年,地摊经济主要就是以供应人们日常蔬菜、水果为主,也就是相对集中在一些大市场,散户很少见。
(摘编自《今日新闻·以北京为例看地摊经济演变》)
材料三:
其实,我是一直不太认同媒体报道当中的把成都的实践称之为“地摊经济”。“地摊”二字有往回走的意味,而且也容易让大家误解成都的举动。其实它就是室外经营,是流动摊贩有序占道经营。因此,不应该把地摊经济理解成回到过去的一种1.0版,而是希望经过观念的改变,管理的细化,升级为未来的3.0版或4.0版。在气温合适的情况下,餐饮、酒吧等行业的室外经营是全世界的惯例,更是中国要打造的地摊经济必有的内容,而流动摊点和有序占道经营,在有效管理情况下也同样是人们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应有内容。恐怕不能只当应急之策,而应该快速成为面向未来的升级举动。当然我们依然要卫生,要健康,要整洁,千万不要走向一个怪圈,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别小看这室外经营,这也是对我们城市管理的一次考验。
(摘编自白岩松《流动摊点,有序占道经营不能只当应急之策》)
4.下列有关材料二中“地摊经济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北京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出现了流动商贩,有的走街串巷,有的在指定地点售卖,卖完或到时间就回家。
B.大部分商贩以地摊为主,他们不交租金,经济实惠,但生意好的商贩也有租门面或买门面经营的。
C.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一些个体商贩离开城市回乡种地,地摊经济萧条乃至个体经济基本没有了。
D.改革开放后,地摊经济复苏,政府允许商贩摆摊设点,占道经营,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成都允许商贩临时占道设置摊点摊区,临街店铺还可以越门经营,这是疫情这一特殊情况下的惠民政策。
B.成都的“地摊经济”举措增加了十多万个就业岗位,这一实践得到了百姓拥护、中央政府肯定。
C.八十年代初期,北京一些青年人开始做各种小买卖,从地摊到售货摊位、临时小屋,规范逐渐升级。
D.白岩松是认同成都的“地摊经济”这一举动的,他不认同媒体把成都的实践称之为“地摊经济”。
6.“地摊经济”一时火热,怎样才能使其健康持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们刚到包扎所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通讯员,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D.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新媳妇从“笑”到“不笑”的神态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她的心理。她“笑”是因为她觉得小通讯兵的稚气、 腼腆很可笑,并对“我们”把她喊为“大嫂”觉得好笑;“不笑了”是因为她内心充满了对共产党的敬意及借与不借的矛盾。
8.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个充满人性美的革命战士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试分析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①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②,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钓于帘者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③,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减)
(注)①鄜州,地名,今陕西富县。②陈涛斜,地名,今陕西咸阳东。③桡弱:衰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自是不甚省录
B.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自是不甚省录
C.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自是不甚省录
D.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自是不甚省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B.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君主常称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肃宗是庙号。
C.天子死称“崩”,亲王、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不禄”,士死称“卒”。
D.关辅,“关”指关中,即长安一带的渭河平原,“辅”指三辅,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此处泛称京城附近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天宝十三年,杜甫向玄宗进献了三篇赋,得到赏识,因为文辞突出而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又做过右拾遗的官。
B.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适逢严武初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于是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立即上书推荐其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
C.杜甫游岳祠时,突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回来。耒阳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D.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自我约束,喜欢谈论军国大事,虽立意鲜明高超,但是不切近“实际”;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但能坚守节操;创作的诗歌,多感伤时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5分)
(2)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招王质夫①
白居易
濯足②云水客③,折腰④簪笏身。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
忽因乘逸兴⑤,莫惜访嚣尘。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注释)①本诗约写于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王质夫隐居于城南仙游寺蔷薇涧。②濯足:暗用《孺子歌》“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云水客:云游四方的人。④折腰:出自《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⑤出自《世说新语》中王子猷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三句中“喧闲”二字承接首两句,委婉含蓄地写出两人的生活状态,“濯足”者居“喧”,“折腰”者处“闲”。
B.第四句写二人相距不过十里,却好像已分别很长时间,略有嗔怪友人久不见访之意。
C.第五句写用王子猷访戴逵的典故,希望友人乘兴而行来看望自己,表达对朋友殷勤相邀之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不以主人自居,希望自己在窗前栽种的竹子能够吸引朋友的到来。
15.请分析“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 , 。”
(2)《大学之道》中,用“ ,______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 ,______ ”的结果。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写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__________于作者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__________,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__________的用语和__________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缘起 另起炉灶 顺其自然 深入浅出
B.缘由 重起炉灶 通俗自然 隐晦曲折
C.缘由 另起炉灶 顺其自然 隐晦曲折
D.缘起 重起炉灶 通俗自然 深入浅出
18.文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3分) ( )
A.破折号 B.书名号 C.引号 D.顿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
B.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思考
C.作者以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思考
D.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
20.请分条概括石门坎古墓葬群考古发掘的关键信息,每条不超过12个字。(6分)
6月1日,记者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获悉,石门坎古墓葬群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共发掘各类遗迹863个。这是南京近年来发掘墓葬数量最多的单个考古项目。
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推测,墓葬年代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分布密集的各类遗迹较全面地反映了石门坎地区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在此次考古发掘的墓葬中,近80%为宋代墓葬,出土了陶、瓷、石、琉璃、银、金、铜、铁、木等质地的大量遗物。
考古工作者表示,与以往南京市宋代墓葬相比,此次石门坎古墓葬群发掘出的宋代墓葬数量和密度都非常大。从墓葬结构、随葬品等方面推断,这些墓葬大多属于平民墓葬,部分排列有序的可能是家族墓葬。墓葬遗物真实反映了宋代南京普通百姓的经济状况和生活习俗,为宋代经济史和南京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材料。
21.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目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已经传播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的很多省市也已与德尔塔正面交锋。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认为,______________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德尔塔病毒和老的病毒株比起来,传播率增加近100%。广东省暴发的该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经研究也提示,该病毒的传染力比以前的流行毒株增加了1倍。
冯子健还表示,德尔塔毒株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其中__________________是最主要的一个方式,打喷嚏、咳嗽甚至说话喷溅出来的呼吸道的飞沫携带病毒,会导致跟他近距离接触的人感染。
疫苗研发专家组成员邵一鸣认为,新冠病毒疫苗是第一次在人类使用,所以很多还是在数据积累过程当中。临床数据显示,任何一款疫苗都不是百分之百预防感染的,但是总的判断,_______________。我们国家去年以来采取的防控措施也都是有效的。
4、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议论文。(60分)
孙权劝吕蒙学习,认为军中事务繁忙更应该学习;彭端淑劝家族子侄学习,认为学习可能遇到困难,但若学了,“难”就会变成“易”,若不学,“易”就会变成“难”;荀子劝君子学习,认为君子性非异也,贵在学习。自古以来劝学的经典故事和名言名句很多,中华文化崇尚学习,但身边厌学或怕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A
6.①大众要正确认识“地摊经济”,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是过去的1.0版、走回头路。②地摊经营者要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政府相关规定,合法经营。③相关职能部门要改变观念,细化管理,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摊经济。
7.B
8.①动作描写。小通讯员没借到被子被“我”批评和在新媳妇手中接过被子的尴尬动作,都体现了革命战士憨厚朴实的纯朴美。
②对话描写。小通讯员几次与“我”的对话都言之不尽,体现了单纯的年轻战士的纯真美。
③行为描写。小通讯员将自己积攒的口粮留给我,体现了革命战士互相友爱的善良美。
9.①“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10.A 11.C 12.B
13.(1)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并命令宰相考试他的文辞,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命。
(2)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有盗寇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艰难贫穷,年幼的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适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适逢安禄山叛乱,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冠贼捉住。至德二年,后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大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融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可是皇帝从此很少录用他了。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只身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果实为生。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连帽子都不戴(古代戴帽见客是礼仪),性格褊狭放诞,曾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门口都召集了士卒。(严武)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
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到江陵去,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岳祠,大水突发而至,超过十天得不到食物,当地县令乘船迎接他,才得以返回,县令曾经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李杜”。曾经跟从李白以及高适到汴州,酒醉登上吹台,慷慨激昂缅怀古人,高深莫测。多次饱尝冠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时局的衰败,忠诚不忘君主,人们怜惜他的忠诚。
14.A
15.①用典(引用)。“濯足云水客”,指王质夫,运用“濯足”的典故,表明友人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折腰簪笏身”,指诗人自己,用“折腰”的典故,自谓为卑小的官职所累。
②对比。将朋友隐居生活的悠闲与自己为卑微的官职所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羡慕和神往之情。
16.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17.D 18.B 19.D
20.单项发掘墓葬数近年最多;墓葬年代跨度大;宋墓居多,多属平民墓葬。
21.传播能力明显增强 呼吸道飞沫传播 现有疫苗仍有预防和保护作用
22.略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谈论的重点是“学习”,首先要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第一句,是孙权劝学,说明再忙也不能忘了学习;第二句是彭端淑劝学,强调无论多难也不能忘了学习;第三句是荀子劝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第四句说明中华文化崇尚学习,但身边厌学或怕学的现象时有发生。综合分析材料可见,作文应是强调“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考生应该在作文的新意与深度上下功夫。比如将学习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将个人学习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比如针对当今社会“厌学、怕学现象”,剖析原因,指出危害,劝勉读书;比如从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怎么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忙”“难”等问题的角度加以阐述……总之作文内容要体现考生自己的思考与看法。
此外,作文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注意文体要明确。
【立意】
1.于学习中汲力,扬理想之灯火;
2.学无止境,方可成就自我;
3.时时有学习之机,处处有学习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