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政治史、经济史练习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 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2.下图所示为东汉时期佃农正在把他的交租粮倒到一个容器中,地主坐在高高的谷堆前面,手持算筹,注视着这一切。由此可以得出东汉时期(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 B.小农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D.佃租是封建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
3.据《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宋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推知,当时的商业( )
A.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B.以宋鲁之地为交易中心
C.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 D.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4.魏晋时期,西域人民喜欢使用在中原流行的梳妆用具。在吐鲁番等地出土了很多木梳,其形式与在长沙、江陵等地出土的完全相同;另有绸制绣花粉袋、漆花等物也与中原所用物品无异。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丝绸之路使西域与中原联系密切 B.政府积极推动手工业技术的西传
C.西域手工业受中原设计风格影响 D.手工业生产与市场有互动共生性
5.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6.唐代中期,东起宋、汴,西至岐州,南自荆襄,北达太原、范阳;到处是“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的景象。在水乡河泽地区是“草市,尽近水际”的一片繁荣景象。这表明( )
A.草市纷纷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草市发展已呈不可阻挡之势
C.政府已经不再直接监管草市 D.各地草市以饮食服务业为主
7.宋代,富人们“衣不肯著布缕绸绢、衲絮缊敝、浣濯补绽之服,必要绮罗绫毂、绞绡靡丽、新鲜华粲、絺缯绘画”,即便是穷人,到了节庆日亦“新洁衣服,把酒相酬”。这反映了宋代( )
A.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动 B.消费市场较为活跃
C.理学观念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D.积贫积弱局面改观
8.宋代三司与宰相的职权关系颇为复杂,一方面“军国要务”多由宰相裁决定夺,三司奉行宰相“指挥”;另一方面三司又可通过多种渠道,不经宰相而直接奉圣旨行事。三司在政务运行中的地位表明( )
A.政出多门使决策的效率降低 B.中枢机构职能划分得以理顺
C.君主力图强化对政务的掌控 D.官僚机构人浮于事现象严重
9.明代官营手工业工场作坊主要集中在北京,其次在南京。明代初年全国轮班匠20余万名,分布在62个行业,每季在北京服役的达11000名。明末嘉靖年间,北京内府所属工场涉及188种专业。由此可以推断官营手工业( )
A.专业分工细致,生产规模庞大 B.生产呈标准化,资金一度短缺
C.集中北方城市,分布极不均衡 D.新的经营方式,商品经济繁荣
10.据史料记载:“道光季年(1850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11.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从本质上表明( )
A.交通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 B.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扩张性
C.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中国丧失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12.下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单位:%)示意图,它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传统手工产品的质量下降 B.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沦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
13.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 )
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 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
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
14.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1949年4月,中共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四面八方”经济政策。“四面八方”政策( )
A.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经济统一战线 B.标志着新中国经济理论的完善
C.推动了农村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 D.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15.17世纪,英国形成了新的中等阶层,他们竞相购买新品,时尚的红木必须取代传统的橡木,华丽的椅子必须取代铆合的凳子,必须购得成套的陶瓷,每一餐甚至每道菜都用一套,再加上食用甜点的各种刀叉,新玻璃瓶,新眼镜,新印刷品,新书架,新小说。上述表明( )
A.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已经转移到英国 B.价格革命深刻影响了英国的阶层变动
C.工业资产阶级的势力正在迅速地上升 D.世界市场的扩展推动了英国阶层变动
16.有学者认为1873—1896年是世界经济萧条时代,1873—1896年,英国物价下跌22%,美国物价下跌32%,其他国家物价下跌更甚。这种经济现象( )
A.反映了自由贸易走向衰落 B.与西方新一轮技术革新有关
C.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使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到来
17.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 博格勒姆所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这个“使人有用的活动”主要是( )
A.银行增发钞票 B.推行以工代赈 C.提供紧急救济 D.实行社会保险
18.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众多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现象表明( )
A.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 B.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
C.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D.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
19.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设备,丝精美光洁,远销欧美,却一度遭到政府的勒停。直到1887年,清政府承认陈启源的缫丝厂“属兴利之一端”,因而解禁。据此可知( )
A.清政府开始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C.中国民族工业已经抢占了国际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深受社会的影响
20.1917年,金鸿翔在上海开设“鸿翔女子时装店”,用名人大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如宋庆龄曾称赞其“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华、经济干城”,蔡元培称赞“国货津梁”等,这一时装店很快成为领导上海时装新潮流的标杆。这反映出( )
A.历史名人引领时尚潮流 B.西式时装成为主流服饰
C.民族企业重视广告宣传 D.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
21.18世纪,有英国学者说:“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最准确的历史解释是,当时英国( )
A.海外殖民掠夺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B.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
C.绅士是由贸易量和经济地位决定的 D.国内外贸易推动工业革命的完成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运输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的托拉斯(垄断组织)总共达到445个,他们合并了近8700家公司。工业总产值的43.8%集中掌握在只占企业总数1%的3060个大型企业手里。这一现象( )
A.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B.维护了美国市场自由竞争的秩序
C.适应了美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23.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俄国曾经推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20世纪30年代,俄国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 )
A.公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 B.经济政策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C.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俄国民众
24.东汉尚书令左雄"请自孝廉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版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得到顺帝旨准。此次改革( )
A.保证了吏治的廉洁清明 B.促成了官僚队伍年轻化
C.提升了察举制的合理性 D.提供了选官的法律保障
25.1787年,鉴于先前对殖民地总督的认识,美国制宪会议的一些代表要求设立一个不能否决法律的行政长官,其他代表认为共和国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行政长官。经过辩论,代表们设立了一个被宪法授予足够权力的可制衡议会的行政长官。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 )
A.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基本理念 B.实质上是中世纪国王的翻版
C.践行了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 D.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
26.1940年10月,晋察冀边区文救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更加广泛地密切团结“边区一切的抗日文化工作者共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争”的工作纲领。1941年6月,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高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旗,积极推进边区文化建设。此举( )
A.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 B.推动了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C.致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遏制了日军对华实施奴化教育
27.1949年11月,美国组织美、英、法、日等国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1983年美国成立“技术转让情报委员会”,其唯一职责就是对苏联获取技术的行动进行跟踪,了解苏联的经济需求。两个“委员会”实质上是( )
A.冷战向经济科技领域的延伸 B.对西欧进行经济控制的工具
C.维护美国经济垄断地位的手段 D.对社会主义实行禁运的组织
28.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参与公共生活是在一种复杂的关系网中进行的。一个人同时隶属多个组织,各组织对其成员加以不同的甚或相矛盾的义务。当其无法兼顾各方利益时,不得不权衡先后,在相互冲突的义务间保持平衡。这反映了( )
A.雅典城邦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B.雅典民主政治出现衰落趋势
C.基于城邦利益下的自由本质 D.公民权利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29.1698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代表英国与别国政府谈判,签订了反法联盟密约,但如此重大的事情直到1700年才为议会和政府所知晓。尽管议会表示不满,但威廉却行之泰然,认为这次行动并未超出他的特权范围。威廉的这一做法实质上反映了( )
A.议会主权原则在英国尚未确立 B.王权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被削弱
C.国王议会共享权力有历史渊源 D.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形同虚设
30.1858年,英法联军一路北上,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咸丰帝在不得已接受之后又反悔了,原因是不能容忍西方的使节带着家属在北京建立公使馆。作为取消这一条款的交换条件,他提出从此以后外国商品的关税全部免除。此举( )
A.旨在牺牲经济以维护政治威信 B.说明政府的主权意识明显增强
C.反映政府主动适应贸易自由化 D.导致英法联军发动新一轮进攻
31.新中国成立前后,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等法律。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制建设( )
A.注意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B.初步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C.开始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 D.侧重于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32.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宗法制度是维系同姓的纽带的话,那么同姓不婚制则是其补充,大宗百世不迁,同姓百世不婚,这是维系周代举国上下紧密团结的两条纽带,不可或缺。这表明,同姓不婚制的实行( )
A.促进了宗法制的形成 B.扩大了周朝统治基础
C.消弭了大宗小宗矛盾 D.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33.“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了罗马法( )
A.程序严谨,体系缜密 B.适应新的社会经济转型
C.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推动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34.毛泽东在1949年11月发出的《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在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请你们注意这一点,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该指示(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B.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
C.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推动我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
二、材料题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明初)的主要通货是比较多的,有元旧钞、唐宋旧铜钱、明通宝钱,至于金银、谷物、布帛等实物也能在民间市场上见到。自洪武八年发行“大宝明钞”始,为了巩固宝钞的地位,政府禁止使用白银交易,并对钞、钱、银的比价做了官方的规定。于是,宝钞和铜钱便成了较为重要的两种货币,这个“钱楮并用”的局面大体持续到了宣德年间。这个时期的白银虽在禁止之列,但是在实际交易中,白银却依然可见。宣德年间,在民间交易市场中,白银的使用开始普遍起来,尤其是巨商富贾所进行的国内外贸易更是如此,此时的宝钞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民间交易开始实际以白银为主。明代日益扩大的贸易量使得各方对稳定通货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贵金属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便成为中外共同的趋势。对中国而言,海外市场的扩大与货币结构的压力使得中国对于白银的需求有了内外双重的需要,加上国内贵金属,尤其是白银产量的有限以及先前的大量流失使得中国货币结构的转变最终需要海外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才能完成。
——摘编自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
材料二 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都不可回避地面临解决中国混乱的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的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决定把“废两改元”作为统一货币解决银本位制度的第一步骤。1931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国际白银价格的波动,造成国内白银货币的大量外流。而九一八事变爆发,改变了国内“废两改元”货币制度变迁的格局。1933年3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以上海为试点,推行“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规定上海通用银两和银元兑换比例,颁布《废两改元令》,这样在政府强力主导下,近代“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得以完成。这次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金融货币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金融货币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接轨。
——摘编自王忠宝《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变迁——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变革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贵族裘卫用物交换得到田地,并有授田仪式、换田手续和凭证,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和转让,材料这一事件的出现很显然动摇了井田制,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而非分封制,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佃农正在把他的交租粮倒到一个容器中,这说明了当时的佃农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佃农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一种形式,故B项正确;“矛盾尖锐”的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佃农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一就是土地兼并严重,C项说法错误,排除;仅由材料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和范蠡“三致千金”,子贡“以财力结交诸侯”可知,当时商人得到诸侯的认可,商业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子贡和范蠡在宋鲁做买卖,不能说明宋鲁是交易中心,故B项错误。“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与范蠡隐居宋国“三致千金”不符,故C项错误。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喜欢使用在中原流行的梳妆用具”“吐鲁番等地出土了很多木梳”“绸制绣花粉袋、漆花等物也与中原所用物品无异”可知,魏晋时期西域人民使用的一些手工业品与中原地区一致,这体现了中原手工业品大量传入西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故A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纺织业的发展。元朝时期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朝棉花种植区域的扩大和棉纺织技术的进步使棉纺织品变得物美价廉,取代丝麻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明朝时期西方工业化还没有开始;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与纺织原料变化无关;D项错误,丝绸造价高昂,不是当时民众衣服的主要原料,明代丝织业的发展不是造成麻种植减少的主要原因。
6.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唐代中期,水陆交通沿线及经济发达地区草市大量涌现,这说明当时草市发展已呈不可阻挡之势,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草市的管理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是指草市有饮食服务设施,并不代表各地草市都以饮食服务业为主,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B。
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宋代,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表现出强烈的消费欲,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反映了消费市场较为活跃,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与理学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根据材料看不出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改观,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司的地位在宰相之下,但是其可以越过宰相奉圣旨行事,三司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帝对行政权的控制,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官营手工业。依据题干“明代初年全国轮班匠20余万名,分布在62个行业,每季在北京服役的达11000名”,可以看出生产规模庞大,依据材料“62个行业”“188种专业”可以得出专业分工细致,故A项正确;生产标准化在题干未能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集中在北京,其次在南京”表明官营手工业不仅集中在北方,故C项错误;新的经营方式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争相爱慕”“改用洋货为奢豪”体现出西方商品的输入导致民众消费与生活的变化,说明当时的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选C项;1850年中国市场是被动开放的,排除A项;“取代”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对比中外贸易额,不能判断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主要是为了满足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时,中国还掌握着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从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出口的机器产品所占比重是在增加的,而机器产品属于工业,所以示意图是能够反映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的,D项正确。从示意图是看不出“质量”下降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示意图反映的是中国的商品输出而非列强的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新经济政策实行一年之后,苏俄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政治形势得到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宣布停止“退却”。这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故选B项。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C项说法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4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等关键信息可知,“四面八方”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制定的兼顾公与私、劳与资、城与乡、内与外这八个方面的利益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经济领域的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B项时间不对,故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该政策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有利于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但“保证”“彻底胜利”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D。
1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发展对英国的影响。材料反映出17世纪,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展,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不断扩大,英国那些致力于殖民扩张和新型生产方式的人构成了新的中等阶层,热衷于消费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陶瓷、新小说等),体现出世界市场的扩展客观上加速了英国新的中产消费阶层的壮大,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已经转移到英国,且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价格革命强调资木原始积累造成的通货膨胀,加速了依赖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阶层的衰落和依赖新型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的地位上升,材料也并未涉及通货膨胀等价格革命的信息,B项错误。17世纪尚未发生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尚不存在,C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3—1896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导致物价下跌,故选B项;材料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与自由贸易关系不大,得不出A项结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措施,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保护了美国群众的尊严,故B项正确;银行增发钞票、国家提供紧急救济、实行社会保险都只符合“对人有益”,而不符合“使人有用”,因此排除A、C、D三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今世界各种文化……将变化为众多的思想群体……的交响与合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B项错误,C项正确。“众多的思想群体……的交响与合奏”指的是多元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A、D两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陈启源的继昌隆缫丝厂作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代表企业,曾经遭到清政府的打压,但随着外来侵略加深和内部统治危机的加剧,清政府又改变对其策略,这表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深受社会影响,故D项正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两项说法材料不能反映,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试题以民国初期时装店注重广告效应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重视品牌塑造和企业形象设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鸿翔民族服装企业在当时成为领导上海时装新潮流业标杆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历史名人引领时尚潮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排除;西式时装成为主流服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排除;民族企业重视广告宣传对题干解读不全面,故C项排除。
2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这对整个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人的经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政治与社会地位,社会面貌正在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海外殖民掠夺,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组织形成,其控制了生产的各个环节,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故C项正确;垄断组织的产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A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不利于自由竞争,B项错误;供给和需求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根据“20世纪30年代,俄国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并结合所学可得出,20世纪30年代俄国实行工业化,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因此“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反映出经济政策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公民道德无关,排除A项;当时法西斯国家还没有侵略俄国,排除C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俄国影响较小,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
25.答案:A
解析:由材料“被宪法授予”“可制衡议会”可知,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基本理念,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行政长官与中世纪的国王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适度分权,但联邦政府掌握大权,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内容,排除C项;“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由材料无法推出,排除D项。
26.答案:A
解析:由材料“文救会”“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争”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晋察冀边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意识,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对国统区的影响,排除B项;边区文化建设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中晋察冀边区的文化建设无法遏制日军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排除D项。
2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材料“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对苏联获取技术的行动进行跟踪”,表明冷战延伸到经济和科技领域,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28.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一个人同时隶属多个组织,各组织对其成员加以不同的甚或相矛盾的义务”“无法兼顾各方利益时……权衡先后,在相互冲突的义务间保持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同时隶属不同组织,其有抉择自身义务的自由,这种自由以维护城邦利益为出发点,故选C项;雅典城邦直接民主的局限性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是雅典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时期,且材料中未提及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公民义务而非公民权利,排除D项。
29.答案:B
解析:英国国王威廉三世背着议会和政府代表英国与别国政府谈判,签订了反法联盟密约,这说明英国国王仍有一定的实权,故B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议会主权的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王和议会共享权力有历史渊源,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此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尚未成熟,但是议会已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
3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咸丰帝为了阻止英法公使进驻北京,宁肯通过免除全部关税作为交换,由此可知咸丰帝是通过牺牲经济利益以维护政治威信,故选A项;阻止英法公使进驻北京是保守落后的表现,并不能说明政府的主权意识增强,更不能说明政府主动适应贸易自由化,排除B、C两项;此举并没有招致英法联军发动新一轮进攻,排除D项。
31.答案:D
解析: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后制定的一系列法律都和国家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有关,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法制建设侧重于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内容,排除A;仅根据新中国成立前后制定的几部法律无法说明初步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C,排除。
3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周代的同姓不婚制。据材料“同姓百世不婚”可推理出周代姬姓贵族与异姓通婚,结成姻亲同盟关系,这扩大了周朝统治基础,故选B项;宗法制是维系同姓的纽带,同姓不婚制是维系异姓的纽带,不符题意,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消弭了大宗小宗矛盾”,且“消弭”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据题意,宗法制和同姓不婚制使举国上下紧密团结在周天子周围,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威,排除D项。
3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当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时”“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可知,罗马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故选B项。材料没有说明罗马法程序严谨,体系缜密,排除A项;古罗马时期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罗马法对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3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表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选C项;《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排除A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但是不能彻底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故排除B项;我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在1947年建立的,故排除D项。
35.答案:(1)同:为解决通货混乱;政府强制推行纸币;禁止使用白银交易;都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异:明朝是为了巩固宝钞地位,由宝钞、铜钱到白银货币化,南京国民政府是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推行时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经历了从货币混乱到统一,从白银到纸币或法币。
(2)意义:抑制了白银外流,稳定了财政金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