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第五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1)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人文”近年来逐渐成为人文研究领域新的热点,这一方法将史料、文献、文艺作品等文本以及图像乃至音频、视频材料视作数据,借助计算机远超人力的计算能力,对巨量的数据进行计量与分析,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图示对经由计算得出的数据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这为人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概念史研究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因为概念史研究对象,就是历史长河中长时段复杂历史文本中的概念转移轨迹,研究者若要较好展现概念在历时性上的变化过程以及共时性上的互动结构,仅利用单线且平面的文字叙述是难以做到的。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引入,能够协助概念史研究者较好地展现研究成果。在概念史研究领域中,已有不少优秀的数据可视化研究案例,但仍有学者认为数据可视化只是炫技,数据可视化图像简化了历史现象,因而会产生一种扁平无力的历史叙事,削弱了历史的丰富性;或认为图像的诠释空间太大,读图与解图的模糊性、开放性与流动性,都可能会使读者误读而错解历史,因此不如文字叙述精确。
“措辞与概念数量的升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心理特质,而要想表现出概念在长时段复杂文本中的数量变化,可视化技术是最好的工具。”诚如王汎森所说,单纯使用文字或表格呈现概念在某一时间段中使用量的增减变化,若是单一概念还好把握,但如果研究对象是一群概念,就会显示出文字叙述的不足。通过数据可视化图片,读者方能比较具象化地掌握概念群随时代与世变的起伏状况。当然,如果概念史研究只是将数据可视化运用在概念词频的时间序列分布上的话,那还不足以证明数据可视化技术对概念史研究的重要性,因为概念词频的年代数据还是勉强可以用文字列表的方式呈现的,读者能够在阅读文字表格数据后依靠想象掌握概念群的发展图像。数据可视化技术,绝不仅限于概念词频的时间序列描绘,还有共现概念群可视化、词缀概念群可视化以及网络概念群可视化等技术。一旦涉及这些更为复杂的概念群的分合关系研究,若没有可视化技术协助,呈现与描述研究结果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可视化技术对于概念史研究者而言实为不可忽略的一门新技术,然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利有弊,将可视化技术引入概念史研究中也可能遮蔽掉一些信息,诸如概念使用者的以言行事、以言取效等个人意图,以及概念使用时的历史语境等,这将造成概念研究的均质化以及扁平化等问题,上述问题正是运用可视化技术进行概念研究时的短板之处。
面对可视化技术在概念史研究上的长处与短板,要强调的是,数字方法与可视化技术的运用,并非是想取代过去一般的概念史研究法,而是希望能在另一个面向上补充与拓宽概念史研究法。只要结合一般概念史与使用可视化技术的数字概念史方法,研究者就能兼从微观与宏观角度去掌握概念的动态发展。
(摘编自邱伟云 《论数字人文研究中可视化数据的意义与价值——以数字概念史研究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数字人文不但能对巨量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B.数据可视化技术有助于展现概念在历时性上的变化过程以及共时性上的互动结构。
C.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并不是只限定于概念词频的时间序列描绘。
D.将可视化技术引入概念史研究,也可能造成概念研究的均质化以及扁平化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首段对数字人文方法的介绍,有助于对可视化技术与概念史研究关系的论证。
B.文章第三段引用王汎森的表述,意在表明可视化技术在概念群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C.文章第四段的论述,目的是提醒研究者在概念史研究中不可轻易采用可视化技术。
D.文章紧扣可视化技术在概念史研究中的作用,从多角度展开论证,论述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可视化技术能让读者比较具象化地掌握概念群随时代与世变的起伏状况,而文字叙述却对此无能为力。
B.在更为复杂的概念群分合关系研究中,借助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使呈现与描述研究结果变得非常容易。
C.要从微观与宏观角度掌握概念的动态发展,就需结合一般概念史与使用可视化技术的数字概念史方法。
D.可视化技术在数字概念史的研究中具有价值和意义,它不是炫技,而是一个提供特殊研究视野的利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发育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③每日的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操作。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因为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④关于美女,那时我知道得太少,即使见过一点可怜的图片,也觉得那图们分外遥远、虚渺。惟有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发现我原本也是个女性,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⑤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式,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摹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诞生。
⑥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五印的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式擦汗。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不再幼稚的我却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了。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⑧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⑩“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
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
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
(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第段写“我”一方面“乐观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脑子则空空荡荡”,意味着成长不仅需要身体发育,也需要充实精神。
B.小说第⑦段中写油锅“安静”,第 段写油锅“又沸腾起来”,暗示了“炸馃子的姑娘”由安于现状到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转变。
C.小吃店是“我”与“炸馃子的姑娘”的连接点,小吃店不仅记录了“她”的变化,也在跨越时间的叙述中见证了“我”精神世界的成长。
D.本篇小说与《哦,香雪》有着相近的风格,语言充满诗意,情节跌宕起伏,不仅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
5.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我”在不同时期见“炸馃子的姑娘”有不同的心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抚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选自《晋书·嵇康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
B.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
C.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
D.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宗室,是指同宗族之人,有时特指与君主同宗族之人即皇族。本文指前者。
B.卧龙,常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本文中指嵇康是一位杰出人才。
C.典谟,指《尚书》中《尧典》等篇的并称,也可以指社会公德、国家政策。
D.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是处决判死刑犯人的地方,后以“东市”泛指刑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嵇康才华超群,人们认为他有龙凤之姿;他学习不用师傅传授,广泛地阅读,没有不完全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老庄之学。
B.钟会拜访嵇康,吃了闭门羹,怀恨在心;等嵇康被下放监狱时,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谗言,说嵇康言论放荡,应趁此铲除他。
C.嵇康将被处死时,三千太学生请求做他的学生,全国有志之士为他的死感到悲痛,但司马昭并不为处死嵇康的决定感到后悔。
D.嵇康善谈玄理,志趣高远,擅长写文章;他撰写自上古以来高雅人士事迹,为他们作传称颂,欲把此千载以来之古人作友人。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4分)
(2)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①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②村酤③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本诗作于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②博:讨取、换取;③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 首联“赖”字富有韵味,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体现了浓浓的亲情。
C.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间接展现了外孙收麦时繁忙的劳动景象,饱含深情。
D.尾联写收麦结束后诗人的感慨,表现诗人对百姓辛苦劳作的怜悯与敬佩。
12.本诗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小题,6分)
(1)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一句表现了词人和同学们正强劲有力,“ ”一句则突出了词人对权贵的藐视。
(2)孔子在《论语》中用“ , ”两句揭示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
(3)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只是施些小恩惠,神灵是不会降福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中国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其中苏绣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春秋时期开始就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南方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到了宋朝,由于苏州种桑养蚕业的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刺绣得到空前发展,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各种绣品也逐渐从日常用品发展为观赏品。在元、明、清时期,苏绣都有不少创新与发展,观赏品大多以名人书画为绣稿,( ),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在构图 上讲究平衡对称,花纹图案繁多,层次分明叠峦,画面 ,既有仙鹤、凤凰等表示吉祥的动物,也有玉兰、牡丹等 植物,还有人物历史故事画像,把苏绣的技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人们常用“惠女春风手,百花指端吐,菩萨观花中,自然结真果”的妙句来 明代苏州吴县绣女薛素素的画绣。此时的苏绣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细、雅、洁”风格。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技巧 活灵活现 名贵 赞颂
B.策略 活灵活现 显贵 赞颂
C.技巧 栩栩如生 名贵 颂扬
D.策略 栩栩如生 显贵 颂扬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题材广泛,把国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
B.把国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题材广泛
C.把刺绣和国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内容广泛
D.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实现了国画与刺绣的有机统一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由于苏州种桑养蚕业的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刺绣得到空前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B.苏州由于种桑养蚕业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刺绣得到空前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C.由于苏州的种桑养蚕业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刺绣得到空前发展,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D.苏州由于种桑养蚕业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使得刺绣得到空前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17.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已经证明,病毒RNA水平与病毒的传染性关系最小。在人感染初期,病毒RNA含量低,难以检测, 。而当一个人已经康复又没有传染性时, 。抗原检测遵循类似的模式,因此,病毒RNA和抗原测试在告知病毒是否具有传染性方面都很差,这可能会导致治疗或隔离延迟,或使感染病毒的人过早解除隔离。检测传染性病毒的试验称为菌斑试验,但需要特殊的准备并且需要数天才能得出结果。日前,由多国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可以在不需要对病毒样品进行预先处理的情况下, 。他们用人类腺病毒和新冠病毒验证了新传感器的实力。
四、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今日之中国已山河无恙、国富兵强,而在这伟大的逐梦之路上,有无数心怀理想、坚定信念,挥洒汗水、孜孜以求,默默耕耘、奉献青春的平凡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或许是你的父母、老师、亲人,或许是陌生人,又或许就是你自己……在我们享受幸福快乐、岁月静好之时,更应该向他们致敬。
请选择一位你身边的人物,回忆他(她)身上发生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语文答案
1.A
A.“数字人文不但能对巨量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错误,原文是“对经由计算得出的数据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
2.C
C项文章不是提醒概念史研究者不可轻易采用可视化技术,而是提醒概念史研究者在使用可视化技术时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
3.D
A项“而文字叙述却对此无能为力”表述绝对化。B项“可使呈现与描述研究结果变得非常容易”错误,原文是说“若没有可视化技术协助,呈现与描述研究结果就变得非常困难了。”C项逻辑关系不一致。
4.D
“情节跌宕起伏”错,人物的情感变化有起伏。
5. 环境上,营造了温暖的氛围;情节上,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使我产生了和她交流的愿望;人物上,暗示了下文人物的心理开始由冷漠麻木向柔软转变。
(每点2分)
6. 少女时代的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内心震动、自卑又充满希冀,她新鲜的肤色、专注的眼光和愉快的操作,她的一切……让我对美有一种莫名的渴望。
搬家后过了几年,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对少年时代的审美产生怀疑,她被炉火烤得通红的脸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和疲惫烦躁的神情,让我倍感失落。
又过了几年,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年近四十精神麻木,我想向她表示感激和赞美,希望唤回我心中她的美好形象。
最后,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充满欣喜,她雪白的新帽子、栗色卷发和活泼妩媚的神情,让我坚信与陌生人交流让平淡的生活充满魅力。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7.C
8.A
本文指后者,指的是与魏帝同一宗族之人,皇族。
9.C
“但司马昭并不为处死嵇康的决定感到后悔”错误,原文中“帝寻悟而恨焉”指的是皇帝很快醒悟并感到遗憾。
10.(1)他的祖上姓奚,是会稽上虞人,因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这里。
(“以”,因为;“徙”,迁徙。两点各1分,整体翻译2分)
(2)嵇康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来养活自己(家庭)。
(“锻于大树之下”,状语后置;“锻”,打铁。两点各1分,整体翻译2分)
11.D
12. ①对比。首联中“新麦”和“陈谷”对比、“诸孙”和“老人”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外孙帮忙收麦的感激;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的欢欣对比,突出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②侧面描写(衬托/烘托)。叙述自己忙着为外孙做饭、酤酒的情景,侧面烘托外孙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③直抒胸臆。尾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外孙的“爱怜”之情。
13.(1)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
(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4.C
15.B
括号后的内容是刺绣题材,同时合理的逻辑顺序是先说“国画”、后谈“刺绣”,故排除A和C。D项表述与前后句逻辑关联不当
16.B
“苏州”是“成为”的主语,所以“由于”不能放在“苏州”的前面,“表现”和“景象”搭配不当,排除A和C。“使得”使用不当,排除D
17.答案:但传染性很强 病毒RNA水平可能非常高 很快检测出病毒
18.作文基本要求:文体符合记叙文要求,立意不能脱离材料,记叙身边的真实人物。
参考译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他的祖上姓奚,是会稽上虞人,因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这里。嵇康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有奇特的才华,高远豪迈与众不同,身高七尺八寸,文采优美,风度优雅,人们认为他像蛟龙的花纹、凤凰的姿容一样,天生的本质自然生成。学习不用师傅传授,广泛的阅读,没有不完全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结婚,官拜中散大夫。常常修行涵养性情、服食丹药之类的事情,弹琴咏诗,自得其乐。能与他进行心灵交流的人只有陈留人阮籍、河内人山涛,后来参与到他们中间的还有河内人向秀、沛郡人刘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琅邪人王戎,于是七个人经常在竹林进行聚会宴游,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竹林七贤”。起初,嵇康家境贫寒。嵇康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来供给自己。颖川人钟会,是个贵族公子,精明干练有口才,特地去拜访嵇康。嵇康没对他行礼,而是继续打铁不停。过了好长时间,钟会要离开了。嵇康对他说:“你听到什么才跑来的?又看到什么而离开?”钟会说:“听到了我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我所看到而走。”钟会因此对嵇康怀恨在心。到这时(嵇康下狱时),他对晋文帝说:“嵇康,是条睡卧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你不用担心天下人怎么样,只是要把嵇康当作必须忧虑的人罢了。”钟会趁机进谗言说:“嵇康和吕安言谈放纵,毁谤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这是做帝王的不应宽容的。应当乘这个机会除掉他们,以便使社会风俗淳正。”晋文帝原本就亲信钟会,听信了他的话后,就把那两人一起杀了。嵇康即将在东市被处刑,三千个太学生请求让嵇康作他们的老师,上面没答应。嵇康回头看了一下太阳的影子,要来了琴弹奏。说“以前袁孝尼曾跟从我学习《广陵散》。我吝惜固执不教他,《广陵散》从此断绝了啊!”当时年仅四十。全中国的有志之士,没有不为他悲痛的。司马昭不久也醒悟并后悔了。嵇康擅长谈论玄理,又能够写文章,他的高尚的情怀远大的志趣,全然便达到了神妙悠远的境界。(他)撰写了自上古以来的高雅人士的事迹,并为他们作传称颂,(他这)是想把千年以来的那些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