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版高中化学全程学习方略配套课件:1.1.4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1-12版高中化学全程学习方略配套课件:1.1.4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9-10 20: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典例1】有以下几种物质:①干燥的食盐
晶体;②液态氯化氢;③水银;④蔗糖;
⑤盐酸;⑥熔融KNO3,填空回答(填序号):
(1)以上物质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
(2)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
(3)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自主解答】
答案:(1)③⑤⑥ (2)①②⑥
(3)④
【互动探究】1.在KNO3溶液中哪些微粒大量存在?
提示:KNO3是一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K+和NO3-,此外溶液中还大量存在H2O分子。
2.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写出其电离方程式。
提示:(1)NaCl====Na++Cl-
(2)HCl====H++Cl-
(3)KNO3====K++NO3-
【变式训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铜可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B.MgCl2在熔融状态下可导电,它是电解质
C.HCl、H2SO4液态时都不导电,都是非电解质
D.能导电的单质一定是金属
【解析】选B。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A选项错误;HCl、H2SO4虽然在液态时不导电,但是溶于水后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属于电解质,C选项错误;某些非金属单质(如石墨)中也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也能够导电,所以D选项错误。
【典例2】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简单、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自主解答】(1)光束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洁净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水蒸气被太阳加热,形成水雾,可构成1~100 nm的分散质,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 水蒸气被太阳加热,形成水雾,可构成1~
100 nm的分散质,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合理即可)
【互动探究】若向盛有浑浊污水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铁胶体,搅拌、静置后,将会产生何种现象?
提示:烧杯底部产生沉淀,溶液变得比较澄清。因为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起到净水作用。
【规律方法】
(1)区分胶体和溶液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考虑: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来区分
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0-9~10-7 m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为溶液。
②根据有无丁达尔效应来区分
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中的阴阳离子较小,对光的散射作用极其微弱,因而溶液无丁达尔效应。
(2)下列几个方面不能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①是否均一、透明。因为胶体和溶液通常都是均一、透明的分散系。
②能否通过滤纸。因为胶体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均能通过滤纸。
【变式训练】三个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银溶液、氯化银胶体和氯化银悬浊液,试述怎样鉴别它们?
【解析】胶体和溶液通常都是均一、透明的分散系,悬浊液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静置会出现沉淀。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而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答案:浑浊者为氯化银悬浊液;用一束强光照射另两个试管中的液体,有光亮的通路者为氯化银胶体,无光亮的通路者为硝酸银溶液。
【典例】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胶体中,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A.2 mol/L HCl溶液 B.2 mol/L NaOH溶液
C.2 mol/L MgSO4溶液 D.2 mol/L BaCl2溶液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自主解答】选A。HCl溶液、NaOH溶液、MgSO4溶液和BaCl2溶液均为电解质溶液,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HCl溶液,开始使胶体聚沉,继续滴加HCl溶液,Fe(OH)3沉淀会与HCl溶液反应而溶解,A项正确;NaOH溶液、MgSO4溶液和BaCl2溶液均能使Fe(OH)3胶体聚沉,但不能使Fe(OH)3沉淀溶解,B、C、D不正确。
【互动探究】已知硅酸(H2SiO3)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其化学性质与H2CO3相似。若将Fe(OH)3胶体改为硅酸胶体,则答案如何?
提示:选B。向硅酸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开始胶体聚沉生成硅酸沉淀,硅酸沉淀能够溶于NaOH溶液中。
【变式训练】(双选)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都比较稳定,密闭放置不产生沉淀
B.两者均有丁达尔效应
C.加入盐酸先产生沉淀,后溶解
D.分散质微粒可通过滤纸
【解析】选A、D。本题考查胶体和溶液的性质,胶体和溶液都比较稳定,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加入电解质能聚沉,两者都能透过滤纸。
【典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
B.金刚石不能导电,所以金刚石是非电解质
C.盐酸、稀硫酸都能导电,所以盐酸、硫酸都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易错选项】C
【易错剖析】
(1)易错选项分析
本题易错选C的原因在于忽略了电解质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盐酸指的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应说氯化氢属于电解质;硫酸指的是稀硫酸中的溶质,故属于电解质。
(2)其他错误选项分析:
【标准答案】A
1.(2011·达州高一检测)以水为分散剂的分散系,按稳定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是( )
A.溶液、胶体、浊液 B.浊液、胶体、溶液
C.胶体、浊液、溶液 D.浊液、溶液、胶体
【解析】选A。溶液具有稳定性,胶体具有介稳性(较稳定),浊液具有不稳定性。
2.(双选)关于酸、碱、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氢离子的是酸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化合物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是盐
D.NH4Cl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4++Cl-,所以NH4Cl是盐
【解析】选C、D。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电离时产生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是盐。
3.下列物质中,属于胶体的是( )
A.淀粉溶液 B.蒸馏水
C.稀硫酸 D.石灰浆
【解析】选A。蒸馏水是一种纯净物,不属于分散系;稀硫酸是一种溶液,石灰浆是一种悬浊液。淀粉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在10-9~10-7 m之间,属于胶体。
4.根据中学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虽然石墨有较好的导电性,但它属于非电解质
B.实验测定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C.实验测定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能导电,所以HCl、NaCl均是非电解质
D.蔗糖(纯净物)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所以蔗糖属于非电解质
【解析】选D。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纯净物,都属于化合物,前者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后者在这两种状态下都不导电。石墨是一种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和水反应生成的NH3·H2O和H2CO3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但NH3、CO2属于非电解质;虽然液态HCl和固体NaCl均不能导电,但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够导电,所以它们都属于电解质。
5.硫酸氢钠(NaHSO4)在水中能够完全电离出H+、Na+、和SO42-,试回答:
(1)写出它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
(2)硫酸氢钠属于________(填“酸”、“碱”或“盐”)类物质。
(3)若将30 g硫酸氢钠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则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解析】NaHSO4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除了H+外,还有金属阳离子Na+,所以不属于酸而属于盐,是一种酸式盐;n(NaHSO4)=n(Na+)=
答案:(1)NaHSO4====Na++H++SO42-
(2)盐
(3)0.25 mol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纳米科技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人们会利用纳米级(1~100 nm,1 nm=10-9m)粒子物质制造出更加优秀的材料和器件,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分散系与纳米级粒子在直径上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解析】选B。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nm 之间,所以与纳米级粒子在直径上具有相同的数量级。
2.(2011·厦门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
A.H2SO4 B.NaOH
C.NaCl D.乙醇
【解析】选D。H2SO4、NaOH、NaCl分别属于酸、碱、盐,均为电解质,而乙醇在熔融和溶于水时均不导电,为非电解质。
3.(双选)(2011·承德高一检测)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粒能通过滤纸
C.胶粒是静止的
D.一些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解析】选B、D。胶体是分散系的一种,外观均匀,胶粒带相同电荷,且不停地运动,滤纸通常用来分离沉淀和溶液,但其孔径大于胶粒的直径,因此胶粒能通过滤纸。
【方法技巧】三种分散系的形象记忆方法
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可以通过如图加以记忆(A球代表浊液中分散质微粒,B球代表胶体中的胶粒,C球代表溶液中溶质微粒):
(1)浊液中分散质既不能透过滤纸也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溶质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2)胶体中的胶粒只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4.某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家中进行实验,按照图甲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图乙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了。由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NaCl是非电解质
B.NaCl溶液是电解质
C.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D.在NaCl溶液中,水电离出了大量的离子
【解析】选C。
5.在某溶液中有K+、Na+、SO42-、NO3-,则溶液中溶质的种类最多为(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解析】选C。在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成化合物,可以形成K2SO4、Na2SO4、KNO3、NaNO3四种物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10分)现有下列物质:
A.淀粉溶液 B.食盐水
C.铜 D.硝酸
E.氢氧化钠固体 F.泥水
G.二氧化碳 H.水
I.硫酸钠固体
(1)请将它们的序号或所属类别填到下列横线上。
(2)所给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
【解析】(1)淀粉溶液属于胶体,二氧化碳和水都属于氧化物;
(2)混合物和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答案:(1)B 胶体 F C D E I 氧化物
(2)D、E、H、I G
7.(9分)铝铵矾是一种无色、可溶于水的晶体,该晶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铵
[NH4Al(SO4)2·12H2O],它在水溶液里能够完全电离生成两种阳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试写出:
(1)硫酸铝铵在水中电离的方程式_________。
(2)NH4Al(SO4)2属于_______(填“酸”、“碱”或“盐”)类物质。
(3)若向铝铵矾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则会产生一种白色的沉淀,则该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
【解析】NH4Al(SO4)2在溶液中能够电离出NH4+、Al3+两种阳离子和SO42-一种酸根离子,属于盐类物质;少量NaOH溶于水会电离出Na+和OH-,OH-能够和Al3+反应生成白色的Al(OH)3沉淀。
答案:(1)NH4Al(SO4)2====NH4++Al3++2SO42-
(2)盐 (3)Al(OH)3
8.(11分)(挑战能力)三氯化铁晶体(FeCl3·6H2O)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净水作用,三氯化铁被称为净水剂,并且具有实用价值。明矾[KAl(SO4)2·12H2O]也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净水剂之一,城市自来水厂常用其在常温下对大量的水进行净化。
(1)如果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三氯化铁晶体和明矾这两种不同的物质分为一类,可进行划分(只要写出两种即可):
①分类标准_________,物质类型名称________。
②分类标准_________,物质类型名称________。
(2)写出氯化铁晶体和明矾晶体溶于水后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学生将氢氧化铁胶体和氢氧化铁浊液分别用滤纸过滤,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解析】将三氯化铁晶体和明矾归为一类,首先要找到它
们的共同之处即分类标准。共同属性可以是组成方面的,
也可以是性质方面的,还可以是用途方面的,所以答案具
有开放性。如①都是含结晶水的晶体,都属于结晶水合物。
②都可以用来净水,都是净水剂。③都是含有金属元素的
化合物,都属于金属化合物。④都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
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盐。浊液可用滤纸进行分离,
所以氢氧化铁浊液过滤后,在滤纸上留有氢氧化铁红褐色
固体。而氢氧化铁胶体微粒能通过滤纸,所以滤纸上没有
明显变化。此实验证明胶体微粒可通过滤纸,而浊液颗粒较大,不能通过滤纸。微粒直径:胶体粒子<浊液粒子。
答案:(1)①都是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结晶水合物
②都可以用来净水 净水剂
③都是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金属化合物
④都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盐(任选其中两条,合理即可)
(2)FeCl3====Fe3++3Cl-
KAl(SO4)2====K++Al3++2SO42-
(3)滤纸上无明显变化,烧杯中为红褐色液体
滤纸上有红褐色固体残留,烧杯中有无色液体
<
使用中学常用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观察Ba(OH)2与H2SO4在溶液中的反应导电性的变化,并回答问题:
①实验所需器材:铁架台、烧杯、玻璃电极一对(碳棒)、导线、电源、灯泡、分液漏斗。
②连接好装置:实验装置如图:
③开始实验
(1)反应前可以看到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
(2)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可以看到_______,说明_______。
(3)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
(4)继续操作,可以看到_________,说明_______。
(5)试在右面的坐标系中画出
溶液的导电性(以电流I表示)
随滴入的稀硫酸的体积(用V
表示)变化趋势图。
【解析】溶液的导电性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性就越强。向Ba(OH)2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发生了如下反应:Ba(OH)2+H2SO4====BaSO4↓+2H2O,所以随H2SO4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中Ba2+和OH-的浓度越来越小,导电性越来越弱,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离子浓度近乎为0,导电性最弱。若此时继续滴加硫酸,因为H2SO4====2H++SO42-,所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逐渐增大,导电性逐渐增强。
答案:(1)灯泡明亮 溶液中存在大量Ba2+、OH-
(2)灯泡变暗 Ba(OH)2+H2SO4===BaSO4↓+2H2O,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逐渐减小
(3)灯泡熄灭 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
(4)灯泡逐渐变亮 溶液中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