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9古诗三首
课前预习篇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中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
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很多诗人都曾以山水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这
一首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一幅幅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
1. 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
个字。
目标导学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重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难点)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文学成就: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成就: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三
人世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
猎》《赤壁赋》等。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卢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我们只能从他的诗词与别人的诗词中推测他简单的一些经历。
主要作品:《雪梅》等。
知识链接
庐 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文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我会写的字
我会认的字
(“暮、缘、降、逊、输”见我会写的字)
词语天地
读写易错提示
多音字辨别
近、反义词
xiáng(降服)
降 jiàng (降落)
运用: 1. 经过不断的训练,他终于降
(xiáng)服了这匹烈马。
2. 飞机平稳地降(jiàng)落到地面上。
正音:侧面( zé cè ) 庐山(lú lóu) 逊色 (sùn xùn)
﹒ √ . √ . √
辨形:须:左窄右宽,“彡”间距均匀。逊:“辶”捺要长而平,托住“孙”。
近义词
未——不 可怜——可爱
反义词
真——假 横——竖
远——近 高——低谨
词语搭配
一道残阳 一道闪电 一道风景 一道目光
暮江吟 题写 侧面 山峰 庐山 缘分 降服 费神 必须 逊色 输赢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词语听写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方法目标
重点方法
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
阅读方法
寄情于景
比喻、拟人
诵读
理解诗中蕴含的
深刻哲理
其他方法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四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课文讲解篇
暮(mù)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 ① 水中, 半江瑟(sè)瑟 ② 半
江红。【句解: 诗人描写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
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
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诗意: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
斜照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可怜 ③ 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比
喻)【句解: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
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通过对“露”和“月”
的形象描写,营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诗意: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
思考:把第一句中“一道
残阳铺水中”的“铺”改为
“照”,好不好?为什么?
不 好 。 残 阳 照 射 在 江
面 上 , 不 说 “ 照 ” , 却 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
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
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
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
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
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①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②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③可怜:可爱。
④题:书写,题写。
⑤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降(xiáng):服输。
思考:诗中哪些景物说明了
时间的变化?
诗中残阳、露、月说明了时间的变化。
思考:从“可怜”一词可以
看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题 ④ 西林壁
[宋] 苏 轼(shì)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句
解:这两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
观感的。正面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
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两句简练而形象
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
侧面看庐山,山峰高耸入云;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不识 ⑤ 庐山真面目,只缘(yuán) ⑥ 身在此
山中。 【句解:结尾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
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
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
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
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思考: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
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看
清庐山的全貌?
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之中,视
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
全貌。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
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
思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
与俗语中所说的哪句话意思最
相近?
这两句诗蕴含的人生哲
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
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
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个哲理与
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意思最相近。
雪 梅
[宋] 卢 钺(lú yuè)
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 ⑦ ,
骚(sāo)人阁 ⑧ 笔费评章 ⑨ 。(拟人) 【句解: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
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
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雪”和
“梅”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
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
种写法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须逊(xùn)雪三分白, 雪却输(shū)梅一
段香。 【句解:“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
诗诗人从视觉角度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
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
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雪却输梅一段香”,这
句诗诗人从嗅觉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
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
诗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
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⑧阁:同“搁”,放下。这里
读ɡē。
⑨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
思考:“梅雪争春未肯降”
中“争”字有什么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
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摩
擦”,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
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的情态;同时也写出了梅、雪在
初春尽现的热闹景象。这种写法
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思考:诗人对梅和雪的评语
是什么?
“梅须逊雪三分白”从视觉
的角度来写,梅花比不上雪花晶
莹洁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从
嗅觉的角度来写,雪花不及梅花
清香。
思考:这首诗蕴含的生活哲
理是什么?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
短,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劣势,
学会取长补短。
结构图示
暮江吟
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绚丽
露珠晶莹,弯月初升
喜爱
赞美
写景
说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
角度
全面
客观
题西林壁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
现状
评语
各有
所长
观察
角度
雪梅
主题感悟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从日
落到入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
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西林壁》这首诗赞美了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写景中
寓有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
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
观的立场上。
《雪梅》借雪和梅争春,告诉我
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正确
认识自身的优劣势,学会取长补短的道理。
主题归纳
感悟心语
这三首诗都描写了大自然的美
景,并从中得到启示,揭示了其中蕴
含的深刻哲理。在生活中,我们不但
要善于发现美,还要了解美的本质。
写法练笔
写作特点:按观察顺序写作。
仿写思路: 《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申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我的练笔: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一段关于景物描写的文字。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四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课后作业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朗读指导:古诗重在朗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
自如。朗读时,速度要适中,停顿得当,读出不同的语气。
参考答案:
暮 江 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 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默写指导: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课后习题解答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参考答案:傍晚时分,一道残阳渐渐沉没在江中,江面半边碧绿,半边
艳红。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
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考答案: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
中。所以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参考答案:梅花虽白,但与雪相比,还差三分;雪虽清,较之于梅,则没有梅花的幽香。借雪与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课后习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