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2盘古开天地
课前预习篇
新课导入
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里,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故事,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1. 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翻、缓”等15个生字,会写“黑乎乎、上升”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
的。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 (重点)
3. 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难点)
目标导学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袁珂 (1916—2001),四川成都人,
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神话学家。
文学成就: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主要作品:《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百题》等。
知识链接
神 话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由神来主宰的。他们在现实基础上,把自然的力量神化,借助想象和幻想塑造神的形象,口头创作出许多神话故事。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会写的字
我会认的字
(“劈、浊、丈、液”见我会写的字)
词语天地
读写易错提示
多音字辨别
近、反义词
xuè(血液)
xiě (血淋淋)
运用: 1.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
全身的血(xuè)液快要沸腾了。
2.我们一定要记住这血(xiě)淋淋的事实。
正音:血液(yì yè) 滋润(cī zī) 身躯(qǖ qū)
. √ . √ . √
辨形:累:上窄下宽,“田”稍扁,“幺”宜紧凑,“小”稍扁。液:左
窄右宽,“夜”稍扁,写紧凑些。
近义词
黑暗——昏暗 周围——周边
逐渐——逐步 滋润——滋养
反义词
漆黑——明亮 上升——下降
茂盛——稀疏 光明——黑暗
血
词语天地
近义词辨析
特殊词语
词语拓展
逐渐 逐步
辨析:都有“渐渐变化”的意思。“逐渐”侧重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逐
步”侧重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运用:1.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奶奶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2.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的成绩逐步提高了。
ABAB式词语:很久很久 ABB式词语:黑乎乎
ABAB式词语:学习学习 参观参观 研究研究 了解了解 思考思考
ABB式词语:绿油油 黄澄澄 红艳艳 白茫茫 胖乎乎 黄灿灿
词语搭配
美丽的宇宙 美丽的地球 美丽的校园 美丽的花园 美丽的女孩
劈开 缓缓 浑浊 一丈 撑开 精疲力竭 劳累 血液 翻身 奔流不息 茂盛 滋润 睁眼 斧头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词语听写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方法目标
重点方法
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
阅读方法
想象
排比
一边联想,一边带着问题读
边读边想象,给
每段课文画一幅
画
其他方法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四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课文讲解篇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 ① 混(hùn)沌(dùn)一片,像个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句解:混沌,在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段解】 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和主人公,为后文作铺垫。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 ② 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句解:因为天地未分,所以黑乎乎一片。】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kā)嚓(chā)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pī)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句解:动作描写,写了盘古是如何把天地分开的,“拿”“劈”两个动词把盘古开天地时的气魄表现了出来。】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zhuó)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句解:作者用这四组反义词,写出了大地分开的神奇的变
化。】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盘古劈开了天和地以及天和地的变化。
①宇宙: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造句:宇宙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
②黑乎乎:非常暗,没有光亮。
造句:每到夜晚,大地一片黑乎乎的。
思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思考: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盘古没醒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盘古一共睡了多长时间?混 沌 一 片 。 一 共 睡 了
一万八千年。
思考:盘古是如何开天地的?
巨人盘古醒来后用斧头劈开了混沌的世界,轻而清的东西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下降变成了地。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坚持了许多许多年,后来天地逐渐成形,盘古也累倒了。
思考:文章第2自然段中,“轻、重、浊、清、上升、下降”,这些反义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运用反义词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
③奔流不息:急速地流动而不停息。
造句:金沙江奔流不息,形成的天然景观堪称一绝。
④滋润:(形)含水分多,不干燥。(动)增添水分,使不干燥。
造句:春雨滋润着大地。
思考: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
南、北四极;他的躯干变成五座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③奔流不息:急速地流动而不停息。
造句:金沙江奔流不息,形成的天然景观堪称一绝。
④滋润:(形)含水分多,不干燥。(动)增添水分,使不干燥。
造句:春雨滋润着大地。
拓展: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
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句解:“头顶天”“脚踏地”生动地表现出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天每天升高一丈(zhàng),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盘古分开天地后做的事。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é)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lóng)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zhī)和躯(qū)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yè)变成了奔流不息 ③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
的汗水变成了滋润 ④ 万物的雨露 【句解:此处省略号省略了盘古还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创造了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他的头发变成了森林、山脉等等。】
【段解】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具体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对宇宙万物的描写,使用了很多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赞美了盘古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 ⑤ 了美丽的世界。【句解:中心句,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盘古倒下后的变化及对他伟大功绩的赞美。
结构图示
盘古开天地
盘古未醒 混沌一片
盘古醒来 天地初开——天地成形
盘古倒下 天地变化
勇于献身
主题感悟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
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塑造了盘古高大的形象,赞颂了他为开辟天地勇于献身的精神。
主题归纳
感悟心语
盘古精神就是开天辟地的开创精
神,创新精神;盘古精神就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一切的信念;盘古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刻苦坚持、长期奋斗、自我牺牲、为民造福的精神。
写法练笔
写作特点:运用想象的手法。
仿写思路:课文中“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形象地写出了盘古开天地的情景。“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运用想象的手法具体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想象多么神奇呀!
我的练笔: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写一个关于远古时期恐龙的小故事。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四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课后作业篇
◎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盘古为开天地和创造世间万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一个勇
敢无畏、高大雄伟、勇于献身的人。
◎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参考答案: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选做: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
参考答案:《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课后习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