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古诗词诵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九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咸阳城东楼
许浑
许浑,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作者简介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创作背景
诗词内容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①.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②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课下注释】①汀洲:水中的小洲。②芜:丛生的杂草。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思维导图
南安军
首联:抒情写景→登楼远眺,思念故乡
颔联:晚眺远景→云起日沉,雨来风满
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颈联:晚眺近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
尾联:融情于景→时移世迁,感今伤古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形象入神地传达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重点赏析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话有何作用?
·夕照下,鸟雀仓惶飞入遍生杂草的秦苑中,秋蝉在高林间鸣叫着。
重点赏析
(2)谈谈“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虚实结合。将鸟儿仓皇逃窜、秋蝉悲鸣躲入黄叶高林的实景与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相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和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重点赏析
(3)“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主旨
本诗通过对登楼所见景物的描写,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受“牛李党争”影响,李商隐在仕途上屡受排挤,靠在地方上当幕僚为生。仕途的失意与寄人篱下的生活让诗人的内心充满压抑与痛苦,他把内心情感寄托在文学创作中,形成了曼妙、幽雅、意境朦胧的诗风。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传世。
作者简介
诗词内容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①,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课下注释】①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
译文
与心上人相聚很难,而面临别离,更觉难舍难分。正值暮春时节,春风柔弱无力地吹拂着大地,百花已经凋零了。
春蚕到死才不再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
早上起床对镜梳妆,为青春年华消逝而愁苦,夜里吟诗,更觉月光清冷。
与你居住的蓬莱山相隔并不遥远,希望青鸟多多传递我对你的思念。
思维导图
无题
首联:抒情→聚首不易,别离更难
颔联:象征→相思之深,爱情忠贞
颈联:想象→心里凄凉,思念之切
尾联:神话→会面无望,使者致意
离愁别恨
相思之苦
爱情不渝
两个“难”字内涵不同,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
二个指别离时的痛苦,突出强调了“别亦难”,表达了分离时的难舍难分。
重点赏析
(1)谈谈“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两个“难”的表达效果。
情景交融;以春光将尽进一步渲染别离的悲凉气氛。抒发了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
重点赏析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春蚕”“蜡炬”比喻自己。“丝”与“思”谐音双关,写恋人的情思;“泪”语意双关,表面指烛泪,实际暗指相思之泪,展现出诗人执着而无望的内心世界。
重点赏析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方”“始”二字使痴情之意尽显,表现了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
重点赏析
(4)谈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方”和“始”的妙处。
通过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出缠绵的相思之苦。
重点赏析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使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借用“蓬山”和“青鸟”的典故,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蓬山是仙山,仙凡之隔,含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所以,只有请青鸟帮忙打探消息、传递情书了。这只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罢了,表达出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悲苦与无奈。
重点赏析
(6)谈谈“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分别时的凄惨情景和别后相思的种种痛苦,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和期盼有人传递情书的迫切心情。
行香子
秦观
(绿树村边合)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诗词内容
行香子(北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①.倚东风,豪兴徜徉②。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③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课下注释】①陂(bēi)塘:池塘。②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③飏(yáng):飞扬,飘扬。
译文
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迎着暖暖春风,兴致正浓,安闲自在地步行。小小的院子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房。溪水的小桥旁,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在风中飞扬。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思维导图
行香子
上阕:静态景物
田园
风光
下阕:动静结合
绿树环绕,水满池塘,春风浩荡→信步闲游(小园)百花争艳
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东冈
(田野)莺歌燕舞、蝶儿翻飞
·“绕”“满”二字表明春意之浓,描绘出了春到
农家的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重点赏析
(1)谈谈“树绕村庄,水满陂塘。”中“绕”和“满”字有何表达效果?
·“东风”点明时令,“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显示词人只是信步闲游,并没有固定的目标和路线。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安闲自在的神态,表现了词人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重点赏析
(2)谈谈“倚东风,豪兴徜徉。”中“东风”“豪兴”“徜徉”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静态描写。描绘了小园中百花争艳,竞相开放的景象,表现了小园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
重点赏析
(3)“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动态描写。集中描写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准确概括出它们的动作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春天里呈现的生命活力。
重点赏析
(4)“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主旨
通过记述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春景图,抒发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丑奴儿
辛弃疾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作者简介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免职、闲居带湖时所作。他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创作背景
诗词内容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①.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②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下注释】①层楼:高楼。②强(qiǎng):竭力,极力。
译文
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竭力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思维导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阕(少年):不识愁→强说愁
下阕(成年):识尽愁→欲语还休
(对比)
满腔
愁苦
·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谙世事,因喜欢登高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强说”的是无病呻吟的闲愁。
重点赏析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描绘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复。“欲说还休”采用叠句的形式,表达了词人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却无法诉说的复杂情感,突出表现了词人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抒发了词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尽”字包含着词人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的痛楚之情。
重点赏析
(2)“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尽”字有何表达效果?
·互文;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写统治者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从侧面反映了宦官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重点赏析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写宦官的公然掠夺,导致军民贫穷财尽,家破人亡。
重点赏析
(4)“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这句话有何作用?
主旨
这首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压抑与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完·毕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