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4 19:0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走一步,再走一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速读,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2.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能够复述课文。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他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收入七年级课本。
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 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预习检查
作者与作品









恍 惚

椿















zhuó
juàn


pēng
xuàn

yín
huǎnɡ hū
sǒng
chūn


wèi



读一读




参差




气喘
nuó


hōnɡ
cēn cī

堂大笑
不齐

【耸立】 【附和】
【恍惚】
【凌乱】 【抽噎】
【惊慌失措】
高高地直立。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不整齐;没有秩序。
一吸一顿地哭泣。
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词语解释
【天旋地转】
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小心翼翼】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翼翼,谨慎、严肃。
【哄堂大笑】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快速默读
要求:
1.眼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3.找出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美国费城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我”、父亲、内德、杰里等5个伙伴
比一比,谁最棒?
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被困悬崖,进退两难
父亲指引,顺利下崖
抢答
1、时 间?
2、地 点?
3、人 物?
4、起 因?
5、经 过?
6、结 果?
1.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57年前
内容感知
2.“我”为什么犹豫?
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
3.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里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山道有多高?
大约只有20米高;约为六七米(因为小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
5.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是的;不是;“我”
7.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杰里
8.“我”是怎样脱险的?
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9.“我”现在多少岁?
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
10.请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在和伙伴们去爬山时,在到了三分之一的岩石上,不敢上也不敢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当晚上父亲找到我时,我按照父亲的指导慢慢爬了下来。
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文章共2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7段):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岩壁上的小山道,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第18—28段):脱险。写“我”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了小山道。
第三部分(第29段):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结构梳理
复 述 课 文 情 节
甲:复述“遇险”
乙:复述“脱险”
复述要求:
1.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3.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能运用恰当的心理描写。
2.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引领自读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突出了他们对爬悬崖的热情。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4.“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胆小鬼”这句话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会冒险去爬悬崖的。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 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状态
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脱险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3.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
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4.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5.小结“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
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
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
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2.“杰里看起来很担心”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这是为下文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结构严谨。
3.课文中几次写到杰里?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3次;是略写;不能略去不写,因为杰里不是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与中心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不写杰里,父亲就无法知道“我”陷入困境的。
4.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伴。所以“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并且,他很可能认为“我”可以翻过这样矮的悬崖。当天越来越黑时,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5.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第一次: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6.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没有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儿子的勇气和毅力。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
更加娇气。这位父亲是一位对
孩子负责、真正爱孩子的好父亲。
7.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
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
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1.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写作特色
2.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不要把希望始终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
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老师寄语: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汪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