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有理数的加法
年级 七 学科 数学 主题 1.5.1有理数的加法 主备教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时间 导学教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3.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4.通过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运算
导学方法
导学步骤 导学行为(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学教师复备
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数轴的三要素,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性质 非负的加法 复习旧知,为有理数的加法学习做好铺垫基础
新知探索 例题 精讲 教师: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那么,在有理数范围内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呢?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问题情境(也可以用其他的问题情境,如公司经营的盈亏问题)。明确求两次运动的结果用加法。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活动: 1、规定:车模每次运动的初始位置为0,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教师请学生按教师的指令表演车模行驶的六种情况,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明确求两次运动的结果用加法,让学生根据数轴上车模两次运动的示意图,确定运动结果。 3、把运动过程和运动结果用有理数表示出来。 4、用加法算式表示每次运动的结果(共有6个算式)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 对“一起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思考: 1、观察列出的具体算式,根据两个加数的符号分类: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分为三类)、一个加数为0。 2、同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样的关系?异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么样的关系?有一个加数为0时,和是什么? 3、从中归纳概括出规律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规定的加法法则。 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以交流,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对于例1的教学活动: 方案1:让学生自己做,选2名同学板演,然后师生一起结合法则进行评价。 方案2:结合题目,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法则,教师进行示例板演。 总的原则是:在学生有可能独立或交流完成的情况下,就尽可能让他们多参与。 计算: (1)(+8)+(+5) (2)(+2.5)+(-2.5) (3)(-17)+(+9) (4) (-5)+0 计算: (1)(+)+(-) (2)(-)+(-) (3)100+(-) 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与之前学习的有理数加法运算结果进行对比,总结有理数减法法则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借助于数轴,直观表示两次运动的结果,得到具体的加法算式 用规范的语言表述 1、通过例题教学,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首次接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在运算的过程中,就让学生明确算理及书写格式。
课堂检测 1、计算: (1)(-3)+(-11) (2)(+3.8)+(-3.8) (3)(-13)+(+11) (4)(-)+ (5)(-99)+0 (6)(-)+(-) 2、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个加数吗?为什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加法运算法则。 对于练习2题中的两个问题,教师让学生举例来说明即可 运算
总结提升 教师简要点评,指出: 有理数的加法计算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计算。
板书设计 2.1有理数的加法问题: 法则: 例题:练习:
本课作业
本课教育评注(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不必要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应以活动课的方式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要让学生经历从问题情境中得到算式并体验规定的合理性,同时鼓励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