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专题三(人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专题三(人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11 08: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标内容]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习要求]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基本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说明 “徐继畲、姚莹及其代表作”等知识点和“走向共和”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发展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说明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和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感受先进中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勇于实践的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说明 “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和“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会考标准]
知 识 条 目 考试要求
合格 优秀
▲1.“顺乎世界之潮流”①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②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ab bb
▲2.新文化运动①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aac ab d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①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a b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教学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他们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
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的。
一个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两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
三个阶段: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技艺→→社会制度→文化心理三个层次的依次递进;或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的逐渐递进。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陈旭麓:“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
1、背景
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畬
3、概况
(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海国图志》
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徐继畲:《瀛环志略》系统介绍各国史地、政治和风俗情况,介绍美国民主制度,赞扬华盛顿。
(4)姚莹:《康輶纪行》特别关注西藏地区,提醒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
4、特点
只学“器物”,不变制度。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二、农民阶级——《资政新篇》(略)
三、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略)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
1、背景
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 主  张 共同点
康有为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梁启超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严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康有为(1858~1927):维新变法第一人。
清末改良派领袖。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派领袖,反对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梁启超(1873—1929):舆论界天之骄子。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谭嗣同(1865~1898):为变法流血第一人。
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1884年入新疆刘锦棠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谭嗣同认识到要使国富必先变法,遂与唐才常等在湖南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开湖南维新之先河。后北游访学,遍交维新之士,结识了梁启超。1897年,和梁启超等在湖南长沙办时务学堂,并担任《湘报》主编,积极宣传变法主张,提倡“日新”思想,要求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98年6月11日,光绪下诏变法,谭嗣同被徐致靖荐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协助光绪推行新政。后被袁世凯出卖,变法遭慈禧太后的残酷镇压,9月24日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就义时年仅33岁。代表著作《仁学》,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末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倡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严复(1853——1921):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1877-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留学期间,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维新思想的影响
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走向共和(略)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
知识与能力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联系前面所学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体会用多元化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政治方面:,外国侵略加剧,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日渐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
3、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爆发有历史的必然性。
可以说,1915年中国最热的词是孔子,而出现这种舆论导向的最关键因素是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1915年的中国,一方面,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而另一方面,专制统治盛行;一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因此,摆在1915年的中国人面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开展一场思想运动来批判这股逆流。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应运而生了。
二、兴起和内容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为什么北京大学会成为新文化的中心?
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北大任教;《新青年》迁到北大。
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目的是要为知识分子提供自由而广阔的精神空间,将北大改造成为民间知识分子的自由集合体。蔡元培的这种做法,表面上是不偏不倚,实际上在当时封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大搞尊孔复古的情况下,给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容的环境,是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的。
5、前期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德先生即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民主思想,赛两先生即科学,指自然科学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俗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果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数千年相传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
20世纪中国社会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所以要“民主”。唯有民主才能实现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社会进步。另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散布天命论,鼓吹君权神授,宣称帝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皇帝是天的化身,皇帝统治百姓是上天安排的;人要顺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人生的贵贱也是由天安排的,鼓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利用宗教教义中的“生死轮回”等说法,向人民宣扬“不修今生修来世”,让人们老老实实服从封建统治。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奴役。目的是企图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甘愿为其所统治。因此需要科学。唯有科学才能扫除迷信,才能确立真正信仰。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民主”和“科学”的提出,是切中时弊的。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遗留的恶果。民主科学的思想成为继民主共和以后另一深入人心的主流思潮。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特别是其中的三纲,臣下要绝对服从君主,要尽忠,儿子要听从老子,要尽孝,妻子要嫁夫随夫,要守节。这使得臣、子、妻都成了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人身自主权,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道德和一套为封建专制统治制造忠臣顺民、制造奴才的伦理,这种道德纯属奴性。但是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所以袁世凯上台后,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实行尊孔复古。尊孔,实际上就是维系旧道德。因此,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必须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认识: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应在国体宪法问题解决之先。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孔子生长于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之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6、新发展:1918年,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影响与评价
1、前期性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2、进步性
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3、局限性
脱离广大群众;没有提出反帝;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东西方文化;
☆我们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华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命运前途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有糟粕,更有精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屡战屡败,中国的衰落和饱受列强欺凌,固然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缺陷,但这并不足以为全面否定中华文化提供充分依据。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它也不应排斥其他的文化。我们既不应融合而抛弃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不应保存民族文化特质而拒绝吸收和融合。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我们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你认为新世纪的青年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熊培云发表在《南风窗》2005年18期的《谁是新青年》:应该说,在经历百年来的挫折困苦之后,对于中国人而言,心怀希望本身即是历史的酬劳。当“新新中国”劳力于还世界一个经济奇迹时,我们同样有理由对中国的“新新青年”劳心以待——立于历史之维,新新青年概是那样一些人,他们以朴素知识为信仰,以幸福生活为目的,视自己的前程为国家的前程,视自己的人格为国家的国格,既努力谋求自己的进取,又承认异己的自由;他们将秉承人类普世的关于自由与幸福的想象,在多元化与宽容精神的感召下,从今天起,做一个至“年老而勿衰”的世界公民。
☆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其主张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则主要侧重于思想领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用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来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成为了无产阶级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五四运动以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与能力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不懈努力,体会他们为信念而奔波、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一、传播概况
1、开始传入
(1)条件
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概况
毛泽东(1945年4月):“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梁启超(《新民丛报》1902年):“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朱执信: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写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恩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代表人物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宣传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2、正式传播
(1)原因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先进传播者
李大钊:1918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在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陈独秀: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1920年在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哈里什·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之鼓舞,以为中国作为战胜国可以得到其他大国的尊重……不久,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屈辱粉碎了他们的憧憬,他们开始怀疑他们早先所崇拜的西方文明……作为爱国者,他们投向了马克思主义。”
☆解释李大钊有关《庶民的胜利》中新潮流和新纪元
新潮流:社会主义;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
3、广泛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2)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出路。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3)概况
Ⅰ、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
①问题与注意之争
背景:
一是因为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胡适等人仍然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立场上,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了分化。
二是在改造社会的各种思潮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胡适等人坚持反对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首先挑起论战。
概况: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胡适:“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是很危险的。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
实质: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评价: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
②马克思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论战
原因:为与各种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影响: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梁启超:“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实业,兴办教育,不应提倡社会主义。而发展实业,只有依靠绅商阶级。要靠绅商阶级,就不能发动革命。 ……现在对中国改造的方法,暂不主张社会主义,当开发财源。……应当从教育入手,把人民知识增高,到那个时候,再采用社会主义。”
陈独秀:“发展实业,增加社会财富,这些都对。但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发展实业创造条件。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不仅受本国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而且受国际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压迫,民众中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革命的爆发乃是必然的趋势,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和平改良的办法已经被无情的事实所证明:在中国行不通”。
Ⅱ、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
原因: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Ⅲ、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
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李大钊·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陈独秀·上海)
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它们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影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地主阶级抵抗派
中体西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资政新篇》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向西方学习
向俄国学习
学不学
怎么学
学什么
向西方学习
器 物
制 度
思想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