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
(1)尝试搜集和处理数据等多种方法;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力:
(1)学会使用干湿温度计,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与能力;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3.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环境中的湿度通常用_________来表示,它是指在特定温度下空气中实际_________与_________的百分比。
2.在科学探究中,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常常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如果把裸地、草地和灌木丛中测量的数据分别求平均值以后进行比较,可以知道_________;如果把某处早、中、晚的平均值做成曲线,可以了解_________;如果把三处的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还可以比较__________________。
3.陆生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对环境的一种( )
A.适应 B.竞争 C.影响 D.反应
4.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D.蚂蚁搬家
5.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
A.都能适应环境
B.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C.都能生长和繁殖
D.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被称为“地球的肾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二、课堂探究
(一)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二)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学生根据图片讨论说出竹节虫、北极熊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
2.探究结果交流
学生拿出课下测量、处理的数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实验结论,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
a.“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 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
4.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
三、知识反馈
1.(2004济宁)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现此生理现象是下列哪种生态因素造成的(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2.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阳光因素影响的是( )
A.鱼类的季节涸游
B.仙人掌的叶刺
C.变温动物的冬眠
D.人参在密林下才能生长好‘
3.苹果在北方生长得很好。在南方生长得不好,其主要原因是(1
A.温度 B.湿变 C.空气 D.土壤
4.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沙漠鼠夜晚活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越冬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
5.山坡南面的树木之北面的树木长势好,其主要原因是( )
A.温度高 B.阳光充足 C.水分多 D.空气新鲜
6.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
A.七星瓢虫捕食蚜生
B.一群麻雀一块去觅食
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
D.小鸟为占巢穴而在周围鸣叫
7.沙漠植物胡杨的根可伸到地下数米深,并且叶片很小.与此有关的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营养物质 D.水分
8.为了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张华同学测定了校园草地一天中的湿度,数据见下表(单位:%)。请你根据数据回答:
早晨(湿度值) 中午(湿度值) 晚上(湿度值)
草地 1 2 3 1 2 3 1 2 3
81 90 95 75 73 76 93 97 98
(1)对数据分析处理后,在下图坐标上绘出一天中草地湿度变化曲线。
(2)从表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如果实验当天有雾,能得出准确结论吗 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1.松树生活在干旱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松树的根都能够分泌出酸性物质,使岩石分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是: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寒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同一座山自下而上有如此种类繁多的植被分布。请你简述其中的道理。
3.20世纪初,在美洲有一草原用来养鹿,人们为了扩大鹿群而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和豹。请你分析20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答案
一、1.相对湿度 含水量 最大含水量
2.植被不同,空气湿度不同 某处一天空气湿度的变化 三处湿度的不同和变化
3.C 4.D 5.D 6.C
三、1.C 2.D 3.A 4.D 5.B 6.B 7.D
8(1)略。
(2)一天之中,在同一地方,中午的湿度值最低,晚上的湿度值最高。
(3)不能
四、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2.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3.狼和豹的数量减少会引起鹿的数量增加,会使草原退化,引起沙化,破坏生态平衡;由于鹿的天敌减少,使得鹿奔跑速度减慢,从自然选择角度讲,鹿群的自然疾病也增多,引起鹿群退化。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