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版七上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助学练习卷(原卷+解析卷+答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ZJ版七上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助学练习卷(原卷+解析卷+答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4 19:38: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ZJ版七上第三单元《人类的家园-地球》助学练习卷(解析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寒潮、泥石流等
B. 我国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C. 各种地质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D. 地质灾害是自然形成的,人类无法防御
2、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很好地认识它。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B.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C. 火山和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D.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3、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小畅在图中甲地遇上了泥石流(图中虚线表示泥石流路线),他机智地逃离了危险,小畅选择的逃生路线最有可能是
4、有比例尺为①1:1000 000,②1:100 000,③1:1000图幅相同的三幅地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的比例尺最大 B.②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最详细
C.③图表示的范围最大 D.若其中一幅是某村规划图,应当是③图
5、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对会造成破坏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空间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6、下列图示正确的有( )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7、读经纬网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点位于②点的东北方向 B.②点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
C.③点位于①点的正南方向 D.④点的地理坐标为(23.5°N,120°E)
(第7题图) (第8题图)
8、如图所示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海水对地形具有侵蚀作用 B. 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壳会发生变动 D. 大理石会生长
9、地球上有一点,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该点经纬度位置是(  )
A.0°,160°W B.0°,20°W C.0°,160°E D.0°,20°E
10、下列关于岩石的相互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岩浆岩经侵蚀、搬运和堆积就可以转化为变质岩
沉积岩、变质岩经高温熔融可转化为岩浆岩
变质岩、岩浆岩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转化为沉积岩
11、比较下面两幅经纬网地图,则四块阴影中,面积最大的是( )
A. 阴影1 B. 阴影2 C.阴影3 D. 阴影4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当我们在采石场看到如图所示的弯曲岩层时,我们可以判断( )
A.该地曾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 B.该地的地壳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C.该地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 D.该地不可能会发生地震
13、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4、下列证据不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
A. 浙江和江苏两地有相同的物种(枇杷,杨梅)
B. 可以按照地理界线拼合各大洲连续的煤层矿带
C. 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
D. 大西洋两岸地形的高度拟合
15、有关下列四幅地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家住云南的小明想去北京旅游,可从乙图上查找乘车路线
B. 小明想知道世界甲型流感的疫情情况,可通过阅读甲图了解
C. 小明来到北京后,购买了丁图以便了解旅游景点的分布情况
D. 若四幅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则比例尺大小应是甲>乙>丙>丁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30分)
16、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 的结果。
17、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
(1)魏格纳在1915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________。学说,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经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3)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 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________。
18、近年来日本御岳山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相继发生火山喷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1)火山一般由 、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其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2)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来自地球内部 中的软流层,喷出地表后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
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称为 岩。
日本御岳山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均处于亚欧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故两地火
山活动频繁。
19、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请回答: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________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____。
A. 火山和地震 B. 宇宙的起源 C. 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 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________。
20、读甲、乙两区域(阴影部分)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
(2)A地位于B地的 方向。
(3)A、B两地分别是两幅世界政区图的一部分,若阴影面积相等,则 。
A. 图甲比例尺小于图乙比例尺 B. 图甲比例尺大于图乙比例尺
C. 区域A的实地范围小于区域B D. 图甲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的有 。
(2)若沿虚线由B点向D点运动,前进方向的变化过程是: 。
22、浙江省某中学在家乡开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 处,适合漂流的是 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
致为 。
该地区最高海拔为 米。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
车,已知比例尺为1:100000,则缆车线路的长度至少为 千米。
(3)结合缓坡上的梯田图,判断上图的C、D两山坡中更适合修建梯田的是 坡.
23、如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洋地壳,岩层年龄较轻的是________(多选)。
(2)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板块即为软流层部分 B. 板块交界即为海陆交界
C. 板块即为地壳及部分地幔 D. 大陆的垂直升降造成板块的移动
(3)依据海底扩张学说,造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为( ) 。
A. 大陆漂移 B. 地球的自转 C. 潮汐效应 D. 热地幔上涌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24、如图为松散泥土堆置的一个山谷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着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实验现象说明了 (填“风沙”“水流”或“冰川”)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堆积泥沙。与此现象相类似的地质灾害是 。
(3)地形地貌的形成既可能与地球内部的地壳变动有关,也可能与风沙、流水等外力有关,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变动造成的是 。
A.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B. 喜马拉雅山 C. 长江下游三角洲
三、分析、解答题(每空2分,共40分)
25、内伶仃岛深圳市位于伶仃洋上的一个小岛。某中学科学考察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内伶仃岛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图为综合实践活动草图。
观看本图应该用 方法判断哪个方向是北。从图上可知,根据内伶仃岛在南山区的
________方向。
(2)同学们测绘了内伶仃岛上某两山峰,绘出图中所示的等高线示意图,图中虚线A表示
________,虚线B表示________,E处表示________,山峰C比山峰D海拔高度_________。
(3)图中_______处可能有河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台湾海峡的变迁”,回答问题。
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000万年左右,台湾海峡受挤压第一次抬升为陆地。以后海峡地壳时升时沉,使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时分时连。尤其是第四纪冰期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了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海峡了……
(1)以上资料进一步说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台湾岛位于_______板块与_______板块之间。
(2)资料中提到的“台湾地区与大陆时分时连”,请解释:
“时连”是因为_______ ;
“时分”是因为________ 。
(3)煤是由陆地上森林转化而来的,科学家们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丰富的煤层,你能解释这一奇怪现象吗?__ _____。
27、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陡峭;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第27题图) (第28题图)
2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
(2)AB所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3)小河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
(4)量得C、D两点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其实地距离为________千米。
(5)如果在C、D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为减少工程量,应选择________(填“①”或“②”)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ZJ版七上第三单元《人类的家园-地球》助学练习卷(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30分)
16、 ; ; ;
17、(1) ;(2) ;
(3) ;
18、(1) ;(2) ; ;(3) ;
19、(1) ;(2) ;
(3) ;
20、(1) ;(2) ;(3) ;
21、(1) ;(2) ;
22、(1) ; ; ;
(2) ; ;(3) ;
23、(1) ;(2) ; ;(3) ;
24、(1) ;(2) ; ;(3) ;
三、分析、解答题(每空2分,共40分)
25、(1) ; ;
(2) ; ; ; ;
(3) ; 。
26、(1) ; ;
(2) ;

(3) ;
27、 (1) ;(2) ;
28、(1) ;(2) ;(3) ;
(4) ;(5) 。
学校 班级 学号 考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清风明月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21cn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
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
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
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
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本网
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
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
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公司将联
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
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ZJ版七上第三单元《人类的家园-地球》助学练习卷(解析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寒潮、泥石流等
B. 我国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C. 各种地质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D. 地质灾害是自然形成的,人类无法防御
[解析]寒潮不属于地质灾害;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多地震、滑坡、泥石流构成的灾害系统;各种地质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它因素之间在形成、发展、致灾机制中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关系;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形成,是可以预测和防御。
[答案]C
2、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很好地认识它。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B.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C. 火山和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D.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解析]A、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故A正确;B、地球上的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故B错误;C、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C正确;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故D正确。
[答案]B
3、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小畅在图中甲地遇上了泥石流(图中虚线表示泥石流路线),他机智地逃离了危险,小畅选择的逃生路线最有可能是
[解析]由图中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若在图甲处遇到泥石流,要泥石流运动的垂直方向高处逃生,故最佳的逃生路线是③。
[答案]C
4、有比例尺为①1:1000 000,②1:100 000,③1:1000图幅相同的三幅地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的比例尺最大 B.②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最详细
C.③图表示的范围最大 D.若其中一幅是某村规划图,应当是③图
[解析]①1:1000 000,②1:100 000,③1:1000三个比例尺中,③比例尺最大,比例尺大表示的地理事物最详细,表示的范围最小,适合范围小的村规划图;①比例尺最小,表示的范围最大
[答案]D
5、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对会造成破坏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空间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一般来说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地震发生时,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或床铺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或乘电梯。在家里要躲在厨房、浴室等面积小,有支撑力的空间。在野外,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在室内停车场以卧姿躲在汽车旁。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
[答案]C
6、下列图示正确的有( )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解析]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分界线是0°经线和180°经线,0°经线往东到180°经线之间是东经度,往西到180°是西经度。西经20°、东经160°(20°W,160°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之间为东半球。东经160°以东,西经20°以西之间为西半球。
[答案]C
7、读经纬网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点位于②点的东北方向 B.②点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
C.③点位于①点的正南方向 D.④点的地理坐标为(23.5°N,120°E)
[解析]首先观察图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的。A、判别①②两地的位置关系,先要清楚两地的坐标点。从纬度看:①比②更靠近北极点一些,故①在②北方;按照一般的方位又可判断出①在②的西边(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按照一般的万位又可刋断出①仕②的四边(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的)。 综合得出①在②西北方向;A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②点处于0°经线上.它不是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才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此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不符合题意;C、①③若在同一条经线上,③在①的正南方,此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D
8、如图所示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海水对地形具有侵蚀作用 B. 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壳会发生变动 D. 大理石会生长
[解析]从图示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是地壳的升降变化导致的,即地壳会发生变动符合题意。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答案]C
9、地球上有一点,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该点经纬度位置是(  )
A.0°,160°W B.0°,20°W C.0°,160°E D.0°,20°E
[解析]由“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得知,此点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上,故A、C不符合题意;由“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可得知,此点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上,故B不符合题意。
[答案]D
10、下列关于岩石的相互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岩浆岩经侵蚀、搬运和堆积就可以转化为变质岩
沉积岩、变质岩经高温熔融可转化为岩浆岩
变质岩、岩浆岩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转化为沉积岩
[解析]岩浆经过冷却变成岩浆岩,若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如风化、水流侵蚀、水流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成变质岩,若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如温度压强的改变)就会变成变质岩,而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都可以经过重熔作用变成岩浆。
[答案]A
11、比较下面两幅经纬网地图,则四块阴影中,面积最大的是( )
A. 阴影1 B. 阴影2 C.阴影3 D. 阴影4
[解析]在经纬网中,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纬线长度不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故阴影1的面积比阴影4的面积小,即面积最大的是阴影4。
[答案]D
12、当我们在采石场看到如图所示的弯曲岩层时,我们可以判断( )
A.该地曾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 B.该地的地壳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C.该地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 D.该地不可能会发生地震
[解析]褶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图示是地层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产生的褶皱现象。
[答案]A
13、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认识的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③观点错误,排除B、D,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是对真理相对性的错误理解,真理的相对性是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事物一定层次的认识,而非指包含谬误成分。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A
14、下列证据不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
A. 浙江和江苏两地有相同的物种(枇杷,杨梅)
B. 可以按照地理界线拼合各大洲连续的煤层矿带
C. 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
D. 大西洋两岸地形的高度拟合
[解析]A:浙江和江苏两地比较近,并且枇杷并不是只有浙江和江苏两地才有相同的物种,因此此说法不能支持大陆漂移学说,A符合题意。 B、可以按照地理界线拼合各大洲连续的煤层矿带,说明这些板块曾经是拼合一起的同一板块,由于漂移所以分离了,B不符合题意。 C、南美洲和非洲隔着遥远的距离,如果曾经不是同一板块怎么会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因此支持大陆漂移学说,C不符合题意。 D、大西洋两岸地形的高度拟合,说明版块曾经是同一板块,支持大陆漂移学说,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5、有关下列四幅地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家住云南的小明想去北京旅游,可从乙图上查找乘车路线
B. 小明想知道世界甲型流感的疫情情况,可通过阅读甲图了解
C. 小明来到北京后,购买了丁图以便了解旅游景点的分布情况
D. 若四幅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则比例尺大小应是甲>乙>丙>丁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幅地图的范围由大到小应该为:甲>乙>丁>丙,所以四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小应是:甲<乙<丁<丙。故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D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30分)
16、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 的结果。
[解析]板块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大致有六块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构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答案]稳定;活跃;地壳变动。
17、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
(1)魏格纳在1915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________。学说,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经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3)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 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________。
[解析](1) 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提出的是海底扩张学说; (2)地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
(3)珠穆朗玛峰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而其现在 仍以每年0.33~1.27 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说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在相互挤压中。
[答案](1)海底扩张 (2)软流层 (3)印度洋板还在不断地向亚欧板块挤压和俯冲
18、近年来日本御岳山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相继发生火山喷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1)火山一般由 、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其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2)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来自地球内部 中的软流层,喷出地表后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
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称为 岩。
日本御岳山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均处于亚欧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故两地火
山活动频繁。
[解析](1)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其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2)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来自地球内部地幔中的软流层,喷出地表后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岩浆冷却后形成岩石,称为岩浆岩。(3)日本御岳山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均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故两地火山活动频繁。
[答案](1)火山口;(2)地幔; 岩浆;(3)太平洋
19、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请回答: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________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____。
A. 火山和地震 B. 宇宙的起源 C. 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 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________。
[解析](1)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能解释地球内力作用下地貌的一些现象, A.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可以解释; B.宇宙的起源,不是地壳运动,不能解释;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不能解释;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可知以前是海洋由于地壳的运动上升成高山,可以解释。所以B、C正确;(3)每一种理论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板块构造学说”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所以这种说法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答案] (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20、读甲、乙两区域(阴影部分)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
(2)A地位于B地的 方向。
(3)A、B两地分别是两幅世界政区图的一部分,若阴影面积相等,则 。
A. 图甲比例尺小于图乙比例尺
B. 图甲比例尺大于图乙比例尺
C. 区域A的实地范围小于区域B
D. 图甲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解析](1)从东西半球来看,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经线圈,20°W以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至160°E为西半球。可以判断图中A点位于40°E∽45°E之间,在160°E以西,A点位于东半球,B点位于20°W∽23.5°W之间,属于西半球。(2)根据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北纬的度数向北逐渐增大,南纬的度数向南逐渐增大;东经度数向东增大,西经度数向西增大。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根据就近原则判断东西方向,由此可以判断,A位于40°N∽45°N,B位于20°S∽23.5°S,A在东经40°∽45°之间,B位于西经20°∽23.5°之间,A地位于B地的东北方向。(3)读经纬网图可以看出,图甲中A阴影区经、纬度跨度都是5°,图乙中B阴影区经、纬度跨度都是3.5°。A位于中纬度,B位于低纬度,实际范围A区域大于B区域。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B两图图上面积相同。根据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甲图比例尺小于乙图,代表范围大,内容更简略。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1)B;(2)东北;(3)A
21、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的有 。
(2)若沿虚线由B点向D点运动,前进方向的变化过程是: 。
[解析](1)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西半球。纬度向北增加为北纬度,图示四地纬度均为北纬度,顺自转方向,经度数增加的为东经,减小的为西经。图中A地坐标是(40°N,170°E),B地坐标是(170°E,20°N),C地坐标是(40°N,170°W),D点坐标是(20°N,170°W),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的有A、B、C、D。(2)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图中沿虚线由B点向D点运动,前进方向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答案](1)A、B、C、D;(2)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22、浙江省某中学在家乡开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 处,适合漂流的是 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
致为 。
该地区最高海拔为 米。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
车,已知比例尺为1:100000,则缆车线路的长度至少为 千米。
(3)结合缓坡上的梯田图,判断上图的C、D两山坡中更适合修建梯田的是 坡.
[解析]读图可知,(1)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B处;适合漂流的是A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2)该地区最高海拔为658米.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则缆车线路长度至少1千米。(3)结合图2,判断图1中C、D两山坡更适合修梯田的是C坡。
[答案](1)B;A;自西向东;(2)658;1;(3)C
23、如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洋地壳,岩层年龄较轻的是________(多选)。
(2)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板块即为软流层部分 B. 板块交界即为海陆交界
C. 板块即为地壳及部分地幔 D. 大陆的垂直升降造成板块的移动
(3)依据海底扩张学说,造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为( ) 。
A. 大陆漂移 B. 地球的自转 C. 潮汐效应 D. 热地幔上涌
[解析](1)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而甲、乙离海岭最近,因此岩层年龄较轻。 (2) 板块即为地壳及部分地幔,C符合题意。 (3)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D符合题意。
[答案](1)甲、乙(2)C(3)D
24、如图为松散泥土堆置的一个山谷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着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实验现象说明了 (填“风沙”“水流”或“冰川”)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堆积泥沙。与此现象相类似的地质灾害是 。
(3)地形地貌的形成既可能与地球内部的地壳变动有关,也可能与风沙、流水等外力有关,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变动造成的是 。
A.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B. 喜马拉雅山 C. 长江下游三角洲
[解析](1)A处是疏松的泥土,经水冲刷容易冲散,从而造成泥沙堆积。(2)土质结构疏松,无任何植被保护,水量冲击大,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林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3)植物通过自身的枝叶及其埋在土体中的根系,能够较好的调节地面的径流,提高土体的抗侵蚀性,从而有效地防止坡面泥石流的发生。
[答案](1)水流;(2)泥石流;(3)B
三、分析、解答题(每空2分,共40分)
25、内伶仃岛深圳市位于伶仃洋上的一个小岛。某中学科学考察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内伶仃岛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图为综合实践活动草图。
观看本图应该用 方法判断哪个方向是北。从图上可知,根据内伶仃岛在南山区的
________方向。
(2)同学们测绘了内伶仃岛上某两山峰,绘出图中所示的等高线示意图,图中虚线A表示
________,虚线B表示________,E处表示________,山峰C比山峰D海拔高度_________。
(3)图中_______处可能有河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读图可知,(1)没有标方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一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内伶仃岛在南山区的西南方向;(2)图9中所示的等高线示意图,图中虚线A地等高线向低处凸,表示山脊;虚线B地等高线向高处凸,表示山谷;E处为两山顶之间的低地,表示鞍部;山峰C比山峰D海拔高度高。(3)图中B处可能有河流,因为这里是山谷,易集水。
[答案](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西南;(2)山脊;山谷;鞍部;高 (3)B 此处是山谷,易集水
26、阅读“台湾海峡的变迁”,回答问题。
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000万年左右,台湾海峡受挤压第一次抬升为陆地。以后海峡地壳时升时沉,使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时分时连。尤其是第四纪冰期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了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海峡了……
(1)以上资料进一步说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台湾岛位于_______板块与_______板块之间。
(2)资料中提到的“台湾地区与大陆时分时连”,请解释:
“时连”是因为_______ ;
“时分”是因为________ 。
(3)煤是由陆地上森林转化而来的,科学家们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丰富的煤层,你能解释这一奇怪现象吗?__ _____。
[解析](1)以上资料进一步说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2)“时连”是因为第四纪冰期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了陆桥;“时分”是因为第四纪冰期时,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陆桥被淹没成海峡。
(3)台湾海峡在很久以前是陆地,地面长有森林,后来由于地壳下沉,森林被埋藏于地下,便形成现在的煤。
[答案](1)亚欧;太平洋
(2)第四纪冰期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了陆桥;第四纪冰期时,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陆桥被淹没成海峡
(3)台湾海峡在很久以前是陆地,地面长有森林,后来由于地壳下沉,森林被埋藏于地下,便形成现在的煤
27、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陡峭;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解析](1)由图可知,该地区在6-8月份时,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发生的较多,说明该区域地形陡峭,全年降水不均匀,6-8月份降水量较大,且植被覆盖较低,松散的碎屑物物多;故D符合;
(2)泥石流主要是植被覆盖率低,且地形陡峭,加上降水不均匀导致,所以防御泥石流和滑坡的方法是增加植被覆盖率,修建护坡工程即可;故D符合。
[答案](1)D (2)D
2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
(2)AB所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3)小河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
(4)量得C、D两点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其实地距离为________千米。
(5)如果在C、D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为减少工程量,应选择________(填“①”或“②”)线。
[解析](1)该区域的海拔高度超过500米,,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由此可以判断该区域的地形类型是山地。 (2)AB所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脊,因为该处的等高线向低处凸。 (3)河流发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根据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小河干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流。 (4)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中的比例尺是1∶300000,量得C、D两点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其实地距离为2×300000=600000(厘米)=6000(米)。 (5)如果在C、D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为减少工程量,应选择 ② 线。因为工程建设,一般选择坡度较缓,线路较短,难度小的地方修建。
[答案](1)山地 (2)山脊 (3)自西向东 (4)6 (5)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