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4 17: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六课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背景
(1)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发生一系列改变。
a.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b.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2)1901年清政府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至此,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措施:
(1)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2)选官制度改革
a.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 、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b.学堂选官制度确立: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c.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清政府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影响: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全图》
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由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
合作探究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探究一 晚清科举制与教育制度
材料 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未改轻侮之意。转瞬日俄合议一定,中国大局益危……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钜。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合作探究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袁世凯等人在《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提出该主张的背景及其目的。
主张:废科举,设学堂,兴新学。
背景:旧式教育和科举制落后、闭塞,颇受诟病;西学传播,近代新式学堂纷纷出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新政”开展,改革传统官制成为时人共识目的:推广新式学校,培养新政人才;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信任和支持。
1.南京临时国民政府
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士掌管国家,美国等国家只是将考选制度应用于下级的官吏,且考试之权仍然在行政部之下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方得妥当.....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孙中山全集》
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
文官考试思想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考试
甄别
报考条件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
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应用范围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考察内容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连续性 稳定性
3.南京国民政府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与北洋政府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有何新变化?
从1929年 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等级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文官等级制度并有所变通。根据1933年制定《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的规定,公务员分为4等37级。
文官制度 公务员制度
人治 法治
女子不可参加 女子可参加考试
继承与吸收
三、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
2
3
创立和发展阶段(1949年10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
挫折倒退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法制化建设阶段(1976年10月—1993年8月)
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三个阶段:
1、
2、
3、
废止领导干部终身制
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加强干部管理体制上的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改革
2005
1993
1989
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开始公务员制度试点工作
1984
公务员制度发展历程
1980
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
起草《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史料分析,合作探究,为什么在干部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
建立和推行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材料一:
“国家干部”这个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因而使干部范围越来越大,干部队伍越来越庞杂,反映不出各种人员的不同特定和结构的现状……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干部,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而且还强化了全社会的“官本位”意识……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主观随意性很大,严重影响了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这些干部人事制度中的重大缺陷和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
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过渡,这种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要求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组织人事工作做成相应的调整和转换,才能适应新经济体制的要求。……没有公开就很难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很难择优,因此要在竞争中去选人和用人。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优良传统和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公务员制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比较研究,在借鉴中提高
---江峰 《发扬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国家人事部行政科研究所)
1
建立了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
2
3
引进了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
公务员制度的突破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
阅读资料,概况分析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材料二:
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公务制度的指导原则。公务员必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西方公务员制度则强调所谓政治中立,要求公务员不得以公务员身份参加党派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各项具体管理制度是按照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来制定的……西方公务员制度则强调公务员管理是独立于党派之外的管理系统,不受政党干预,政党不得直接管理公务员。
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和任用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是我们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工作的一贯原则……西方公务员制度在用人标准上,只强调所谓“专才”或“通才”。
我国公务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不贪污受贿、不谋私利,并接受群众监督……西方公务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他们同政府的关系时雇员同雇主的关系。
我国不搞多党制和所谓政治中立,要求所有公务员在政治上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别。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度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 ---舒放 王克良《公务员制度教程》
与西方的文官制度相比,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有鲜明的特色:
一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西方文官则坚持政治中立;
二就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西方的文官制度不受政党干预;
三是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西方强度业务知识和能力是第一位;
第四是坚持领导职务任用交流制度,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可以互换,西方则是“两官分途”。
课堂小结
中国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变化:背景、表现
选官制度的变化:背景、官制改革、选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内容、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措施、特点、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改革开放前:措施、内容
改革开放后:干部、公务员
课堂检测
1.《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出台以后,干部选拔方式和手段亮点频出,各地纷纷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大大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可见,当代干部制度
A.强调法治建设 B.注重创新发展 C.立足经济建设 D.强化民族团结
B
【详解】
材料“各地纷纷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大大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体现的是干部任免制度的创新机制,B项正确;材料与法治建设、经济建设及民族团结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935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此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些规定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
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公务员任用与对国民革命的功劳、国民党派等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这种公务员任用制度会造成任人唯亲、政治腐败等局面,不利于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复议新政折》,主张大力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新政人才,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及第)。这说明清政府
A.想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B.开始正式培养翻译人才
C.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 D.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
C
【详解】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一方面大力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又给予其政治地位的奖励,这说明清政府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为新政培养人才,C项正确;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翻译人才的培养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新政的实施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内部因素及外部西方列强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
4.有学者认为,咸同以降,清廷为应对内忧外患,求才不拘常格,导致科举、保举与捐纳多途并进。清政府这一做法
A.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B.造成了仕途拥堵和吏治腐败
C.提供了文官录用的经验 D.探索出人才选拔的多种形式
B
【详解】
根据材料“清廷为应对内忧外患,求才不拘常格”、“科举、保举与捐纳多途并进”可知,这是应对统治危机的权宜之计,材料中多种选拔形式并进,加剧仕途拥堵和吏治腐败,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会加剧仕途拥堵和吏治腐败,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排除A项;清政府的多种录用形式,不会提供文官录用的经验,只能提供教训,排除C项;保举与捐纳等方式不利于人才选拔,排除D项。故选B项。
5.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等文官考试法案。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任职令》《文官考试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据此可知
A.立法规范近代政府行政 B.近代公务员制度已经建立
C.民国实现了政治近代化 D.官制改革借鉴了西方经验
A
【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均通过一系列立法来规范近代政府的行政工作,A正确;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排除B;民国时期中国始终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实现政治的近代化,排除C;材料体现不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