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提要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专题一 梭伦改革
必要性:
贵族制下的氏族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
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的社会动荡不安。
可能性:
①工商业发达,殖民扩张活跃,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工商业奴隶主产生了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
②城邦制为民主政治创造了有利条件;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建立了集体协商、选举制、任期制的法治原则。
③梭伦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睿智的策略和崇高的威望,于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一、社会背景
1、经济改革:
颁布“解负令” :废除平民的债务,
归还土地,废除债务奴隶制;
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2、政治改革:
①改变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②国家政权机构民主化改革,公民大会成为
最高权力机关,创立了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法庭。
二、主要措施
积极性:
①经济改革消除了债务奴隶制,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工商业和农业发展,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②政治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梭伦被誉为雅典第一位平民领袖
局限性:
“中庸”的原则使得改革不彻底。财产等级制度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民主仅是奴隶制国家内部少数公民的民主,妇女、外帮人、奴隶没有公民权。
三、评价
1、开端——贵族政治的确立(BC7世纪);
2、奠基——梭伦改革 (BC594)
内容
经济:
政治:
影响:
(前面以讲述)
四、民主制的发展脉络
3、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8)。
内容:
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②改革国家政权机构,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替代四百人议事会;500名议员按照比例代表制和抽签方式选举产生;
③创立“陶片放逐法”,进一步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牢固确立了民主制体制。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四、民主制的发展脉络
4、完善——伯里克利改革(BC443)。
内容:
①取消高级职官选举的财产资格限定,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
②改革国家政权机构,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五百人议事会——最高权力机构的执行机构。
意义:文化成就辉煌,国力鼎盛,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四、民主制的发展脉络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专题二 商鞅变法
1.经济:
铁农具牛耕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瓦解,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
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纷纷实行变法。
3.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
4.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争霸王之业,
一、社会背景
1、春秋时期管仲改革:
内容:
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实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 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影响:
管仲改革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客观上加速井田制瓦解。
但是没有触及到上层建筑,没有改变世卿世禄制。
二、各国变法
2、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
内容:
李悝经济改革:“尽地力”
政治改革:“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
触及世卿世禄制,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强调法治的作用 《法经》
吴起军事改革:“武卒”
影响:
不仅增强了魏国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还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
二、各国变法
1、背景:
西部偏远的秦国社会发展落后,秦孝公发愤图强,任用商鞅实行改革。
2、措施:
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实行什伍制
经济:废除井田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三、商鞅变法
政治: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县制
什伍连坐制
轻罪重罚
文化: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三、商鞅变法
3、评价:
商鞅变法的性质:
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也就是说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变奴隶制为封建制的社会革新运动。
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改革,对秦国和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军事实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④、商鞅变法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和井田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和土地私有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推动了历史前进;
三、商鞅变法
④、历史局限:
A、轻视教化,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成为秦朝暴政短命的根源;
B、重农抑商政策奠定了我国延续一千多年的经济传统,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三、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发展的历史潮流,反映了广大人民摆脱奴隶制束缚的迫切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是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三是商鞅的个人作用:
商鞅敢于同旧的势力作斗争。变法前就用“治世不
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历史进化思想驳斥了旧贵
族,为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变法过程中,又不畏
强权,严惩了一些旧贵族,从而确保了新法的推
行。
三、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1、439年北魏结束十六国的纷乱局面,统一北方,为北方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2、北魏政权社会发展水平落后,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人民强取豪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社会改革迫在眉睫;社会危机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3、北魏政权鲜卑族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孝文帝和冯太后顺应趋势,锐意改革。
改革的主观原因。
一、改革背景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
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农民获得土地,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政府获得了稳定的税源和兵源,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2、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内容:五家一邻,设邻长;五邻一里,设里长;五里一党,设党
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
徭役、兵役。
影响:落实了对地方户籍和田亩的清查,政府控制的编户增多,
有利于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与兵役,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加强
了中央集权;
3、整顿吏治,
制定官吏的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度。影响:吏治得到改善。
二、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1)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的原因:
平城气候恶劣,经济落后;地处偏僻,难以有效控制中
原;军事上柔然时常骚扰;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推行改革。
洛阳地处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曾经长期处
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便于举兵南下实现统一。
2)迁都洛阳影响:
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
深入展开;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
发展。
(二)中后期: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5、行汉制、移风易俗。
内容: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改行汉制。
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历史作用
1、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包括政治封建化和农耕定居化];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4、为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
2、与冯太后、孝文帝卓越的胆略和远见分不开,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每年给辽、西夏的岁币,致使到了中期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简称“三冗”“两积”],财政危机严重;
2)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边患危机,土地兼并致使阶级矛盾尖锐。
2、革新除弊成为朝野共识,然而范仲淹的
“庆历新政”失败了,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1、理财——“富国之法”:
①实行青苗法、市易法和均输法,
通过政府借贷、贸易和采购制度改革,增加政府收入,抑
制了豪强地主的高利贷盘剥和对市场的垄断;
②实行募役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要求豪强按实力交纳免役钱,按土地实数交纳赋税,打击
地主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③农田水利法
修复和新建了不少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生产。
二、主要内容
2、军事——“强兵之法”:
①精减军队,提高质量,减轻政府负担;
②实行保甲法,寓兵于农,加强地方治安和军队兵源;
③实行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数量和质量;
④实行将兵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兵将分离的局限,提高
了军队战斗力;
3、教育——“取士之法”:
①改革科举制度:
考试内容与形式,把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改为务求实际的经义策论;
②选官制度:
抑制恩荫,择优录取,提高官员素质。
二、主要内容
1、变法触犯了豪强地主[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利益]的既得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
2、用人不当和执行不利,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
3、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4、宋神宗迫于压力动摇妥协,他去世后反对派最终废除新法。
三、失败原因
1、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
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
人。
2、认识[评价]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
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四、经验教训及认识[评价]
(1)变法的进步意义: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打击了豪强地主,增加了政府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变;培养培养、选拔人才
②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不足: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1.必要性:
天主教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上居于统治地
位,腐败统治,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引
起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①政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神权大于王权,干涉各国内政,阻碍王权强化;
②经济: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搜刮财富,兜售赎罪券[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的导火索];其轻视商业的思想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③思想文化:天主教会处于统治地位,垄断教育,思想文化专制;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迫害异教徒;
④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
⑤德国因素:宗教改革之所以从德意志开始,是因为德意志遭受的剥削尤为沉重,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2.条件[可能性]:
14~16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西欧的资
本主义产生发展,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
过渡,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各国君主都迫
切地想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
①经济: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天主教会。
②政治:民族主义观念兴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③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根本原因: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
脱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天主教会。
直接原因:
天主教会腐败和搜刮,引起欧洲各国及社会各阶
层的强烈不满。
根本目的:
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建立民族的、适合资产阶
级需要的教会,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导火线:
1517年,罗马教皇以兜售赎罪券的形式对德意志
进行勒索。
1、开端——德意志的马丁·路德改革:
《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①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②马丁·路德的主张:
第一,反对赎罪券;
第二,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第三,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第四,简化宗教仪式,主张神甫娶妻;
第五,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第六,建立本民族教会。
③蔑视教皇权威,焚毁教皇敕令;
翻译德文版《圣经》,方便普通教徒阅读。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
④马丁·路德改革影响: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路德宗[路德教派主要在德国和北欧传播]。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扩展——瑞士的加尔文改革
①1536年加尔文在瑞士发表《基督教原理》,1541年开始宗教改革。
②与路德相同点:
反对盲从天主教会;信仰得救、《圣经》是最高
权威;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
③不同点:
第一,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先定论”,
鼓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鼓舞了资产阶级的
进取精神,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第二,神职人员要由信徒选举产生;制定严格的道
德标准,过节俭生活;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第三,迫害“异端”。
④加尔文改革影响:
加尔文的教义更为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尔文
的学说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依据],
教会组织更为严密,很快传到法国、尼德兰、英国等
国家。
背景:
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②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
内容:
①英王亨利八世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
(内容见教材)
②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内容见教材)
影响:
严重削弱教会势力,强化王权;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
3、扩展——英国宗教改革:
①教会改革运动。
原因: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为了抵御新教的攻势,
天主教会为了重振声威,进行教会纯洁运动。
措施:
革除内部弊端,停止出售赎罪券,惩治贪污腐化,加强对
神职人员的监督;
维护天主教教义,改组宗教裁判所,严厉打击宗教异端;
创立耶稣会,成为反宗教改革的最重要工具。
影响:
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恢复了天主教的部
分势力,耶稣会在传教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殖民侵略的
急先锋,一方面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4、扩展——天主教的教会改革运动和欧洲的宗教宽容:
②宗教宽容。
原因: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战争、教派纷争不断,
有识之士要求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概况:
1555年,德国新旧诸侯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敕令》,
1555年,德意志规定 “教随国定”;
1598年,法国主张个人“信仰自由”。
5、宗教改革的结果:
经过斗争,形成了由本地封建主支持、不受教皇管
辖的新教派。这些新教派统称为新教。这样基督教
就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派别,此种情况
延续至今。
1、宗教改革实质:
一场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
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
2、意义:
①思想上: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立了条件
[即推动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专题六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经济: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根本原因),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缓慢,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
后于西欧主要国家。
2、政治:
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
3、军事:
1856年俄在与英法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克里木战争中残
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落后,激化了社会矛盾
(直接原因)。
4、变革的呼声 [政治上+思想上]:
“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
5、新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在位)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一、历史背景
改革目的:
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二、改革内容及认识
1861年3月3日(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开始改革。
1、“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政治上:
农奴无条件的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经济上:
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通过赎买可得到一块土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组织上:
加强村社制度。
影响:
农奴获得了解放,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但是农民代价沉重,买地需负担昂贵的赎金和各种义务,
农民还受到村社制度的严格控制,引发严重暴动。
2、司法改革:
内容: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与陪审制。
评价:政府官员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司法改革实际进展缓慢。
3、地方自治:
内容:参照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模式,民主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评价:保证资产阶级在地方机关中占据主导;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但实际权利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
1、改革的性质:
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积极影响:
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俄国逐步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历史影响
①经济上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政治上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司法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法制化进程,地方自治机构的建立促进了民主化。
3、局限:
改革是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
益,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阻碍着资本主
义的进一步发展,俄国的社会矛盾仍然尖锐,整
体实力仍然落后于其他欧美国家。
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
历史背景。
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
主要内容,
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专题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政治上:
作为奥斯曼行省的埃及,各种政治集团争权夺利,战乱频
繁,政局动荡不安;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英先后侵
略埃及,埃及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
2、经济上:
18世纪埃及盛行包税制,赋税沉重,欧洲大量倾销廉价商品,埃及农业和手工业遭受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3、条件具备:
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夺取政权,建立穆罕默德·阿里王
朝;阿里政权面临内忧外患[英国、奥斯曼帝国和马木路
克的多方面威胁]。为了富国强兵和抵御侵略、维护统
治,阿里实行改革。
改革目的:
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扩张。
一、改革的背景
1、经济——创办近代工厂
①创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②培养本国技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③采用行政措施,保护民族工业发展。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①仿效欧美国家,改革行政制度,中央设高级国务会议,简化地方行政区划;
②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
③整顿社会治安,消灭盗匪。
3、军事——建立新式步兵和海军
①建立步兵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
②招募士兵,加强训练;
③不断扩建军营,加紧征兵;
④大力发展海军,建立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
二、主要内容
4、文教——发展世俗化、近代化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①创办世俗中小学和专科学校;
②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
③开办语言学校,翻译欧美国家著作。
三、结果:
失败。(原因见局限性)
四、评价
1、积极影响:
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
①政治上:
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统一,整顿了社会秩序;
②经济上:
建立了近代工业,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军事上:
增强了军事实力,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④文教上: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培养了人才,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积极影响
性质: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对外扩张而进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由于下列原因,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①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经济、政治体制];
②发展工业面临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困境;
③苛重的赋役,无止境的兵役和对外战争的进行,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④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破坏了埃及的工农业生产,动摇了阿里的统治;
2、历史局限:
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专题八、明治维新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①政治上:
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基础开
始分化,世代相袭的封建等级身份制度引发社会各阶层的
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②经济上:
幕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外交上:
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1853
年黑船事件之后开始遭受美国、英国等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日本陷入民族危机。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2、改革力量的形成和壮大:
下级武士寻求救国之路,然而通过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机
的希望破灭,形成改革派[又称倒幕派]
[改革派主张“王政复古”,推翻幕府,恢复天皇统治,对
外反侵略];
长州、萨摩等西南强藩为大本营,军事经济实力不断
壮大; 斗争方式从尊王攘夷调整为武装倒幕;
3、洋学[“兰学”]的传播和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4、改革条件成熟:1868年倒幕派武装倒幕成功[“王政复古”为口号],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改革的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具体说来就是
政治: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经济: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外:摆脱外来压迫。
二、改革的内容
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
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
纲领。
(1)政治: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宣布四民平等,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度和武士的特权。
③实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大日本帝国法》,规定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自由民权运动推动下,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评价:
宪法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
宪法也有进步之处,它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确立了日
本近代天皇制政体{专制色彩浓厚的君主立宪制},日本成
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2)经济:
①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②殖产兴业,大力促进工业化
1)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引进西方大量技术设备,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2)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3)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4)通过国营企业的示范、将国营企业廉价出售给私人的方式,扶植民间企业发展。
5)重视培养人才。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培养本国人才,派遣留学生,设立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3)文明开化: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①教育改革,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
②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③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④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大力推行西化。
(4)军事:
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效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
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改进装备,进行武士道教
育,创办军事院校,培养指挥人才。
使日本由封建落后国家变成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四、历史影响
明治维新的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三、结果: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由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①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经济上,通过殖产兴业,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社会风俗逐渐文明开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军事上:实现军事力量的近代化
⑤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
⑥成功启动近代化,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启迪和经验。
1、积极影响:
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①政治上:
藩阀专制,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②经济上:
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生活贫困,制约工业
发展;
③军事上:
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
的灾难。
④思想文化上:
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2、局限性: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专题九.戊戌变法
1、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战后列强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激发了救亡图存的
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西方近代思想传入;
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时间:19世纪末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维新派基本主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2、康有为: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经典相融合,撰写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
子的亡灵,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
础,成为维新变法理论基础,在思想界产生了 “火山大喷
火”般的巨大影响;
二、维新思想与政治主张
3、梁启超:
代表作《变法通议》,任上海《时务报》主笔;积极宣传
民权思想[民权思想是思想核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
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4、谭嗣同:
著有《仁学》, 他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
制君权、宗法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批判纲常
礼教最为激烈,主张“冲破网罗”。
5、严复: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被称为
“精通西学第一人”。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维新的道理。
1、兴起:公车上书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
创办报刊和学会.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内容:三个要不要
实质:
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
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发展。
二、维新过程和内容
3、高潮:百日维新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
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维新派组建救国会,维新浪潮激荡全国。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新政从6月11日至9月21日,
史称“百日维新”。
①政治方面: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
旗人寄生特权。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享有一
定程度的政治权利,参与政权。
②经济方面:
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
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设置邮政局。有利于中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
除八股,改试策论,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有利于西方科
学技术的传播。
新政的内容:
④军事方面:
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添设海军。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评价新政的内容:
①积极性:
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科
教文化传播,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封建政治制度],
具有进步意义;
②局限性: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
宪的政治主张,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对于封建土地制度问题没有丝毫触动。
4、结局:
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5、变法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②主观上:
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列强和袁世凯抱有
不切实际的幻想,政治上不够成熟,急于求成;
③客观上:
封建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
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
封建势力联合抵制破坏; 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积极:
①进步性: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
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
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②爱国性: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
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
亡图存,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三、历史评价
②启蒙性: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开
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
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
传播。
3、结论: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
(1)国际环境:
日本:
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
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
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中国:
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
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
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
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中日改革之比较
(2)国内环境:
日本: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中国:
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
(3)思想文化:
日本: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中国:
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
日本:
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改革的阻力相对小。
中国:
维新派力量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5)改革途径:
日本: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中国:
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6)改革措施:
日本:
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
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
中国:
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
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
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
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
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