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精品资料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精品资料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29 13:21:00

内容文字预览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人手赏析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
二、难点:
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人手赏析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播放歌曲《信天游》,介绍信天游的特点: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信天游《回延安》来感受民歌的魅力。
导语二 (直接导人,板书课题)《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糜子(mēi)
白羊肚(dǔ)
脑畔(pàn)
2.走近作者。
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歌剧《白毛女》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他的早期诗作,主要取材于“少年时代的生活记忆”,愤怒控诉了旧中国农村恶霸地主的罪恶,倾吐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艺术上有模仿艾青、臧克家等人诗作的痕迹。早期诗集为《乡村的夜》。建国后,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
3.《回延安》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诗所采用的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信天游”(又名“顺天游”)的形式,这种民歌
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多作蝉联,多用叠字,多用衬字,既有急徐相替之美,又有刚柔交织之妙。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因而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歌特色。
4.整体分析诗歌。
本诗总共分几个部分,侧重点各是什么?
【点拨】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提示】(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2.“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提示】(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提示】(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5.结尾二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提示】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探究】(1)“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7.探究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明确】这是全文的难点之一。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提示】这里可以简单讲解,不必深入。
【点拨】这首诗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魅力。
(1)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一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作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2)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入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四 课内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教学任务较重,在实际操作中,要牢牢把握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朗读为主。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导语二 出示一组英国康桥的图画,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多数会说到感觉很一般,很平常等)但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她却拥有了别样的风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享誉中外的现代诗《再别康桥》。
导语三 五四运动时期,著名诗人闻一多提出了现代式的美学主张即诗歌要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图画美),诗人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先生的这一主张,并去积极实践这一美学主张,这在他的许多作品里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再别康桥》等就鲜明地体现了出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再别康桥》这首美妙的诗歌。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朗读全诗,抽查学生,教师正音;再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提示】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歌载舞(zài)
装载(zài)
登载(zǎi)
斑斓(lán)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诗中饱含的深情。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一欢欣一陶醉一执著一激动一沉默一平静。此处是重点,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能力。
3.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是一个风流倜傥、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短命诗人。《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4.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夏天,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扬娜拉》等。
5.题目中的“再”,交代了这是诗人第二次离开,第一次的离开,作者写就《康桥,再会吧》,如今情难自控,再次挥笔成诗,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此外,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是优美宁静的康桥风光。就从这点上说,这首诗较之于一般的离别诗,就显得新颖而又含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探究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哪些地方找到?
【提示】(1)无限眷念,难舍难分——真爱无声。
开头的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的宁静与优美已经深深印刻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以至于诗人在即将告别之际,也不忍打破康桥宁静之美,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惜爱之情缘自诗人对康桥、对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结尾处的三个“悄悄”,比起“轻轻”,略显沉重,但是,通过诗歌主体部分感情变化可知,诗人在壮怀激烈准备高歌一曲的时候,读懂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清淡雅致的离别主题,因此以沉默的姿态悄悄告别,可以说,感情上更是加深对康桥的尊重和热爱。可谓真爱无声。学生也可以从选择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条水草”表明永不分离等)来表现热爱自然这一角度作答。
(2)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
儒雅的文人也当是性情中人,寻梦就是寻找自由,寻找爱情。当唱欲唱,却又不唱,看似矛盾,好像感情受到了压制,实际上却体现了诗人还给静谧的康河风光以自由而获取自.己心灵上的更大自由。从开头的招手到结尾的挥一挥衣袖,感情由眷念到洒脱,境界顿出。学生也可以从“做一条水草”等语句分析诗人对待“物”的民主、平等态度。
(3)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说:这是诗人现实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意象,描绘出一幅静美悠闲的西方油画。加上整齐的诗行,鲜明的节奏,平平仄仄起来,声调舒缓有致,参差错落,就像一支动听的小提琴乐曲。那旋律真是太悦耳、太让人陶醉了!每节的换韵,又使得我们听出了旋律的流动之美。首尾的呼应,又使得乐章的回环严密。而这一切的造化了无痕迹,得益于诗人那颗敏感纤细的心,到这里我们可以悟出:康桥是美丽的,康河的河畔是美丽的,而最美丽的当是诗人那颗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学生可以从意象上进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进行想像。不赘言。
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建筑美: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语言)
绘画美: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意境)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所在,《再别康桥》是对精神归宿地的再次造访和重新确认。这首诗已经成为一个对于精神归宿的文化符号,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这首诗中感受到面对精神归宿时的心灵的平静。在教学中还是主要以朗诵为主。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现代诗二首(一课时)
目标预设:现代诗歌诵读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联想能力,运用联想,欣赏诗歌。
教学准备:配乐诗朗诵VCD
预习导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文学是人类情感的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做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今天,我们发挥联想,展开想象,诵读欣赏两首现代诗歌。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一)《少年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感情朗读、小组里感情朗读比赛、指名感情朗读。
2、结合诗后提示,讨论诗歌创造的意象和创设的意境。
3、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生活是多么广阔》
方法同上。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配乐诗朗诵欣赏VCD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学写新诗或将所读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感情朗诵诗两首。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4张PPT)
诵读欣赏
注音
泾 ( ) 渭( ) 溷( )
阕 ( ) 颠( ) 簸( )
理解词语
1、泾渭分明
2、泾浊渭清
基础知识检测
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
重点知识点拨
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合称为四大文学体裁。诗歌以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以体裁分,可以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两首诗就是属于现代诗。现代诗又分自由诗和散文诗。自由诗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散文诗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就可以。
作者作品
朱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晨报》副刊《诗镌》,提倡写格律新诗。他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之一。23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两年后回国任安徽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及教授,并在《青年界》《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诗作。1932年到上海,生活漂泊困窘,情绪愤懑失望,感到不容于世,在1933年由上海乘船去南京的途中投江自杀。英年辞世,深为同伴所痛惜。
作者作品
何其芳是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1938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写出了热情歌颂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为文学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朗读《少年颂》,概括每小节诗意
第一节诗人把少年比喻成小羊,跳跃的轻快动作显出了少年们的活泼。提着嗓子的笑,撒开腿的跑进一步写出少年活泼的情态和动作。
第二节主要突出了少年的清纯。诗人用山泉、白云来比喻少年的清纯。然后用了一个泾渭分明的典故来说明我们青少年要做纯洁的人。
第三节诗人直抒胸臆,表现青少年的勃勃生机。两个“恨”字,表达了青少年对包括暮气在内的“一切衰朽的东西”的恨。爱憎分明。突出了青少年的斗争精神。
第四节诗点明我们是新人。我们要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朱湘写这首诗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因此结尾有“我们要翻一阕新声”,语带双关,蕴含着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
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少年的活泼与清纯,勇敢的斗争精神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这首诗笔调清新,章法整齐,韵调和谐,体现了新诗的特点。
朗读《生活是多么广阔》概括诗意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渴望与歌颂。当时延安生活艰苦,物质极为匮乏,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而是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
第二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号召少男少女们去开拓一种未曾有过的紧张而有趣的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笑着面对生活。
第三节使用环结法结束全诗。生活是海洋,但是生活又是多么芬芳。海洋写出生活的广阔,芬芳写出生活的温馨与幸福。结尾富有新意
语言运用能力训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诗中的最喜欢的小节用自己的语言精彩描绘或改写诗歌或画一幅画,相互交流。
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生活是多么广阔》完成下面问题:
1.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排比句的运用。诗的第二节由15个排比句组成。前11个排比句描绘了什么?为什么使读者陷入了深深的喜悦之中?
2.后4个排比句是由实转虚,在这些描写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课后练习
做两个关于“朱湘”“何其芳”的知识卡片。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现代诗二首》学案
学习目标
1.词语要求准确注音、规范书写、恰当理解。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能够把握诗歌的感情,正确诵读诗歌。
4.阅读能力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能够把握诗歌的感情,正确诵读诗歌。
2、阅读能力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重点知识点拨:
1.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合称为四大文学体裁。诗歌以表达方式为分类标准时,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以体裁为分类标准时,可以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两首诗就是属于现代诗。现代诗又分自由诗和散文诗。自由诗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散文诗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就可以。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再读诗时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要抒发的情感了
2.简介作者作品
《少年歌》的作者是现代诗人朱湘。朱湘(1904-1933),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晨报》副刊《诗镌》,提倡写格律新诗。他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之一。23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两年后回国任安徽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及教授,并在《青年界》《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诗作。1932年到上海,生活漂泊困窘,情绪愤懑失望,感到不容于世,在1933年由上海乘船去南京的途中投江自杀。英年辞世,深为同伴所痛惜。
《生活是多么广阔》选自《何其芳文集》。何其芳是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1938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写出了热情歌颂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为文学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借助工具书掌握下例词语
1. 注音
泾 ( ) 渭( ) 溷( ) 阕( )
颠 ( ) 簸( ) 讴( )歌
2. 多音字
藏 露
3. 形似字(注音)
讴歌( ) 殴打( ) 海鸥( ) 呕心( )
4. 理解词语
泾渭分明
泾浊渭清
三、熟读现代诗二首
把握诗歌的节奏
四、思考
《少年歌》
1.读诗歌,尝试圈点每小节的关键词语或语句并能说说其中的依据。
2.说一说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
《生活是多么广阔》
请同学们根据上篇诗歌的学习要求,学习本诗歌。
五、典型例题
阅读《生活是多么广阔》完成下面问题。
1.诗歌断开的地方称什么?请概括写出它们的诗意。
2.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排比句的运用。诗的第二节由15个排比句组成。前11个排比句描绘了什么?为什么使读者陷入了深深的喜悦之中?
3.后4个排比句是由实转虚,在这些描写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解法:诗歌断开的地方称为“节”。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渴望与赞颂。第二节描绘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第三节赞颂生活的温馨与幸福。第2题,诗人在前11个排比句描绘了一种美妙的生活情景,因此使人陷入了深深的喜悦之中。第3题,诗人在静态的描写中点出了生活的比较内在的方面,心灵的高尚,对人的友善。它启发年轻人去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去用自己的热情发现别人的真诚。)
六、知识积累:
1.做两个关于“朱湘”“河其芳”的知识卡片
2.课后阅读朱湘和何其芳的其它作品,并找些与他们同时代的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朗诵
七、同步达纲练习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2.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3.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7张PPT)
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字子沅,安徽太湖县﹐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时父亲在湖南沅陵做官。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20年入清华大学。1922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後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後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那里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1932年夏天去职﹐飘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
朱湘
   我们是小羊, 我们恨暮气,
  跳跃过山坡同草场, 恨一切衰朽的东西。
   提起嗓子笑。 我们要永远
   撒开腿来跑: 热烈同勇敢,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直到死封闭起眼皮。
   我们是山泉, 我们是新人,
  白云中流下了高岸; 我们要翻一阕新声。
   谁作泾的溷 来啊,搀起手,
   流成渭的清, 少年歌在口,
  才不愧我们的真面。   同行入灿烂的前程!
撒开(sā) 溷(hùn)
嗓子(sǎng) 一阕(què)
衰(shuāi) 朽(xiǔ)
暮气 (mù) 渭(wèi)
搀起手(chān)
诗人在第一节中把我们比作小羊。
你还能把我们比做什么?请你照着第一节仿写一段话。
我们是 .
想一想~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别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又是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宝藏(zàng)
帐篷(péng)
露宿(lù)
搜集(sōu)
颠簸(diān)(bǒ)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想一想,除了诗人在诗中说道的活动外,我们还有那些即好玩,又有益的课外活动呢?请举例说明~~
这两首诗作者都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同学们,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该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更应该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1.抄书后生词,五遍
2.抄生生字,五遍
抄词本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要求准确注音、规范书写、恰当理解。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能够把握诗歌的感情,正确诵读诗歌。
4.阅读能力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能够把握诗歌的感情,正确诵读诗歌。
2.阅读能力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预习要求
(一)借助工具书掌握下例词语
1. 注音
泾 ( ) 渭( ) 溷( ) 阕( )
颠( ) 簸( ) 讴( )歌
2.多音字
藏 露
3.形似字(注音)
讴歌( )殴打( )海鸥( )呕心( )
4. 理解词语
泾渭分明 泾浊渭清
(二)熟读现代诗二首
把握诗歌的节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少年的你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朝气?(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在黑板上板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诗人朱湘的《少年颂》,了解诗人笔下的少年形象。
简介作者作品(幻灯片1)
二、教学步骤
重点知识点拨:
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合称为四大文学体裁。诗歌以表达方式为分类标准时,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以体裁为分类标准时,可以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两首诗就是属于现代诗。现代诗又分自由诗和散文诗。自由诗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散文诗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就可以。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再读诗时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要抒发的情感了
《少年颂》
1.请同学们轻生诵读这首诗,能够把握诗歌的节奏。
2.分组自由朗读,讨论每小节的朗读语气,概括每小节诗意
3.师总结学生的要点:这首诗表现了少年的活泼与清纯,勇敢的斗争精神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第一节诗人把少年比喻成小羊,跳跃的轻快动作显出了少年们的活泼。提着嗓子的笑,撒开腿的跑进一步写出少年活泼的情态和动作。
第二节主要突出了少年的清纯。诗人用山泉、白云来比喻少年的清纯。然后用了一个泾渭分明的典故来说明我们青少年要做纯洁的人。
第三节诗人直抒胸臆,表现青少年的勃勃生机。两个“恨”字,表达了青少年对包括暮气在内的“一切衰朽的东西”的恨。爱憎分明。突出了青少年的斗争精神。
第四节诗点明我们是新人。我们要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朱湘写这首诗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因此结尾有“我们要翻一阕新声”,语带双关,蕴含着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
这首诗笔调清新,章法整齐,韵调和谐,体现了新诗的特点。
4.再读诗歌,尝试圈点每小节的关键词语或语句并能说说其中的依据。
灯片3)
5.再读诗歌,加深理解,尝试总结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思想感情。
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板书(幻灯片4)
6.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由提问,师生互相释疑。
《生活是多么广阔》
1.简介作者作品(幻灯片6)
2.请同学们根据上篇诗歌的学习要求,讨论本诗歌的学习要点。
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渴望与歌颂。当时延安生活艰苦,物质极为匮乏,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而是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
第二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号召少男少女们去开拓一种未曾有过的紧张而有趣的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笑着面对生活。
第三节使用环结法结束全诗。生活是海洋,但是生活又是多么芬芳。海洋写出生活的广阔,芬芳写出生活的温馨与幸福。结尾富有新意
3.明确要点之后,分组讨论释疑。
三、语言阅读能力训练(幻灯片7)
1.能够用3-4句话来表达诗意的思想感情。
2.比喻、双关、排比、反复等修辞的使用。(生讨论并举实例说明)
四、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幻灯片8)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诗中的最喜欢的小节用自己的语言精彩描绘或改写诗歌或画一幅画,相互交流。
五、课后练习(幻灯片8)
做两个关于“朱湘”“何其芳”的知识卡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的感情,正确诵读诗歌。
2.阅读能力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
3.通过学习,陶冶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点:
1.能够把握诗歌的感情,正确诵读诗歌。
2.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大家认为少年的你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朝气?(生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在黑板上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诗人朱湘的《少年颂》,了解诗人笔下的少年形象。
2.指名学生简介作者、作品的背景。
《少年歌》的作者是现代诗人朱湘。朱湘(1904-1933),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晨报》副刊《诗镌》,提倡写格律新诗。他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之一。23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两年后回国任安徽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及教授,并在《青年界》《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诗作。1932年到上海,生活漂泊困窘,情绪愤懑失望,感到不容于世,在1933年由上海乘船去南京的途中投江自杀。英年辞世,深为同伴所痛惜
二、释疑解难,拓展延伸
《少年歌》
1.教师配乐朗诵后,指名学生领读,请其他同学们轻生诵读这首诗,能够把握诗歌的节奏。
2.分组自由朗读,讨论每小节的朗读语气或感情并能够说说其中的理由。
生讨论并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或自告奋勇。
3.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板书。(欢快,对少年的喜爱)
4.再读诗歌,尝试圈点每小节的关键词语或语句并能说说其中的依据。
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板书(活泼、欢快、清纯、爱憎分明,追求理想)
5.师: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用什么样的语气?(生回答)
6.再读诗歌,加深理解,尝试总结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思想感情。
(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7.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由提问,师生互相释疑。
8.学生进行朗诵比赛。
《生活是多么广阔》
1.直接导入,指名学生简介作者作品
《生活是多么广阔》选自《何其芳文集》。何其芳是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1938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写出了热情歌颂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为文学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2.释疑解难
朗读诗歌、感知诗句。
(1)教师配乐朗诵《生活是多么广阔》,听读是注意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本诗在结构上共有三部分组成:开头和结尾重复照应,中间一段是诗歌的主体内容,写的好像作者那个时代的理想。
首段和尾段使用的是环结法,即尾节是首节的重复,但又略有变化,将第一节中的第二句“生活是海洋”改为“生活又是多么芬芳”。“芬芳”写出了生活的温馨和幸福,这种同中有异的变化很有新意,给人留下回味。
3、精读探究,拓展延伸:
(1) 学生放声朗读诗歌,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提问:诗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从中你领悟到什么生活哲理?
(2)下面我们就来仿照第二节的句式,以“生活”为话题进行仿写。
教师总结。
三、布置作业:
1、 仿照《生活是多么广阔》的形式写一首诗歌。
2、 阅读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现代诗二首》预习作业
(一)借助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
1、 注音
泾 ( ) 渭( )溷( )阕( )颠( )簸( )讴( )歌
2、 多音字

3词语造句: 泾渭分明
蓦气 (朝气)
(二)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及作者写作诗歌的背景。
(三)熟读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二首》达标检测:
1、《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中说“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联系《生活是多么广阔》谈谈诗人渴望一种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首诗中想象的句子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两首诗中各找出两个比喻句,简要分析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一节说“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是什么使诗人这样充满希望的?
参考答案
  1.诗人渴望一种内容丰富、紧张而有意义的积极进取的生活。
  2、想象的句子有“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3、《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比喻句如“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像一片阳光”,把歌声比作“微风”和“阳光”,使歌声成为可感可见的生动形象,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优美动人。《生活是多么宽广》的比喻句如“生活是海洋”形象地表明生活是多么广阔,抒发了热情洋溢的赞美之情。
是少男少女的活力(其实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延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现代诗二首 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⑴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  ⑵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
⑶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  ⑷软泥上的青荇(  )
2.填写。
⑴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⑵我 衣袖,不带走 。
3.体会加点词表现的意境。
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⑵满载一船星辉。
4.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
⑵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
⑶延河滚滚喊“前进”(    )
⑷再回延安看母亲(    )
5.下面诗句按照感情划分,节拍线和着重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B、双手/搂定/宝塔山
C、千声万声/呼唤/你
D、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6.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7.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第二部分:
(一)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8.诗人在二至五节中描绘了怎样的情境
9.诗的首节三个“轻轻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感情如何体现在二至五节所描绘的情境中
10.诗中使用了较多色彩比较绚丽的词语和动作性很强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最后一节诗在全诗的结构上和感彩上各起了什么作用
(二)
新月
何其芳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2、第二、三小节是写实,还是想像中的事?
13、“新月”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们的情怀?
15、这首诗中哪些字是押韵的字?
第三部分:
16.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       ,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17.下列没有“不合逻辑”语病的一项是(  )
A、800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B、3月15日,两艘货轮在长江上游相撞沉没,两船遇难人员被救二女七男。
C、该市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消费者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
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写诗的适用,为文的也适用。
18.阅读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回答问题。
1954年,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上意外地输给法国队,与冠军失之交臂。足球可是巴西的国魂。球员们沮丧、懊悔,他们准备承受球迷的嘲笑、辱骂。可是,当飞机降落时,眼前却是另一种景象:总统和两万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打着一条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4年后,巴西队不负众望,赢得了世界杯冠军。在宏大而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上,人群中依然打着那条格外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
⑴前后两条同一内容的横幅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⑵从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