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共40分,20题,每题2分。)
1.殷人的祖神与天神没有血缘关系,人的祈求只能通过祖灵向上帝转达,而周人则把祖先崇拜与天帝崇拜相结合,周人可以直接祭天,把周王说成天之元子,即天子,并形成了一套既嫡且长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A.祖先崇拜有所削弱 B.宗教思想决定权力运转
C.政治的伦理性增强 D.君权神授观念开始形成
2.据《汉书·师丹传》记载,西汉末年,师丹出任大司空(御史大夫)后曾跟随丞相孔光等人上书“限田”,得到皇帝同意。然而“限田令”刚刚颁布,皇帝赐给一位宠臣的土地就将近法定限额的七十倍。这一事例反映出
A.皇权的非理性特征凸显 B.群臣集议具有法律效力
C.私田逐渐得到官方承认 D.丞相权力已被中朝分割
3.南宋人王林说:“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土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作者认为宋代科举制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促使社会底层好学上进
C.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误导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4.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政府重视对异族的管理 B.荷兰在亚洲扩张被遏制
C.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D.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5.乾隆十三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奏本制度,规定只准用题本和密折。到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又废除题本,统一使用奏折,规定:“内外各衙门一切题本,本属繁复……均著改题为奏。”据此可知,这种上奏制度的变迁
A.契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 B.成为清廷政治衰落的诱因
C.促使清廷公文日渐近代化 D.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7.如表所示是1911年英法媒体关于中国时事的相关报道。英法媒体的这些报道
具体报道 出处
“袁(世凯)是当今中国最令人好奇,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个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 法国《时报》(1911年12月23日)
“通过建立共和政体从而确保中国秩序的这一做法,远不及我们依靠袁世凯的方案来得更有把握” 英国《泰晤士报》(1911年12月25日)
A.意在教唆袁世凯镇压中国民主革命 B.反映了列强以华制华的侵略思想
C.表明袁世凯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工具 D.为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制造了舆论
8.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选举权的规定。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凡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群众,不分男女种族宗教,皆为苏维埃共和国公民;享有苏维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除外。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18周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卖国贼除外。
A.体现了党的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B.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完全相同
C.始终坚持打击资本家和地主 D.反映了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
9.1940年10月蒋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误,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作”;此外在国民政府的努力下,1942年10月9日美、英两国政府分别通知中国政府,声明愿及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材料说明
A.中国追求与英美有同等的国际地位 B.中国向英美展示陆军强大的战斗力
C.美英希望接纳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成员国 D.抗日战争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0.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变化。美国“策略”的变化说明
1949年 暂时不承认 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20世纪50年代初 拖延讨论 美国操纵联合国否决机器,通过了“延期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整个50年代都遭到美国否决
1961年 “重要问题”提案 美国提出:代表……需要2/3多数票通过才可解决。自十六届联大起又继续把中国阻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达十年之久
1971年 双重代表权 美国主张,“在处理中国代表权问题时,联合国应当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都是存在的”
A.新独立民族国家支持恢复中国代表权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C.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D.美国自身经济实力不断遭到削弱
11.土豆,在大陆称“马铃薯”,在台湾叫“花生”……两岸部分字词的差异即将有典可查。2012年2月8日上午同一时间,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文化总会,分别在北京、台北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合作的最新成果——-《两岸常用词典》编撰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正式开通。这一做法
①方便两岸同胞沟通和语文应用②进一步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③对于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④有助于在台湾落实与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罗马法学家强调,法的准则就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整个法就在于不是获得就是保持或减少,诉诸法律或者是为了以某种方式使某物成为某人的,或者是某人以某种方式保持自己的物品或权利。”这说明罗马法
A.强调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B.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体现了理性至上立法精神 D.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1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统治时期(1760-1820年)“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下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选自《美国政治史》)材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14.1820年,科恩兄弟因违反弗吉尼亚州的某项法律而被罚款,他们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弗州以联邦最高院无权受理此案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指出联邦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这一诉讼案的判决过程
A.强化了联邦法院的司法权威 B.说明中央与地方权力相互制衡
C.反映了州权主义占主导地位 D.表明最高法院获得上诉管辖权
15.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拍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入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世界政治发展方式的不同
D.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16.西汉时期对土地集约使用的情况,在关中地区和黄河流域东部平原地区相对更为普遍,在黄河与汉水上游之间的地区也样。而在南方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则仍在使用简单的刀耕火种的农作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明显 B.南方小农经济发展严重受阻
C.灌溉农业普遍得到发展 D.政治中心地带经济尤为繁荣
17.《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中说:明代中晚期,工商业的产值占国家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而农业人口实际上也已经少于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国家的税收却依然主要来自农业领域,商业税收基本没有变化,这种现象
A.表明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 B.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加剧明朝面临的财政危机 D.使海上走私贸易日益猖獗
18.下表是1867年至1894年中国茶叶出口统计表。据表可知,当时
时间 出口茶叶总数 出口总金额
1867年 1314千担 31123千两
1894年 1939千担 33197千两
增加值 47.6% 6.67%
A.中国已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开放通商口岸使中国丧失贸易优势
C.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988年,由广州市体改委、市政府办公厅调研室、《现代人报》等十个单位发起的评选广州市改革开放十大成就活动,于十二月二十二日揭晓。按得选票的数量排列,位列前三的顺序是,由此可见,此时的广州
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路桥和电信建设 98372票
率先开放肉莱市场,主要副食品坚持放开供应 97513票
17万“个体大军”活跃在城乡,集市贸易繁荣兴旺 92691票
A.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B.率先实行改革开放
C.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全国领先
20.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 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共60分,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16分,24题12分。)
21.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與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实行有效的管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 ;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 “ 改土归流 ” 。乾隆皇帝表示: “ 蒙古、汉人,同属臣民。 ” 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年班朝觐和联姻等政策。
——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从 古至今,少数民族就是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 。 稳定边疆可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边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包括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而确立的重要制度,并简要评析该制度。(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外贸海港,宋立国后率先在此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宋人赵汝适在其《诸蕃志》中列出了与宋代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名称超过了六十个。宋政府为保障入港商船的-安全及防备走私,开始执行“望舶之制”,专订在广州、泉州等港设置了望检司。两宋海外贸易的规模之大,在市舶司净利收入中可略见一斑。宋初59万缗,徽宗时110万缗,绍兴年间更高达200万缗。宋代海外贸易的范围自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确为汉唐所未有。宋朝借助海外贸易这一个充满巨大经济利益的平台,吸引国内外的经济要素不断进入近海区域,参与到近海市场的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为近海市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总体逆差,逆差累计额达381亿美元;90年代(除93年外)基本为顺差,顺差额为486.5亿美元;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我国对225个关税税率进行下调,减少和取消商品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手段,在出口方面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孙玉琴《中国对外开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背景。(8分)
三、论述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确凿的史料证明,中华民族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主张创新、与时俱进这一光辉思想。它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兴旺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时期,还是处于历史低潮、教亡图存的时期,中华民族都能坚持和发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传统。这种传统如黄河长江,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生命基因,一种促进我们民族求存求强的内在力量。当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产生和存在过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主张守旧、反对革新的消极思想,诸如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凡事“法先王”、“恪守祖训”,直到当代还有“两个凡是”的主张,等等。这些消极的东西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但它们毕竟不是主流,即便得势也只能是一时,并终将被主张创新、与时俱进的洪流所荡涤。
——摘编自张首映(主张创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某一方面的与时俱进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
历史期中适应性考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A
6.D
7.B
8.A
9.D
10.C
11.A
12.A 13.D
14.A
15.D
16.A
17.C
18.C
19.C
20.D
21.(1)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
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
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4分,任2点)
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严重。(4分)
(2)不同:
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 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明清:官员内部的监督. 西方: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
明清: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西方: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 (4分,任2点)
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
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
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4分,任2点)
22.
(1)特点:高度重视边疆治理;
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4分,任2点)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加强了中央集权):
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范围:
推动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共同发展;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増强民族认同感。(6分,任3点)
(2)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评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中国历史原因和现实状況而设立的,从历史因素看,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现实因素看,呈现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为了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体现民族平等。该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分)
23.
(1)表现:政府设市舶司加强了对贸易港口的管理;宋与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
设望检司检察港口贸易;港口数量增加;
海外贸易繁荣,利润高;贸易范围扩大至波斯湾。(4分,任2点)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近海市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
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4分,任2点)
(2)变化:贸易逆差逐渐被贸易顺差取代;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渐合理优化。(2分)
背景:加紧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关税政策的调整;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产品科技含量逐渐提高。(6分,任3点)
24.【示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
西周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来维系周王与地方诸侯的关系,使国家政权由松散渐趋严密;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推广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施使中央可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稳定与统一,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从此被后世所沿用;元朝统一全国后,疆域辽阔,为了实施有效统治,巩固统一,开创了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掌管地方军政,便于中央对地方统治,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总之,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适应了时代需要,正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