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控制
一、单选题
1.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
A. 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 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 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 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2.如图是正常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平衡
B. 从时间t1到时间t2 , 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距加大造成的
C. 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中枢作用的结果
D. 时间t3以后,由于环境温度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3.在某地举行的山地越野比赛中,因遭遇极端天气,有运动员因患“低温症”而使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低温症”是人体由于产热减少,散热增加,而导致体温低于35℃的疾病。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依靠皮肤,不需要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作用
B. 在极端天气下,运动员由于产热小于散热而患“低温症”
C. 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
D.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体温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4.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
A. 大脑
B. 小脑
C. 脑干
D. 脊髓
5.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B. 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C. 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D. 人体持续高烧39℃,则其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6.现在是浙江的12月,外面的天气逐渐变得寒冷,室外的气温最低达到了6摄氏度,小温在室外等待妈妈,他感到非常寒冷。他的体温调节中枢做出了如下效应:①皮肤的血管收缩;②停止(减少)汗液的分泌;③骨骼肌紧张性收缩加强;④甲状腺与肾上腺分泌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效应①的目的是使散热减少 B. 效应②的目的是使产热增加
C. 效应③的目的是使产热增加 D. 效应④的目的是使产热增加
7.小科学习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不恰当的是(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 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C. 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D.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来调节和控制的
8.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恒温动物的体温是一个固定值,不会发生改变
B. 恒温动物身体各处的温度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C. 身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是动物体温保持稳定的关键
D. 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9.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能保持体温恒定,不能依靠的是( )。
A. 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 B.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温度降低
C. 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使体内热量成倍增加 D. 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
10.鸟类和哺乳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能保持体温恒定的主要意义是( )。
A. 使体内产生更多的热量 B. 增强体内运输氧气的能力
C.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 使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快
11.12月9日~10日,2017美丽乡村 环浙骑游暨首届江南之巅自行车赛在龙泉市举行。下列是有关运动员在骑车过程中体温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 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
C. 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D. 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12.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根据图表判断他们所处的状况分别是 ( )
A. 甲处在安静状态,乙处在运动状态 B. 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 甲处在运动状态,乙处在安静状态 D. 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二、填空题
13.人体患病毒性感冒容易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填结构名称)。
(2)患病初期,人体________(填图中某生理过程)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38.5℃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________(写出1条即可)
(4)据图分析可知,体温调节是通过________这两者共同协调、同时作用达成的。
14.下图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1)图甲中“?”处内容为________。
(2)图乙是人脑纵剖面图,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图中________(填序号)
(3)图丙是不同体表温度下血管口径变化情况图。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________。(填字母)
三、解答题
15.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________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________C+D;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则在恢复过程中A+B________C+D.(填“>”“<”或“=”)
四、实验探究题
16.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来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几项是能反驳科学家甲所提出的论点的 ________。
①论点五 ②论点六 ③论点七 ④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________。
①恐龙随季节迁移 ②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②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④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________类也是变温动物。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故A正确;
B、由表格可知,小明的体温是上下浮动的,但浮动范围不大;故B正确;
C、由表格可知,15:00--17:00小明的体温明显下降,说明其散热是大于产热的;故C错误;
D、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始终维持在38.2℃,即其体内的散热与产热是平衡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答案】 D
【解析】【分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A、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图中散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说明基本不发生变化,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机体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加,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是因为环境寒冷时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得散热量减少是体温平衡调节的结果,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时间在t3以后,散热量减少,同样产热量也减少,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 A
【解析】【分析】天气寒冷时,人的皮肤散热加快,从而引起体温下降,与此同时,人体各产热器官便加紧产热,给身体补充热量,以维持体温平衡。人体产热的主要部位是内脏和肌肉,人在静止时主要靠内脏的基础代谢产热维持体温,肌肉活动能产生大量热量。
【解答】A、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如骨骼肌的战栗、立毛肌的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也有体液调节如此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代谢增强等,A符合题意;
B、人是恒温动物,当人体的温度低于某一值时(32℃),人体的器官将无法正常代谢和工作。当人体深部温度过低时,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人体死亡,这就是低温症,因此 在极端天气下,运动员由于产热小于散热而患“低温症”,B不符合题意;
C、在寒冷环境中,为了减少散热,人的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C不符合题意;
D、人体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体温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关知识。
【解答】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所以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 B
【解析】【分析】外界温度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体会产生一些的应对反应,确保人体温度恒定,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当外界温度过高时,人体需要进行散热、减少产热行为,例如学管扩张,加大血流量,带走一部分热量。当外界温度过低时,人体需要进行产热、减少散热行为,例如学管收缩,减少散热量,骨骼肌颤抖,增加产热等等。
人体的调控时候需要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的作用下完成。
【解答】A、当受冷,通过E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正确;
B、当受热,机体主要靠E和F完成散热,B错误;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人体39摄氏度,明显是高烧,此时也处于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 B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A、效应①①皮肤的血管收缩,从而使散热减少,A不符合题意;
B、汗液的蒸发也能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因此效应②的目的是减少热量散失,B符合题意;
C、寒冷时,骨骼肌战栗,紧张性增强,增加产热,因此效应③的目的是使产热增加,C不符合题意;
D、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当甲状腺激素增加时,有氧呼吸加快,产热增加;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产热增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 B
【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A.人是恒温动物,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A正确。
B.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B错误。
C.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C正确。
D.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C左右,这是人体 脑干 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D正确。
故选B。
8.【答案】 A
【解析】【分析】在动物界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是胎生哺乳,大大的提高了幼体成活率;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摆脱了卵孵化对环境的依赖,提高了卵的孵化率,育雏提高它们后代的成活率。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高级,更容易适应生存环境,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更容易繁衍、生存。
【解答】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A错误,符合题意;
B、恒温动物身体各处的温度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略有差别,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恒温动物是指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因为恒温动物体内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的恒定,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保持相对的稳定,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 A
【解析】【分析】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是人体在炎热时增加散热量,A符合题意。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温度 降低,可减少散热量,是人体在寒冷环境里保持体温恒定的方式之一,B不符合题意。
C、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可使体内热量成倍增加,是人体在寒冷环境里保持体温恒定的方式之一,C不符合题意。
D、调节体温的中枢主要在下丘脑,它调节和控制着人体产热和散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 C
【解析】【分析】鸟类和哺乳类等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就使得它们能够适应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变温动物体内没有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当外界环境的温度升高时,变温动物的代谢率随之升高,体温也逐渐上升,它们便被动地离开不利环境。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降低时,变温动物的代谢率随之降低,体温也随之下降, 所以它们或是移向日光下取暖来提高体温,或是钻进地下、洞穴中进行冬眠,或是游向温暖水域。
【解答】鸟类和哺乳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能保持体温恒定,这有利于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故答案为:C
11.【答案】 D
【解析】【分析】人是恒温动物,能保持自己的体温恒定,所以只要是健康的人,就一直保持自己产热和散热平衡。
【解答】A、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是身体内脏器官供应,但在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产热,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运动员皮肤里的温度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使散热增加,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体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增加,出汗是主要的散热方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大汗淋漓是因为运动员的运动量大,使得散热量增加,因为人体有体温调节中枢,所以人体内产热总是等于散热的,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 A
【解析】【分析】从人在安静、运动状态的产热器官方面切入,结合图片思考解题。
【解答】人体的体温主要依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主要通过皮肤来散热,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最多,是主要的产热器官。人的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躯干肌肉、内脏器官和大脑等。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由身体内脏器官供应,劳动或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那么由图可知甲内脏产热量最高,故甲为安静状态,乙图肌肉产热量最高,故乙处于运动状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3.【答案】 (1)神经中枢
(2)骨骼肌收缩;等于
(3)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
(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据图可见: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
(2)病毒感染导致机体体温升高,人体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出现寒颤,原因是体温测定点提高。人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失热量,体温升高;人体产生的热量等于散失热量,体温不变;人体产生热量小于散失热量,体温下降。
(3)体温下降的调节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4)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调节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
【解答】(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2)患病初期,人体骨骼肌收缩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38.5℃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4)据图分析可知,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这两者共同协调、同时作用达成的。
14.【答案】 (1)增加产热
(2)②
(3)A
【解析】【分析】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兴奋性增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
【解答】(1)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出现“战栗”,增加产热量,进而维持体温恒定,因此图甲中“?”处内容为增加产热。
(2)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②下丘脑。
(3)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A,即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量。
故答案为:(1)增加产热(2)②(3)A
三、解答题
15.【答案】 (1)神经调节
(2)=;<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 由图可知T-E-N-F-A途径,由感受器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然后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调节内脏和骨骼肌作出反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2)人的体温处于动态的平衡,某人体温24小时内都处于39.5℃,虽然处于发烧状态,但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依然相等;用药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即37℃,在这个过程中的产热小于散热,直至维持在37℃左右;而由图可知,AB表示的是产热,CD表示的散热;
故答案为:(1)神经调节;(2)=;<。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②③④
(2)①
(3)两栖类(或鱼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区别,从恐龙的各项特点联系解题。
【解答】(1)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说明恐龙需要获得更高的气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说明恐龙需要较高的气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说明恐龙具有爬行类动物(变温动物)具有的特点。
(2)科学家乙认为: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故有机会晒到阳光,A符合题意。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两栖类、鱼类也是变温动物。
故答案为:(1)②③④(2)①(3)两栖类(或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