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判一判]
1.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 )
2.酶在生物体内有催化和调节作用 ( )
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 )
4.活细胞都能产生酶,有些酶中含有核糖 ( )
5.酶催化作用的实质——提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顺利进行 ( )
6.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 ( )
7.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 )
[想一想]
1.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能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哪种?
二、酶的特性
1.________: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____________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______:在________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______。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________,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______,但________。
提醒
特别关注横坐标数值。
[练一练] (2009·广东文基,72)嫩肉粉是以蛋白酶为主要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就酶的作用特点而言,下列使用方法中最佳的是 ( )
A.炒肉的过程中加入
B.肉炒熟后起锅前加入
C.先用沸水溶解后与肉片混匀,炒熟
D.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炒熟
三、酶本质的探索
[连一连]
1.教材78~79页实验及控制变量:1~4号试管中,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呢?实验组和对照组是?
提示 自变量为“加热”、“Fe3+”和“H2O2酶”;因变量:产生气泡的数量及速度;无关变量:H2O2的量及浓度、肝脏研磨液的新鲜程度;实验组为2、3、4号试管,对照组为1号试管。
2.根据教材81页[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完成82页基础题第1题。(生物史方面的考查)
3.教材85页中间小字部分——不同生物酶的最适pH、温度及酶失活问题。
4.教材86页中二拓展题。
5.教材87页酶的实践应用。
考点25 提升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力——酶的概念拓展及验证实验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酶可以由具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取
B.酶只有在细胞内才起作用,既能催化细胞内化学反应,又能在新陈代谢中和生长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C.将淀粉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发现溶液出现紫色,说明酶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
D.将H2O2酶和蒸馏水同时等量加入H2O2溶液中,发现在有酶的试管中迅速出现大量气泡,说明酶的确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具有催化作用
排雷 涉及到酶的概念理解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一般由活细胞产生”、“适宜条件下起催化作用”、“降低活化能”、“绝大多数为蛋白质”。
1.酶的概念拓展
类别 内容
来源 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功能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种类 按存在部位分 胞内酶:合成后在细胞内起作用,如有氧呼吸酶
胞外酶: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如消化酶
按功能分 水解酶:在物质水解时起催化作用
合成酶:在物质合成时起催化作用
与无机催化剂相同的性质 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点②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
2.酶的本质及生理作用的验证实验
(1)酶是蛋白质的验证实验
①实验设计思路
②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照,实验组若出现紫色,证明待测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若不出现紫色,则该酶液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
③实验变量:自变量是待测酶液和已知蛋白液,因变量是是否有紫色反应。
(2)酶的催化作用
①实验设计思路
②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底物性质利用相应试剂检测,若底物被分解,则证明酶具有催化作用,否则不具有催化作用。
③实验变量:自变量是相应酶液的有无,因变量是底物是否被分解。
1.为了验证口腔的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37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1、2中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3、4中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实验② B.实验①
C.实验①、实验②都能 D.实验①、实验②都不能
考点26 提升坐标曲线题解题能力——与酶有关的曲线分析
2.如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
A.a、b、c表示温度,则一定是a>b>c
B.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
C.a、b、c表示底物的浓度,则a>b>c
D.a、b、c表示温度,则不可能是a>b>c
排雷 关注纵坐标为反应物的量,由此才能正确得出此题蕴含的含义——相同时间内曲线下降速度越快催化效率越高。
1.酶催化活性的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
(1)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
催化效率更高。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不能改变化
学反应的平衡点。
(3)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3.表示酶专一性的曲线
4.温度、pH影响酶活性的曲线
(1)分析图A、B可知,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去活性;而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酶的分子结构未遭到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其活性。
(3)反应溶液中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如图C所示。
5.底物浓度
酶量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
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受到酶数量和酶活性
的限制(如图)。
6.酶浓度
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且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
度成正比(如图)。
如何分析同一坐标系中的多条曲线
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的最适温度或pH,比较不同的曲线时,不仅要关注曲线之间的“异”,还要关注曲线之间的“同”。如图所示,左图表示的是pH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右图表示的是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从左图可以看出,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但植物淀粉酶的最适pH在5和6之间,人的淀粉酶的最适pH在7左右。在右图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但酶C活性曲线只是画了一部分(从右图中无法知道酶C的最适温度);从右图中可以看出,酶活性温度范围最窄的是酶B。
2.某些制糖厂用淀粉作为原料进行工业制糖。其技术基本要求是调节温度来影响淀粉酶的活性。如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表示一定量的淀粉酶在催化足够量的淀粉水解时温度对麦芽糖累积量的影响,图中的累积量表示在一段时间内生成麦芽糖的总量。下列关于X、Y、Z三点温度值的判断,正确的是 ( )
甲 乙
A.X点代表Ta、Y点代表Tb
B.X点代表Ta、Z点代表Tc
C.Y点代表Tb、Z点代表Tc
D.X点代表Tb、Y点代表Tc
考点27 实验技能提升——酶特性的实验探究
3.(2011·大纲全国卷,31)某同学从温度为55 ℃~65 ℃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排雷 探究“最适”问题——温度、浓度、剂量等,基本实验思路:配制或设计一系列梯度的实验,看实验现象,效果最明显的(即峰值)即为“最适”的,此类实验一般先设预实验,即:
1.酶的高效性——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注意问题
①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②实验中使用肝脏的研磨液,可以加大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
③滴加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时不能共用一支滴管,因为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少量酶带入FeCl3溶液中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使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的判断。
④H2O2分解过程有气泡冒出,若反应一段时间,不再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结束;若在不增加H2O2量的前提下,使气泡(O2)的生成量增加,可采取的措施是提高H2O2浓度。
(2)实验拓展:该实验探究中的自变量可以是不同反应物,也可以是不同酶溶液,因变量是反应物是否被分解。
方案一:用同一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物质
①
②用淀粉酶分别作用于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断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
方案二:用两种不同酶催化同一种物质
①
②再用斐林试剂鉴定,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
2.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 mL 2 mL 2 mL
2 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 0 ℃ 100 ℃ 60 ℃
3 加入新配置的α 淀粉酶溶液 1 mL 1 mL 1 mL
4 完成反应 5 min 5 min 5 min
5 滴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6 观察结果 变蓝 变蓝 不变蓝
(1)实验注意问题
①实验室使用的α 淀粉酶最适温度为60 ℃。
②由于H2O2不稳定,因此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不选择H2O2作反应物。
③本实验不宜选用斐林试剂鉴定,温度是干扰条件。
④本实验中步骤2、步骤3一定不能颠倒顺序,否则会使实验失败,即先控制条件再混合。
(2)实验过程中的理论分析
3.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步骤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注入等量过氧化氢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2 注入不同pH的溶液 1 mL蒸馏水 1 mL盐酸 1 mL NaOH溶液
3 注入等量的H2O2溶液 2 mL 2 mL 2 mL
4 观察现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 无气泡产生 无气泡产生
实验注意问题:
(1)实验程序中2、3步一定不能颠倒,否则实验失败。
(2)本实验中也可将过氧化氢酶和H2O2分别调至同一pH,再混合,以保证反应一开始便达到预设pH。
(3)本实验不宜选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因为淀粉酶催化的底物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也会发生水解反应。
3.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试管、37 ℃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
溶液试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甲 + - + -
乙
丙
丁
(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 ℃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 ℃,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 ℃时的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酶有关的实验设计方法总结
1.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同时还要设置对照实验。
2.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分析课题→把握原理→确认变量→设置对照→一般步骤。其关键:实验变量如何操纵、无关变量如何控制、反应变量如何检测。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步骤、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例如:
(1)验证或探究酶具有高效性:高效性是一种比较性概念,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因此应设置酶与无机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率的对照,不能用酶和蒸馏水做对照,若这样是验证酶的催化功能。
(2)验证或探究酶具有专一性: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因此验证酶具有专一性应设置一种酶对不同化学反应的催化效果的对照。可用同一底物、两种不同酶,也可用不同底物、同一种酶来验证。
(3)验证或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应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多个不同温度条件,比较某种酶的催化效率。一般至少应设置“低温、适温、高温”三个指标。注意α 淀粉酶最适温度是60 ℃。
(4)验证或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应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多个不同pH条件,比较某种酶的催化效率。一般至少应设置“低pH、最适pH、高pH”三个指标。注意胃蛋白酶最适pH在1.5左右。
典例 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最科学、严谨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步骤
A 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2 mL 3%H2O2+1 mL过氧化氢酶,保温5 min对照组:2 mL 3%H2O2+1 m L蒸馏水,保温5 min
B pH影响酶的活性 向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 3%可溶性淀粉向A、B、C三支试管中依次加入1 mL不同pH的缓冲液向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 mL新鲜唾液④ A、B、C三支试管均在适宜温度下保持5 min,再用斐林试剂检验
C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2 mL 3%可溶性淀粉+2 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 min将溶液温度升高10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酶催化具有专一性 实验组:2 mL 3%可溶性淀粉+1 mL新鲜唾液,保温5 min后,碘液检验对照组:2 mL 3%蔗糖溶液+1 mL新鲜唾液,保温5 min后,碘液检验
对酶和激素的相关知识辨析不清
典例1 (2010·上海卷,17)下列有关人体中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酶和激素都是蛋白质
B.酶和激素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
C.酶和激素都由内分泌细胞分泌
D.酶和激素都要释放到血液中才能发挥作用
纠错笔记 酶与激素的比较
酶 激素
来源及作用场所 活细胞产生;细胞内或细胞外 专门的内分泌腺或特定部位细胞产生;细胞外发挥作用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固醇类、多肽、蛋白质、氨基酸、脂质等
生物功能 催化作用 调节作用
共性 在生物体内均属高效能物质,即含量少、作用大、生物代谢不可缺少
典例2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从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固醇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⑨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⑩酶在体内不能更新 酶制剂通常在低温下保存
A.①②⑤ B.③⑦⑨⑩
C.③④⑧ D.④⑤⑥⑩
纠错笔记 酶知识的正误辨析
正确说法 错误说法
产生场所 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不考虑人的成熟红细胞)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化学本质 有机物(或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RNA) 蛋白质
基本单位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作用场所 既可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温度影响 低温影响酶的活性,不破坏酶的结构,高温使酶变性失活 低温引起酶变性失活
作用 酶只起催化作用 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
来源 生物体内合成 有的来源于食物
题组一 酶的概念、作用及本质的考查
1.(2011·新课标全国卷,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2.(2010·上海卷,5)如图表示生物体内的某化学反应,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需要解旋酶 B.属于水解反应
C.会有能量变化 D.反应速率与温度有关
3.(2011·海南卷,14)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B.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无关
C.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D.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题组二 与酶有关的坐标曲线的考查
4.下图中的曲线是用过氧化氢作实验材料,根据有关实验结果绘制的。其中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是 ( )
5.下图一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示意图,图二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则当温度增加一倍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是 ( )
A.曲线1 B.曲线2 C.曲线3 D.曲线4
题组三 有关酶的特性的实验考查
6.(2011·江苏卷,31)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鲈鱼的驯养:将从海洋中捕获的鲈鱼鱼苗在浮式海水网箱中饲养14 d,用普通饲料投喂,备用。
②饲料的配制: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普通饲料和加酶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烘干后储存。
③鲈鱼的饲养: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随机分组,放养于规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网箱中,放养密度为60尾/箱。给对照组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实验组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加酶饲料。
④称重并记录:投喂8周后,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947.2%。
⑤制备鲈鱼肠道中消化酶样品,并分别测定消化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
蛋白酶活性(U/mg) 脂肪酶活性(U/mg) 淀粉酶活性(U/mg)
对照组 1.09 0.08 0.12
实验组 1.71 0.10 0.13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的驯养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要特别注意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还应控制好的无关变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推测鲈鱼的食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规范训练
【组题说明】
考 点 题 号 错题统计 错因分析
酶的概念及本质 1、2、11、12
酶的特性 5、6、8
酶的相关实验 3、4、7、9、10、13、14
特别推荐 曲线题解读——3、6、8;关于酶的拓展考查——1、2、5、11
1.(2011·天津理综,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D.DNA连接酶可连接DNA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中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并只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起作用
B.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
C.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
D.酶均是由腺细胞合成的,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3.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甲图所示)。若土豆片为4片时,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绘制出乙图曲线1,则乙图曲线2是指改变甲图中何种条件后气体量的变化 ( )
A.① B.② C.③ D.②或③
4.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5.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人体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0 ℃的条件下凝固最快
B.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这种药片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
C.常温常压下,要使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放出大量的氧气,应投入新鲜猪肝研磨液
D.在测定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时,将溶液的pH由3上升至6的过程中,该酶的活性将不断升高
6.下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或生成物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图①虚线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B.图②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图③不能表示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D.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则虚线可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7.把混有反应物的液体,加到捣碎的土豆汁液中(酶液),在37 ℃下观察到某些反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甲设计的对照实验是用蒸馏水代替反应物,加入酶液中,也可观察到该反应现象;学生乙设计的对照实验是用蒸馏水代替酶液,加入反应物中,则观察不到该反应现象。下面是对此问题的解释,其中可能性最大的一项是 ( )
A.酶催化的反应即使完全没有反应物,也可缓慢进行
B.酶由于被蒸馏水溶解出来,因而能进行反应
C.由于该酶液中混有与反应物相同的物质
D.由于该酶液中混有催化同一反应的多种酶
8.如图表示在某pH范围内酶A和酶B所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酶B比酶A活跃
B.酶A存在于唾液中
C.酶B的最适pH为1.8
D.pH为5时,两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
9.如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是 ( )
A.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率加快
C.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
D.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
10.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 ℃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滴在琼脂块上,可见其上面呈蓝色的斑块个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1.以下各种酶与其作用部位不相匹配的是 ( )
A.解旋酶——磷酸二酯键
B.肽酶——肽键
C.ATP水解酶——高能磷酸键
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磷酸二酯键
1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经沸水处理使酶失活可让刚采摘的甜玉米保持甜味
B.酶是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羧基
C.细胞质基质中不含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D.细胞质中没有解旋酶
13.萌发的禾谷类种子中淀粉酶活性较强,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以下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 ℃条件下15 min后失活。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 cm)。
主要试剂及仪器:麦芽糖标准液、5%淀粉溶液、斐林试剂、蒸馏水、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作麦芽糖梯度液。取7支干净的具塞刻度试管,编号,按表加入试剂,再将试管置于60 ℃水浴中加热2 min,取出后按试管号顺序排列。
试剂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麦芽糖标准液(mL) 0 0.2 0.6 1.0 1.4 1.6 2.0
蒸馏水(mL) 2.0 1.8 1.4 1.0 X Y Z
斐林试剂(mL) 2.0 2.0 2.0 2.0 2.0 2.0 2.0
步骤二:利用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制备淀粉酶溶液。
步骤三: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 ℃水浴中15 min,取出后迅速冷却。
步骤四:另取四支试管,编号A、B、C、D,向A、B试管中各加5 mL 5%淀粉溶液,向C、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已经处理的酶溶液(忽略其中含有的少量麦芽糖)和蒸馏水,将四支试管置于40 ℃恒温水浴中保温10 min,然后将C、D试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到A、B试管中,摇匀后继续在40 ℃恒温水浴中保温10 min。
步骤五:取A、B试管中反应溶液各2 mL分别加入E、F试管,然后向E、F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分析:将E试管中颜色与步骤一中获得的麦芽糖标准液进行比较,获得该试管中麦芽糖浓度,并计算出α-淀粉酶催化效率。
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一的5~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Z)分别是____________(单位mL)。
(3)实验中B试管所起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补全步骤五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测定另一种淀粉酶的活性,则需在步骤________进行改变。
14.将新鲜萝卜磨碎、过滤得到提取液。在温度为30 ℃的条件下,取等量提取液分别加到四个盛有pH分别为3、5、7、9的100 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的烧杯中,结果每一个烧杯都产生气体,然后,将加入四个烧杯中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上述实验。在相同时间内,分别测得两次实验中过氧化氢的含量变化并绘制成图1所示曲线,请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A是第____________次实验的结果,其原因最可能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2表示萝卜的过氧化氢酶在体外的最适条件下,底物浓度对酶所催化反应的速率的影响。请在图上画出:
如果在A点时,将温度提高5 ℃时的曲线变化;②如果在B点时,往反应混合物中
加入少量同种酶的曲线变化;③如果在C点时加入大量pH为1.8的HCl的曲线变化。
答案
回扣基础构建网络
一、判一判 1.× 2.× 3.× 4.√ 5.× 6.× 7.√
想一想 1.大多数为氨基酸,少部分为核糖核苷酸。
2.蛋白酶。
二、1.高效性 2.一种或一类 3.温和 最适宜 降低 变性失活 降低 不会失活
练一练 D
三、连一连
知识网络 蛋白质 RNA 活化能 高效性 专一性
突破考点提炼方法
典例引领1 D 对位训练1 A
典例引领2 B 对位训练2 D
典例引领3 (1)脂肪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 ℃~65 ℃)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的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对位训练3 (1)
溶液试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甲 + - + -
乙 - + - +
丙 + - - +
丁 - + + -
(2)②混匀,37 ℃恒温水浴一段时间 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 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含有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试管,以及含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5)20 ℃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方法体验
典例 B
易错警示
典例1 B
典例2 C
检测落实体验成功
1.B 2.A 3.C 4.A 5.B
6.(1)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 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
(2)温度不能过高 高温会使植酸酶变性而失去活性
(3)水体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
(4)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
(5)肉食性,其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
课时规范训练
1.C 2.C 3.A 4.C 5.C 6.C 7.C 8.D 9.C 10.C 11.A 12.A
13.(1)小麦种子中α 淀粉酶催化效率
(2)0.6、0.4、0
(3)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
(4)2 mL斐林试剂 60 ℃水浴加热2 min
(5)三
14.(1)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pH条件及不同量的提取液条件下分解的快慢(或探究等量的提取液在不同pH条件下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及同种不同量提取液在相同pH条件下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
(2)pH的大小和提取液的量 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多少(或单位时间内过氧化氢的减少量) (3)同一种酶在相同条件下的最适pH相同 (4)2 A中所含酶的量较少,相同时间分解的过氧化氢量较少 (5)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