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4 18:2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李白
一 课堂导入
李白的一生(701~762)
蜀中时期(706~724):读书山林 漫游任侠
第一次漫游时期(725~742):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求仕
待诏翰林时期(742~744):人生得意
第二次漫游时期(744~755):以东鲁为中心的漫游求道
入幕与流放时期(755~761):入永王幕
仙逝(762)
一 课堂导入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725)
奸佞当道
赐金返还
(744)
嵩山与友畅饮做将进酒
(752)
第一次漫游
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
(742)
第二次漫游
一 课堂导入
李白的好朋友
本文中提及的元丹丘是李白一生的好友,在道家思想方面对李白有很大影响,并将李白引荐给玄宗之妹——玉真公主。
岑勋是《多宝塔碑》的撰写者,而颜真卿则是书写者。
一 课堂导入
题元丹丘山居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元丹丘歌
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
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一 课堂导入
诗歌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写作背景
二 初读感知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旧题,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 qiāng ),请、愿之意,。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
1.题解
诵读要求
诗歌的节拍:句中停顿、章节停顿、重音
诗歌的押韵:律诗的格律(平仄)、韵脚
情感,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二 初读感知
2.熟读诗歌
二 初读感知
三 再读解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思考:(1)为何用“君不见”开头?且连用两次?
劝酒歌;与读者的交互
(2)“黄河之水天上来”用了什么手法?
夸张和想象,“天上来”写出突出黄河奔腾壮阔的气势。
三 再读解析
“流水”的意象常表现的主题
《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开篇为何先写黄河?有何作用?
重点“水”“不复回”
1.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2.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光的流逝
三 再读解析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思考:(1)运用了什么手法?
夸张和比喻
(2)“高堂”在文中如何解释?
①指父母
②指高大的厅堂
翻译:你没有看到,对着悬于高堂上的镜子中的白发只能悲叹,清晨还恰似青丝,入暮便已如霜雪。
三 再读解析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思考:(3)开头两句意在表达什么含义?
诗人从黄河水想到了人生,比较二者:
同:一去不返
异:黄河——奔腾、气势汹汹流逝
人——一生在一天内逝去
前一句是空间上的夸张,极言黄河的壮阔,
后一句是时间上的夸张,极言人生的短促,比较之下:
青春易逝,人生苦短,一个字“悲”。
三 再读解析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寻找寄托,
与朋友相聚,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1)如何化解心中的“悲”?
(2)“天生我材”一句表达李白怎样的愿望?
自己拥有才能,尽管一时失意,仍然希望“得用”——渴望得到重用。有李白的自信狂放,也有李白的用世功利。
三 再读解析
夸张,充分表现诗人的浪漫狂放,照应下文“长醉不愿醒”。
(3)“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了什么手法?
*(4)以及时行乐、把酒言欢作为化解“悲”的手段,这样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
白居易的小宴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三 再读解析
4.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思考:(1)连用四个短句有何作用?
①与全文长句形成鲜明对比,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避免节奏的单调。
②短句能使诗歌节奏加快,配合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预示诗人情感到这里更加激动。
三 再读解析
(2)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代贵族吃饭是鸣钟列鼎,故“钟鼓”代指贵,“馔玉”是指精美如玉的食物,故又可以代指富。
对于权势富贵的鄙夷
为什么愿“长醉”而不愿醒?清醒意味着什么呢?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梁甫吟》
清醒意味着痛苦:世道艰险,怀才不遇
对于怀才不遇的悲愤
*(3)李白是真的愿意“长醉”吗?
三 再读解析
5.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思考:(1)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有才却不得施展,都只能空守寂寞,诗人自诩也为圣贤,也难逃寂寞。然而世事艰险黑暗,圣贤难留名而饮酒者却“流芳百世”,不如自己也做个饮者。
诗人借此表达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
三 再读解析
5.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思考:(2)这里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陈思王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
与曹植一样,李白初入长安,也曾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以曹植自况,表达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归来宴平乐,
美酒斗十千。
——曹植《名都篇》
三 再读解析
6.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思考:(1)何言“万古”?用了何种手法?
万古——千秋万代。
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追梦者发声。
(2)“万古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青春易逝、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四 研讨拓展
1.《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曲折低回,跌宕起伏。
请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四 研讨拓展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四 研讨拓展




李白的情感脉络
四 研讨拓展
2.诗歌为劝酒诗,那么李白是怎么劝酒的呢?
人生短暂
及时行乐
人生得意要饮
现在不得意要饮
(一)要饮,要狂饮
(二)劝饮,劝豪饮
富贵不足取
饮酒可留名
(历史)
钱财何言少
饮酒可销愁
(现实)
怀才不遇
借酒浇愁
主旨
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杯莫停
会须一饮三百杯
四 研讨拓展
诗歌主旨:
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挥洒,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
豪放是它的外壳,悲愤才是它的内核。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