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 优质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 优质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4 20: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文学代表作有《背影》《匆匆》《踪迹》《毁灭》《雪朝》等
“朱自清”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宇“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被绷紧,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宁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8月12日,朱自清贫病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能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表现,更是高尚国格的表现。
初读文本,找出线索,梳理结构
1、本文在叙述、写景中有两条线索,请阅读文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简要说明。
2、根据线索,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第1题:
两条线索:
一条是明线: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
具体而言如下:家中——去荷塘的小路——荷塘——荷塘四周——回家的小路——到家
一条是暗线:作者情感的变化。
(先找到反映作者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反映作者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不静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寻静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出静
第2题:《荷塘月色》结构图
荷塘月色
想荷塘
去荷塘
赏荷塘
离荷塘
心里不宁静
荷塘小路
内心独白
月下荷塘
荷塘夜色
四周景色
采莲旧俗
惦记江南
不静
寻静
得静
出静
淡淡喜悦淡淡愁
精读文章,体会情景交融的特色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既有“景”,也有“情”,人们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评价它,值得我们仔细赏鉴。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本文一共描绘了四幅图景,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表。
2、在第1题的基础上,阅读文章第4、5段,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塘景物的。
画面名称 画面景物 画面特征 心理感受
3、文中作者“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喜悦”两种情感交织展现,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这份宁静,作者的思路从理想回到现实,文章似乎可以收尾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古人采莲的情景和《西洲曲》里的句子呢 请简要探究。
5、《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请简要分析两篇散文在写景抒情上各自的特点。
探讨与分享
探讨:
1、个人探究
2、小组探讨
分享:
每个小组派名同学进行分享
第1题:
画面名称 画面景物 画面特征 心理感受
月下小径 小煤屑路、许多树 幽僻、寂静 便觉是个自由人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 月光、树影 朦胧、缥缈 荷塘四周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模糊 “我什么也没有”
第2题:
荷塘之景主要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和月色。
作者用“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水很高的叶子,写出了荷叶的风姿,这一比喻不仅写出了两者的相似之处,而且写出了叶子的动态美。
写荷花,作者使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的姿态。这两个词本是用来形容女子娇美的姿态、羞涩的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接着连用“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淡的月色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在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地闪者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写荷香,运用通感,将嗅觉转换为听觉,用“远处高上渺茫的歌声”来写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写荷波,运用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写出微风吹过处,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写荷韵,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池塘里的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到那叶子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月色,通过写月光和月影来写月色。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其实还是写月色,因为影子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第3题:
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不宁静”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的描写都是对这种低沉情者的诠释:小路是曲折、幽僻、寂寞的;塘边的树是蓊蓊郁郁的;月光是淡淡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虽有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显现出作者心中的失落感;想起古人采莲的情景,作者又不得已发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想回到梦中的江南,作者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这种种表现都是“淡淡的哀愁”融入其中所致。
但作者的情感不只是“淡淡的哀愁”,与之并存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不正是作者想摆脱愁绪而欣然前往荷塘寻求快乐的原因吗 往日阴森森的小路,在“满月的光里”却显得很好;作者在寂静中“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好像“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的独自受用这美妙的荷香月色,将自由的思绪寓于无边的美景中,由赏景而思古,联想到古人热闹的采莲场景。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融人全文之中。
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给幽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使作者笔下的荷塘之景变得淡雅、安谧、柔和,同时真实自然地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相超脱现实的心态。
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作者刚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真正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六朝时少男少女采莲的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与《采莲赋》《西洲曲》中所写的荷塘相比,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少了温柔妩媚的江南少女,少了自由欢快的采莲生活,少了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显得孤独、沉闷。所以,面对南朝荷塘的自由、闲适、热闹,作者感到可惜和遗憾,因而“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两处文字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闷心情。
第4题:
第5题:
(1)《故都的秋》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特点突出;荷塘月色》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占了文章的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特点明显。
(2)《故都的秋》直观景物,直述印象,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完全是本色的,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荷塘月色》写景则呈美化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绝非景物原状本色的真实再现,如同梦幻一般奇妙。
(3)《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个方面对“故都的秋”作了归纳,接着,作者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特点的景物如“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绘。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是因为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并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思。《荷塘月色》中,作者“忽然”想起荷塘,于是信步来到荷塘边,并对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作了一番尽情的描写,并不是因为他对荷塘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而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来排遣内心的烦闷。
再读文章,赏析语言与技巧
当我们读完一篇好的散文后,如啜香茗余香满口。这固然来自思想的精粹、意境的隽永,同时也来自作品的语言。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雕琢和雕饰,而比诗歌又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又潇洒,朴素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的。本篇散文语言极具特色,请阅读文章,结合下面的学习任务加以赏析。
1、文章第5段写景时,多个动词运用极为精妙,请结合相关句子,品味下列表格中的动词的表达效果。
2、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蓊蓊郁郁”、“田田”“缕缕”等,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动词 表达效果




3、文章在第4段描写月下荷塘之景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4、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时运用的主要描写手法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与郁达夫的散文作了比较,总的体会是:朱自清的散文如他的名字突出个“清”字,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郁”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说说你的理解。
探讨与分享
探讨:
1、个人探究
2、小组探讨
分享:
每个小组派名同学进行分享
第1题
动词 表达效果
泻 既照应了前文的以流水比喻月光,又绘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 写夜里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以动景写静景,描绘了雾的轻盈状态。
洗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 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美。
第2题:
这些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第3题:
描写月下荷塘之景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排比等修辞手法。
例如:写荷花,作者使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的姿态。这两个词本是用来形容女子娇美的姿态、羞涩的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接着连用“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同时构成排比,分别描绘了淡淡的月色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在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地闪者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又如:写荷香,作者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转换为听觉,用“远处高上渺茫的歌声”来写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第4题:
(1)写“月光下的荷塘”的主要手法是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2)写“荷塘上的月色”的主要手法是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第5题:
朱自清的散文真是清丽、清秀、清纯、清新。他的散文既简洁又明快,而且朴实得让人感到亲切。另外,“清”也体现在朱先生的品格上。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郁达夫的散文真如他的名字突出了一个“郁”字,几乎每一篇都充满了忧国优民的感伤和愤懑,包含着国破家亡的沉重的咏叹。他的散文是“萧条复萧条,衰落又衰落”的情深意笃的爱国者的悲歌。他的散文郁得深沉,郁得深远,郁得隽永,郁得感人泪下。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一、阅读《荷塘月色》,完成1-4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句话是指“我”已经摆脱了心中的困苦。
B .“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因为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C .最后一段,作者以“猛一抬头”来形容自己从荷塘月色、江南采莲的梦境中惊醒,重新面对现实;而“轻轻”一词反映出其内心的孤寂。
D .全文由“不宁静”“寻独处”到“见荷塘月色”“忆采莲”,最终“归家复回现实”,作者在寻求内心短暂安宁的同时,并未真正忘却现实的烦闷。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统摄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使得文章后面的心情变化一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有本有源,脉络清楚,易为读者所理解。
B .文章语言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修辞的美感。如采用许多比喻来写荷叶、荷花在朦胧月光下的情状,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写荷香、月色都运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妙不可言。
C .文中叠词的运用也颇具匠心,如“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隐隐约约”的远山等,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使读者感觉到音韵和谐的美感。
D .美丽的荷塘月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引用《采莲赋 》《 西洲曲》里的江南的“采莲”之美,使作者沉浸其中,忘记了白天的烦恼,求得了内心的宁静。
3、《荷塘月色》读来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请分析文本是如何体现这种特点的。
4、本文多层次运用了映衬手法,请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二、语言运用题
5、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和博喻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6、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200字,注意语言要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