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4 20:2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在毛泽东著作中,有一篇堪称“奇葩”的短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只是毛泽东同志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文字,全文连同标题总共才一千多字。然而,它却被誉为毛泽东哲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63年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创作背景 】
速读概括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本文写了几部分内容?分清层次。
2.每部分的主要是什么?简要概括。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 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延安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
【题解】
文章标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与本文所讲的内容——认识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同时,这个标题是针对文中所写的“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文章标题使用疑问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进而使人们提高认识,改进工作。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阅读对象主要是农村工作者,标题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阅读对象的认知水平。
【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析课文,思考问题: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如何?
2.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3.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如何?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2.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
3.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课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严密逻辑性。课文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布局行文,结构严密,富有逻辑性。
②各层次内部亦论述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如本论部分: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可见构思之严密、逻辑之严谨。
③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如:“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中“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性,表达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5.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
【品读课文·中心思想】
本文针对当时一些同志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模糊认识,简要解说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科学论断,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品读课文·艺术特色/写作特点】
①语言通俗、严谨。
这篇文章的对象是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所以作者不用难懂的哲学术语,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如“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从人体的具体器官来谈“感性认识”,就非常通俗易懂。同时,为使说理准确、严密,句子中往往用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里用了两个“只能”,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唯一的,回答非常肯定。
②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层层深入地论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就是在内部层次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论证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时,紧紧扣住认识怎样从实践开始,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来谈。
③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两个疑问,结尾部分以“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之呼应。开头阐述“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结尾部分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与之呼应。
【课时总结】
本文论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道理。为了阐明这一道理,毛泽东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论述了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使我们懂得: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要从实践中得到正确思想,而正确的思想又不断推动实践,而且,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