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2022年春统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第2课时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文章的内容,请大家说一说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那么作者又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深入走进课文。
品读鉴赏
读第3-5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简要概括这些事例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些事例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事例一:波义耳发现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并据此制成了酸碱试纸。
事例二: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事例三: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
介绍了波义耳的身份。
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尔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这几句话叙述波义耳发现“紫罗兰遇酸变红”这一现象的过程,表明波义耳善于从细小的变化中发现问题,也突出了现象的“细微”“司空见惯”。
三个问句是波义尔从这一现象中提出的问题( ),表明波义耳面对问题,勤于思考,也照应上文中出现的“一百个问号”。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许多实验”表明波义耳不但有强烈的求知欲,还有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
这表现了波义尔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品质。
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这句话再次强调波义耳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
这是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波义耳的事例,引出下文魏格纳的发现。
叙述了魏格纳发现大陆板块吻合的过程,表明他善于从细微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说明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
魏格纳从这一现象中提出的问题( )。
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
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这几句话叙述魏格纳研究的过程。蚯蚓的分布原属生物学的范畴,在这里成了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例证,使他的推论有理有据。“认真地研究”“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表明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发现(!):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说明魏格纳的发现在地质学界产生的影响。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有趣”点出下面的事例非常有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会是什么关系呢
从这一现象中提出的问题( )。“感到很奇怪”体现出阿瑟林斯基强烈的好奇心,表明好奇心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叙述阿瑟林斯基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一连串的疑问”表明阿瑟林斯基面对问题,勤于思考,也照应上文中出现的“一百个问号”。“反复”表明他实验的次数非常多,赞扬了他认真执着、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这句话表明阿瑟林斯基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表。
人物 现象 发明或发现
事例一
事例二
事例三
化学家波义耳
紫罗兰遇酸变红
石蕊试纸
气象学家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大陆漂移学说
睡眠研究专家
阿瑟林斯基
儿子睡觉时
眼球转动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还能补充一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请仿照这三个事例的表述顺序写)
示例:牛顿坐在树下看书,忽然一个熟透的革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砸中他的脑袋。(现象)他检起苹果,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呢 (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探究,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真理)
阅读第6-7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指前面列举的三个发现
这句话照应第2段的内容。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常见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
类似的事例:居里夫人发现镭、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等。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这句话承接上文,强调科学发现并非易事,更深层次地论述真理诞生的条件。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引用华罗庚的话证明观点,增强说服力。
这句话点明了发现真理的条件,即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含的精神。“偶然的机遇”表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如果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就能把“ ”拉直成“!”
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我们知道“见微知著”中的“微”“著”分别指什么?
微
著
紫罗兰的变色
发明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见微知著
课文所选择的三个事例中,他们的成功源于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两个词语来说一说。
锲而不舍
课文的第6自然段、第7自然段和开头提出的观点分别有什么关系?
课文第6自然段是用概括性的表述印证了开头提出的观点,并对前文进行了总结。第7自然段是对前文的论述的补充,作者重申自己的观点,又和开头相照应,使全文的论述更加严密、完整。
板书设计
真理
诞生
于一
百个
问号
之后
提出观点
印证观点
见微知著悟真理
锲而不舍寻真知
总结观点
波义耳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主旨概括
这篇文章叙述了波义耳制成酸碱试纸、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和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三个事例,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告诉我们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教材习题答案
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再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含义: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追求根源,最后就可能找到真理。
启发: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点拨:先从第3—5段中找出本文的三个事例,然后以列表格的形式把三个事例进行比较(见“探重难”),从而理清这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
参考答案: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波义耳通过紫罗兰遇酸变色,发现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发明了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文中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写由现象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写相关的发现或发明,即所谓的“真理”。
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告诉我们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
司马迁从小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为此,他努力读书,充实知识,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大量的历史资料。他勤于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无独有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自幼爱好书法,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书法家。有一次,他问父亲:“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王羲之笑了笑,说:“练习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会写好了。”
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书法水平果然有了极大的提高,最终他也成为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他11岁那年的端午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舟比赛。
但很不巧,茅以升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突然病了,不得不留在家里。后来看比赛的人太多,把一座古老的拱桥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茅以升听说后,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的大脑被桥占据了:他出门只要见到桥,总要上上下下看个仔细;读到有关桥的资料,就立即抄在本子上;他收藏的各种桥的图画、照片,更是数不胜数。终于,他设计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像司马迁、王献之、茅以升这样少年立志,最终通过不懈努力,学有所成的人还有很多。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的志向,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詹天佑》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全文围绕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先概括介绍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
阅读链接(原文略,见教材第83-84页)
的爱国工程师;接着介绍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和意义;然后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叙述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了京张铁路比计划提早两年竣工,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藐视和嘲笑。
这篇文章表现了詹天佑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断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詹天佑》这篇文章的内容与课文形成呼应,能够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不惧困难,坚持探索。
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有关发现或发明的故事?
1.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2.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到了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瓦特在烧开水时获得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描写科学精神的词语】
追根求源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苦思冥想 始终如一 埋头苦干 水滴石穿 刨根问底
课堂练习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
(2)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3)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4)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 )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偶然—( ) 司空见惯—( )
敏感—( ) 锲而不舍—(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少见多怪
必然
迟钝
半途而废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波义耳向实验室走去。
(2)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改为反问句)
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会有伟大的发现呢?
课后作业
1.摘抄本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搜集有趣的科学小故事,与同学
们分享。(共43张PPT)
2022年春统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第1课时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课前导入
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都是当科学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梦想呢?你们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呢?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你认为什么是真理?
真理就是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说得对吗?真理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吧。
助学资料
叶永烈(1940—2020)
生平介绍:浙江温州人,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
主要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碳的一家》等。
波义耳(1627—1691),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化学之父。他一生贡献很多:他将元素定义为不可分解的物质,整个近代化学正是以此为基础得以建立;他还是火柴的发明者。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代表作有《关于颜色的实验和考察》《怀疑派化学家》《空气发光》等。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在书中,他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四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四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字词乐园
域
惯
圃
盐
(地域)
(习惯)
(花圃)
(食盐)
我会写
溅
蕊
魏
搜
(飞溅)
(花蕊)
(魏国)
(搜索)
蚯
蚓
版
阶
(蚯蚓)
(蚯蚓)
(出版)
(台阶)
蕊
巧记:草下有三心。
溅
液体受冲激向四处飞溅。
识字方法
蚯
字谜:山丘左侧有只虫。
搜
寻求,寻找;搜索,检查。
探索真理
蚯
域
圃
蚓
惯
盐
溅
蕊
阶
魏
搜
版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地域 领域 区域
造句:我们的祖国拥有辽阔的疆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yù
部首:土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笔画的穿插。“土”末笔变提;“或”中斜钩要有力。
重点字讲解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惯性 习惯 娇惯
造句:早睡早起是一种良好的
生活习惯。
guàn
部首:忄
书写指导:“忄”的笔顺为点、点、竖。“贯”的第四笔横要写长。
结构:全包围结构
组词: 苗圃 花圃 园圃
造句:我们走进花圃,看见五颜六色的花朵。
pǔ
部首:囗
书写指导:外面的 “口”写大,里面是“甫”,“甫”最后一点要记得写哦!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 盐巴 盐分 精盐
造句:柴米油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物品。
yán
部首:皿
书写指导:第三笔是提,下面的“皿”写得扁一些,末笔横要长。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 飞溅 水花四溅 溅落
造句:雨点溅落在水面上,泛
起一圈圈细纹。
jiàn
部首:氵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贝”的最后一笔变点,“戋”的最后一点不要省。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 花蕊 石蕊
造句:有的菊花全开了,露出鹅黄的花蕊。
ruǐ
部首:艹
书写指导:“艹”中的横写长,两竖向内略收拢。下面三个 “心”排列紧凑,第一个“心”略大些。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魏国 魏碑
造句:“围魏救赵”的用兵计策,充分反映了孙膑超群的军事指挥才能。
wèi
部首:鬼
书写指导:“委”和 “鬼”都要写得窄一些。“委”的第五笔捺变点,末笔横要短。“鬼”不要写成 “龟”哦!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 搜索 搜罗 搜捕
造句:经过艰苦取证,办案人员终于搜寻到了一些线索。
sōu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书写时,要注意“叟”的笔顺,注意“叟”的第七笔竖上下均出头。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蚯蚓
造句:爸爸钓鱼时总是用蚯蚓
做钓饵。
qiū
部首:虫
书写指导:“虫”的第五笔横变提,“丘”的末笔横略长。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 蚯蚓
造句:爸爸钓鱼时总是用蚯蚓
做钓饵。
yǐn
部首:虫
书写指导:“虫”的第五笔横变提,“丘”的末笔横略长。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 版式 版本 版图 排版
造句:他最近出版的新书非常
畅销。
bǎn
部首:片
书写指导:左右等宽。注意“片”的笔顺,“反”的末笔捺写舒展。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 阶级 阶层 阶梯 官阶
造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jiē
部首:阝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介”中“人”的撇捺写舒展,最后两笔是撇和竖。
我将转( )盘转( )交给了他。
转
zhuàn( )
zhuǎn( )
转盘
转交
zhuǎn
zhuàn
多音字
表示改换方向、位置等,或把一方的物品、意见等传到另一方时,读三声;表示旋转或作量词等时,读四声。
辨析
例句
解词义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吻合:完全符合。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初读感知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哪一段对观点做出了阐释?
课文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作者的观点,课文第1自然段对这个观点做了阐释。
文章共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3-5段):印证观点。
第三部分(6-7段):总结观点。
品读鉴赏
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开篇点题,提出观点。
中心论点
第2自然段中的画横线的部分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里的引号,表示引号内的内容具有特殊意义。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
!
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
点明本文观点的实质
常见的现象出发
不断发问
追根求源,找到真理
课堂练习
一、给标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对勾。
花圃:(pǔ fǔ)
锲而不舍:(qì qiè)
√
√
石蕊:(xīn ruǐ)
√
A.镂刻 B.微小 C.根源 D.停止 E.明显
(1)见微( )知著( )
(2)锲( )而不舍( )
(3)追根求源( )
B
E
A
D
C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课后生字写两遍并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