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与小组合作读好文中的对话。
2、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3、联系全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 ,你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咱们敬爱的周总理也不例外。周总理和我们一般大的时候,也曾响亮地回答过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让我们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教师提出问题生回答自己的理解。解释中华、崛起的意思,解释课题的意思)二、整体感知课文
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大声地朗读,并小组讨论: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展开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回答。
2、立志------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板书)
三、精讲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1-10段)导读提示: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1-10段,看看其他同学都是怎样回答的?做好标注。他们和少年周恩来的回答一样吗?
生答:“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魏校长听后做何感想呢? 为之一振 睁大眼睛 追问 (课文把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
2、学习第二部分(11-14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4段,思考:为什么周恩来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生回答:中华不振。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却从伯父沉郁的表情看出他的沉重无奈。
大屏幕出示: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对于伯父的中华不振和万分叮嘱少年周恩来作何感想?
生答:疑惑不解!!!如果你是此时的周恩来你会有哪些疑惑和不解呢?生回答。是啊,我们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会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无处说理?带着这些疑问少年周恩来决定到那里看一看。
3、学习第三部分(15-17段)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15-17段,思考: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
生回答: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抓住“热闹非凡”深入理解。街道上什么情景才称之为“热闹”?(生回答:人多车多人声嘈杂店铺林立等)。街道上如此热闹,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默读第16段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探讨: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4.请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引申探讨:帝国主义的恶行只有课文上说的妇女不幸的遭遇吗?图片展示列强侵略中国的种种行径,让学生去感受。出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以周恩来不是为()而读书,不是为()而读书,也不是为()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要想我们的国家强大,只有我们先要变强大。所以从现在起好好读书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早日实现中国梦!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耳闻中华不振目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