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04 21: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及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发展史切入,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重点】
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知识点一 原子的结构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3页,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__原子核__与__核外电子__构成的。原子核是由__质子__和__中子__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__正__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__负__电荷,中子__不带电__。
2.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__数量相等__,__电性相反__,因此原子__不显电性__。
3.原子中,__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__。
4.__核内质子数__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合作探究】
仔细分析第53页表3-1中的相关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不含中子。
【跟进训练】
1.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A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2.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C.原子核带正电荷,但原子不显电性
D.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知识点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54页,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是一个__空心__球体,原子核体积很__小__,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__电子__占据。
(2)原子核外电子是__分层__排布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__8__个(只有一层的,电子数不超过 __2__个)。
(3)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可以用__原子结构示意图__来表示。以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例,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分别为:①圆圈表示__原子核__;②圆圈内“+”表示__原子核带正电荷__;③数字“11”表示__核电荷数__;④弧线表示__电子层__;⑤弧线上的数字表示__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__。(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五个要素)
2.仔细研究教材第54页图3-12中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并结合教材第55页第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第一层最多排 __2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 __8__个电子,第一层排满后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后排第三层,以此类推……最外层最多排 __8__个电子。
(2)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__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__,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结构。
(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结论
金属元素 一般__少于__4个 易__失去__电子 较容易发生化学变化 __最外层电子数__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非金属元素 一般__多于__4个 易__得到__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 8(氦为2) 为相对稳定结构 极难发生化学变化
【合作探究】
从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你能发现每一横行、每一纵行分别有什么规律吗?
答:每一横行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每一纵行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教师点拨】
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但也有例外,如镁原子和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2,但镁原子易失去电子,而氦原子为相对稳定结构。
【跟进训练】
1.原子是由多种微粒构成的,而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B )
A.核外电子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质子数  D.中子数
2.下列五种微粒中,最易失去电子的是__AC__(填字母序号,下同),最易得到电子的是__E__,已达到稳定结构的是__BD__。元素化学性质比较相似的是__BD__。
        
      A      B     C     D     E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